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不论我们几岁,“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都是个需要不断攻克的难题。
最近,皮克斯的一部正在热映的电影,或许能给到我们一些启发:
《头脑特工队2》。
这是一部以“情绪”为主角的电影:
“情绪小人”在我们的脑袋中轮流控制操作台,决定了我们遇到事情时会产生什么情绪。
尽管是动画片,但《头脑特工队》却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情绪对我们的影响,以及该如何面对不同的情绪”。
也因此,虽然它的知名度并不如《玩具总动员》、《寻梦环游记》等大热ip来的响,却依然成为很多人心中“最爱的皮克斯”。
最近,《头脑特工队2》刚登顶2024票房冠军
甚至还有人说:
“我做过最便宜的心理治疗,就是去看一遍《头脑特工队》。”
电影的主人公,是个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莱莉。
在进入青春期前,莱莉和所有小朋友一样,大脑中只有5种基本情绪:
快乐、悲伤、愤怒、害怕和讨厌。
其中,快乐是主导情绪,占据着莱莉大部分的生活。
从左到右:愤怒、讨厌、快乐、害怕、悲伤
而在进入青春期后,4种新情绪出现了:
焦虑、羡慕、尴尬和厌倦。
从左到右:尴尬、焦虑、羡慕、厌倦
《头脑特工队2》的故事就从“焦虑”取代“快乐”,成为莱莉新的主导情绪开始讲起。
在考入高中之前,莱莉意外得到了一次机会:
受邀参加由知名冰球教练举办的“训练营”。
如果莱莉在训练营中表现的好,她不仅能被保送进重点高中,还能获得奖学金。
甚至在未来有机会成为专业的冰球运动员。
换句话说,“冰球训练营”可能成为莱莉人生的转折点。
面对如此重要的机会,自然莱莉的快乐不再重要,“表现的好”更重要。
所以,焦虑出现了。
在焦虑的驱使下,莱莉拼了命地练习击球:
如果没进球,她就会惩罚自己反复练习,直到进球为止;
如果进球了,她就会要求自己之后也要次次进球。
尽管莱莉的成绩越来越好,但她对自己却有挑不完的刺:
“我必须时刻保持完美。”
甚至开始想象各种自己可能失败的场景。
似乎只要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失误”都预想一遍,就能未雨绸缪,把它们扼杀在摇篮里。
但我们都知道:
完美从不存在。
所以到后来,焦虑让莱莉开始通宵失眠。
她会反复想着自己之前的失败,脑子里不断回响着一个声音:
“我不够好。”
最终,不断累计的焦虑让她在正式选拔赛当天情绪崩溃。
相信这份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
有人读书时非常努力,却总在正式考试时发挥失常;
有人拥有不错的收入,却总是担心钱赚的不够多,无法应付未来的意外;
有人只是做错了一件事,却连带着怀疑是自己不够好、没能力;
有人已经为生活做出了选择,却反复内耗“是不是自己没走的那条路”会更精彩。
毋庸置疑,焦虑会带给我们更多动力往前奔跑。
但只被焦虑主导的人生也是很可怕的。
它会让我们单一地用“结果的成败”来判断自我价值。
长此以往,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顽固的自我认知:
“我不够好。”
想起郭晶晶曾说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那么你就永远什么都得不到。”
《头脑特工队2》中有个设定:
对于过往记忆的累计,会决定我们的自我认知。
例如,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氛围好,有很多快乐的记忆和正反馈。
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坚定地相信“自己是个很好的人”。
但如果我们生活在充满打击、怨气的原生家庭里,有很多痛苦的体验。
则更容易养成“我不配”“我不够好”的自我认知。
所以在电影中,“快乐”总是把丢脸的、自私的、悲伤的记忆丢掉,只留下快乐的记忆来生成莱莉的自我认知:
“我是一个很好的人。”
这让我想到在第一部中,“快乐”对于“悲伤”的态度:
避之不及。
在《头脑特工队1》中,因为父母的工作变动,莱莉全家搬到了新城市。
在新环境中,莱莉产生了很多不适应:
不喜欢新家、想念老朋友、在新学校感到孤独、父母的陪伴变少等等。
但“快乐”不希望莱莉不开心。
所以,它不准“悲伤”触碰操控台。
