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显现:主持人界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新人难出,老将疲态,整体国民度下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照这么发展下去,主持人还有未来吗?
主持界多久没有新人了?
最近,因为《歌手2024》的火爆,主持人再次成了观众热议的话题。
不过是夸的少,骂的多。
音乐串讲人胡海泉,非科班出身,主持风格是平铺直叙+肉眼可见的紧张感。
由于备受吐槽,芒果官微还发文要给“串讲人”设挑战赛。
互动主持人沈梦辰,科班出身,还是湖南台的“老”主持了。
但主持效果甚至不如胡海泉,有颤音,怯场,咬字不自然,和现场观众的互动也很尴,还把外国歌手的名字记错了。
场外主持人周微微,业务能力可以,但因为脸部不自然被质疑“动用科技”。
四个主持人,除了何炅,通通被批撑不起台面。
而且这并非《歌手》才有的个例。
这些年,主持人水平降级的情况屡遭吐槽。
很多主持人的能力备受质疑,但下个节目一看,担任主持的依旧是他们。
“主持人断代”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已经很久没有出彩的、高知名度的新人主持崭露头角了。
有网友统计,从2017年至今,芒果共引入了50余位新人主持,但大部分在大众印象中都查无此人。
在老节目里走火的,如今还活跃在综艺里的,也就是何炅、汪涵、撒贝宁了。
他们的主持名场面,至今还在为观众们津津乐道。
杨澜、张泉灵、鲁豫等知名主持人,现在出圈的事情基本都是参加综艺节目,而不是当主持。
作为后辈的、口碑不错的主持人,如易立竟、杨乐乐、梁田、冯禧……也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热门节目的主持岗位上了。
还有王冰冰,她业务能力过关,在采访报道时落落大方,能很好的掌握节奏。
火了之后,从记者变成了成了“网红”。Vlog的播放量能轻松破百万,一天涨粉几十万。
主持界到底怎么了?为何新人难出头,只剩老人在支撑?
为何新人难出头?
电视的衰落,是导致主持界新人难出头的直接原因。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视的收视率逐年下降,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这直接影响了主持人这一职业的发展空间。
观众的注意力被多样化的网络内容所分散,传统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减弱,导致主持人的曝光机会减少。
在各种节目中,主持人的职能正在被其他角色所瓜分和取代。
在真人秀中,导演组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们直接参与节目内容的创造和控制。
在选秀中,评委的影响力则超过了主持人,成为了节目的核心。
主持人的角色逐渐从流程的掌控者转变为可有可无的配角。
除了报幕和念广告外,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弱。
观众的审美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对主持人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一的、模式化的主持风格已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新人要想获得广泛的认可,就必须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创新的主持风格。
然而,对个性化的追求往往伴随着风险,一旦把握不当,就可能遭到市场的冷遇。
当然,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行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也会影响新人的发展。
比如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滞后。
在快速变化的传媒环境下,传统的播音主持教育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许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未能及时更新,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实践机会也有限,导致他们在毕业后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照这样发展下去,主持人的未来在何处?
主持人的未来在何处?
当前,许多节目都在“去主持人化”。
这与受众观看习惯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接收碎片化的信息,简单明了、直达主题,不需要中间有个衔接流程的主持人。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大家不再甘心只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渴望获得一种更为开放和平等的交流环境。
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也削弱了传统主持人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因此,节目制作者都在逐步减少主持人的存在感,更多地采用嘉宾互动、观众参与等多元化的方式来呈现节目内容,以更好地迎合观众的需求。
纪录片和真人秀节目也更多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来引导观众进入故事情境,而再不依赖于主持人的口头解说。
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使得节目更加注重内容本身,而非主持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主持人的末日已经来临。
相反,这或许是一个转型的契机。
在未来的娱乐生态中,主持人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流程掌控者转变为内容创造者和深度互动者。
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独特魅力,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兴平台上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一些主持人开始尝试将主持与表演、脱口秀等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
还有一些主持人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直播等平台,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
主持人的未来并非一片黯淡,但变革与适应将是必经之路。
只有不断创新,紧跟受众需求,才能在主持界站稳脚跟。
作者:来士普
责编:律也人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