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亦舒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刚刚播完,社交媒体上,忽然又出现若干海报,都是即将播出的,或者正在拍摄中的,根据亦舒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包括《独身女人》《开到荼蘼》《她比烟花寂寞》《胭脂》《吃南瓜的人》《嘘》,等等。一个亦舒影视时代,居然在她成名将近五十年后,姗姗而来了。
不过,这些亦舒电视剧,多数是亦舒早期和中期的小说,真正改编起来,其实难度不小。通过已经播出的《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承欢记》《玫瑰的故事》来看,剧和原著之间,差别非常大,基本就是借助原著的设定,淡淡取了个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有大幅度的变化,更不要说时代背景和地理氛围了。
毕竟,亦舒是在六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七十年代已经成名,八九十年代,是她的盛世。她的小说,基本以这些年代为背景,写尽这些年代的喜怒哀乐,荣辱生死,当然,也以这些年代的价值观,作为故事的底色。尽管亦舒的很多观念,超前于她所在的时代,在当时就引起很大争议,但她所在的年代有个优点,就是非常包容,非常愿意接纳,也非常有弹性。她写了什么不重要,她可以这么写才是重点。
这些小说,及其携带的价值观,放到今天来看,就和这个年代格格不入了。尤其是早期的那些作品,那种戏剧性,那种传奇感,以及主人公的无所顾忌,戏世玩世,都不是现在这个时代能容纳和接受的。比如《她比烟花寂寞》,主人公是明星,这一点,就已经让观众不爽,更何况,她的落落寡合,更是这个班味十足,处处要求协作忍耐的商业时代,不能理解也不可能接纳的。制作方之所以选择早期作品作为改编对象,是因为这些故事更具知名度,在七零八零后观众心目中,有巨大影响力,大幅改造,反而引起极大好奇心。
亦舒小说里,真正适合改编,改编之后也不会有太大差异的,是她近年来的作品。早期的亦舒,偏重书写女性的情感经历,后期的亦舒,却写了大量以社会问题为主题的小说,涉及到艾滋病、整容、盗窃、走私、家暴,乃至科技进步对生活的影响等题材,这批小说不重文采,更多情节干货,并且常常以个人遭遇为切口,来折射社会问题,切口小,视角广阔,价值观更接近当代人,更适合影视化。
比如她的小说《爱情慢慢杀死你》。故事主人公是来自富有家庭的朱礼子,她加入一间名叫《光明晨报》的报社,担任特稿记者。她受到在警局担任心理医生的姐姐朱礼禾影响,选择了家暴事件作为自己的报道方向,并撰写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稿件,逐渐成为报社的明星记者。也正因为这样,她得以深度参与警方和公益组织的有关活动,协助处理了许多家暴事件。但她自己,却渐渐走进一桩阴云密布的婚姻。
这部小说以家暴为主题,却比普通的家暴题材更进一步,探讨了女性在暴力环境中的身心扭曲。受害者逐渐失常,开始有了攻击性,险些变为害人者的大逆转,是同类文艺作品中没有的。小说里设置的几条副线,例如女主人公母亲的遭遇,养母和养父的感情起伏,也使得故事线索更丰富,具备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能。
而且,小说虽然以家暴为主题,场景却并不阴暗沉重,甚至有许多时尚话题掺杂其中。作为一个有文字洁癖的女性,亦舒在写作时,很巧妙地避开了暴力场面,她只给出暴力的结果,或者暴力准备阶段的恐慌,避免了血腥暴力场面。而且,她写出的,是另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暴力,书中人物曾有这样一段对话:“他在言语上可有不尊重你?譬如说你肥胖、愚蠢、不够资格?可有动手打你推你,不一定要造成伤痕,可有掌掴你,扯你头发?这些,都是虐待,有时只是一个轻蔑眼神,有时,你做什么他都采取相反意见,籍此诋毁你,贬低你,他可以做得十分含蓄,但,这也是虐待。”小说里对暴力的这种理解,也和以往鲜血淋漓的暴力设定有区别,更现实,也更普遍,颇具启示性,提升了人们对家暴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启示性,可以作为宣传点来使用。
当然,是不是选择这些小说来改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亦舒小说题材、趣味和价值观的变迁,以及改编时的变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甚至对影视剧的期待和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