同时,在任何生活不顺的时候,都想尽办法让莱莉保持积极: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就强颜欢笑,假装自己“一切都好”;
明明很想念过去的生活,却总要强行为新生活找各种开心的理由。
只是表面装的再积极,也无法真正改善内在的“伤痛”。
在长期压抑下,莱莉渐渐开始情绪失控,看什么都不顺眼。
直到最终,她丢失了所有的情绪,变得麻木。
我们应该都有类似的感觉:
很讨厌负面情绪。
觉得悲伤不好,希望自己能一直快乐。
甚至还有的人,会把流露悲伤当成一种懦弱的表现。
所以啊,大家总是默契地用同一种办法来解决悲伤:
逃避。
有人遭遇至亲离世,却急着用工作把生活填满;
有人被另一半背叛,却还要笑着说“我一点都不在意,下一个会更好”;
有人过度承担照顾家庭的压力,却从不被另一半理解,明明积压了很多委屈,却还要自欺欺人:
“他还行”“其实我过得还不错”“说不定,未来就好了”。
我们总是很难心安理得地允许自己悲伤。
也不愿花时间哀悼自己的痛苦。
美剧《犯罪心理》中曾有一个场景。
博士里德的爱人,在一次案件中被罪犯枪杀。
里德久久走不出失去挚爱的痛苦。
他不敢睡觉,因为害怕梦见爱人,更怕无法承受梦醒后的落差感。
所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
企图用拼命工作,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但现实是:完全没用。
直到团队中的成员点破了他的“困境”:
“把自己和悲伤隔离,只能管用一时。”
“如果你真想感受好点,就不能控制恢复的过程,必须释放悲伤。”
我想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所有人。
在《头脑特工队1》的结尾,“快乐”发现了一段“既快乐又悲伤”的回忆:
莱莉曾因为输了一场比赛觉得很伤心。
正是她的难过,让父母知道女儿需要被安慰。
父母一起坐上树杈,抱住了落泪的女儿。
在那一刻,家人紧紧相拥的幸福治愈了莱莉之前输掉比赛的悲伤。
这段记忆让“快乐”明白:
悲伤,也是我们自我疗愈的一部分。
所以,她终于允许“悲伤”触碰操作台。
找回悲伤的莱莉,用一场大哭向父母坦白了自己搬家之后的种种不适应。
父母也理解了她之前的“乱发脾气”,其实事出有因。
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完成和解。
这个拥抱,也成为了莱莉新生活的真正起点。
“与情绪和解”同样也发生在了《头脑特工队2》中。
比起过往只由“快乐记忆”组成的自我认知:我很棒。
又或是只由“焦虑记忆”组成的自我认知:我不够好。
在影片的结尾,莱莉过往的全部记忆,重新融合成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认知”:
混杂了“我不够好”、“我很棒”、“我很自私”、“我很刻薄”、“我很勇敢”等多面情绪。
它们共同组成了“不完美但完整”的莱莉。
正是对于完整自己的接纳,最终抚平了莱莉在选拔赛上的情绪崩溃,让她重获平静与快乐。
一个网友在看完《头脑特工队2》后分享的一段话,蛮触动十点君的:
“在看到所有的情绪,不论正面或负面,我们喜不喜欢,都在努力拯救莱莉时。
我突然哭了。
我在想:
之前我患上抑郁症,失去情绪的那3个月。
我大脑中的情绪,是不是也很着急,想要拼命救我?
逼我出去走走,提议我去求助,让我不要太沉溺在痛苦的过往中。
我突然发现:
其实所有的情绪都是来爱我们的。
只是方式不同。
‘焦虑’想要保护我们,所以才会提前预设各种最坏的打算,希望能做到“风险管控”;
‘悲伤’帮我们释放痛苦,也帮我们在痛苦中找到更深刻的生命体验与智慧。”
《少有人走的路》中曾说:
“完全经历过焦虑、忧郁、疑惑、和失望等情绪的人,一定比懒惰、懦弱、自恋和撒谎的人健康的多。”
“事实上,‘否认痛苦’与‘承认痛苦’正是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心理疾病的关键。”
所以啊,拥抱我们所有的情绪吧。
毕竟,是他们共同组成那个“从不完美,但始终可爱”的自己。
点个【在看】吧,祝福每一个人都能活得越来越自洽。
你曾被情绪困扰吗?又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呢?欢迎来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林溪安,视频号: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说早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