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 Pel
协力 / 若风、彼方
“希望《头脑特工队2》成为一部深刻探讨人们如何应对焦虑的作品。”
就如同当下MBTI的火爆,怎样跟自己的人格情绪共处是相伴我们一生的命题。
而早在9年前,皮克斯《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就将这深奥的话题拍成了老少皆宜的动画故事——没有反派,没有公主,“只”讲述了一名小女孩莱莉搬家后的情感冲击与脑内情绪的奇妙探险,却收获了全球观众的好评与一众国际大奖。
喜怒哀厌惧的情绪被拟人化,性格迥异的它们共同操控脑中的“控制台”,我们的情绪随之起伏波动,情绪之间彼此有矛盾也会冲突,而无论快乐悲伤,最终都汇聚成多彩的“核心记忆”,组成我们人格的基石……
9年后,续集《头脑特工队2》终于来了!随着莱莉长大从初中毕业,12岁的她开始长痘痘、焦虑未来、撒谎、叛逆……故事迈向了无常的「青春期」。
而在脑内,一直以来配合默契的乐乐忧忧等情绪突然遇到大脑大拆迁,怪异的新情绪焦焦、慕慕、尬尬、丧丧走上台前接管局面!
被“打入冷宫”的老情绪该怎样应对现状?莱莉将面对哪些“成长的烦恼”?作为皮克斯5年来的首部续集电影,它又将如何拓展系列的创意呢?
在一众新老观众的支持下,本片海外上映首周末就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烂番茄新鲜度92%+爆米花指数98%,并创下北美影史动画电影开画票房第二。皮克斯再次用高超的技艺与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部适合全年龄观看的优秀作品。
国内6月21日上映之际,动画学术趴再次有幸受邀提前采访到了皮克斯动画新片的主创:导演凯尔西·曼(Kelsey Mann)与制片人马克·尼尔森(Mark Nielsen)。来听听他们的热忱分享吧!
(采访内容无剧透)
受访者
导演 凯尔西·曼(Kelsey Mann)
制片人 马克·尼尔森(Mark Nielsen)
学术趴:感谢接受学术趴的采访!首个问题想请教二位,在你们看来,《头脑特工队》这一系列的核心主题或概念是什么?这一主题或概念在续作中是如何发展的。
凯尔西·曼:这是个好问题。跟很多人一样,制片人马克和我也是第一部《头脑特工队》的超级粉丝,它达成了许多成就,同时非常有趣,蕴含想象力,是部意义深远的影片。
它用一种“视觉语法”表现我们脑中的复杂感受,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记忆变成一个个球体(注:即第一部中的“核心记忆” core memory),让人像看电影一般回溯过往经历。在影片中的呈现非常合理顺畅,但在创作时大家真是反复推敲构思设计这些概念,才最终达到现在影片中完美的样子。
所以在制作续集时,我们非常期待如何能拓展这种“视觉语法”。我们想表现的不仅仅是感受到的情绪,更是我们头脑中那些或许更加复杂的概念——我们的感知本身,我们的“信念树”(belief system)。我们对如何表现“信念”感到非常兴奋,并开始探索合适的视觉呈现,就像第一部电影中我们如何表现记忆那样。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相当艰巨的,因为(信念)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当你面对的选择太多反而难以抉择。既要讲述焦焦怎么掌控控制台,又要探索信念这一主题。
学术趴:制片人尼尔森先生有什么要分享的吗?
马克·尼尔森:是的,我记得在制作第一部《头脑特工队》时,联合导演罗尼·戴尔·卡门(Ronnie del Carmen)画过一幅美丽的画:乐乐和忧忧相拥,画下面只写着一行字:“拥抱悲伤”。
这一概念是如此简单而美丽,我们正是围绕着这句话构建了整部《头脑特工队》。这也是个十分深刻的道理,因为某种程度上,人人往往把悲伤看得太过“无用”。人们往往不会想到,拥抱这种情绪或许反而令人释怀。
我们希望续集《头脑特工队2》也能让所有人感受到真实的共鸣,影片有关人们在青少年阶段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我们尤其着重描绘了焦虑的情绪,这也是我们人类心理最复杂微妙的时期。
所以这部影片主要聚焦了“乐乐”(快乐)和“焦焦”(焦虑),呈现它们各自对世界的看法,它们如何关心和深爱着莱莉,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又将如何共存。我们很高兴能拓展原有的故事,并希望《头脑特工队2》成为一部深刻探讨人们如何应对焦虑的作品。
学术趴:青春或许是人生最重要且复杂的阶段之一,在续集中,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焦虑、嫉妒、无聊、尴尬这4个新情绪?
凯尔西·曼:你说得对。青春期确实是对我们意义深远的一段日子,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讲述莱莉在这个年纪发生的故事,我个人在这个年纪也经历了很多。
事实上我们与许多专家进行过交谈,他们有些曾参与第一部《头脑特工队》。比如达彻尔·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是伯克利大学的教授,也是前作的顾问;还有像是作家丽莎·达穆尔(Lisa Damour),我们也和她探讨了莱莉那个年纪的大脑中会发生什么,这真的令我们深受启发。
在青春期,我们逐渐从处处受人照顾变得更有自主意识。你开始脱离监护人,开启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需要融入集体和社会,我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审视自己,去看自己是否适应这个社会,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人们需要彼此才能生存。
为了融入集体,我们突然间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不断问自己“我够合群吗?”你开始拿自己和他人比较,变得对自己更敏感。你甚至开始对自己无比苛刻,以至于无法坦然接受原本的自己。
《头脑特工队2》探索的正是这一点。这些在莱莉这个年纪出现的新情绪,总之关于如何与他人比较、如何认知自我,由此引出了我们续集里的新角色焦焦、尬尬、慕慕、厌厌,它们似乎都会一股脑地出现在青春期的大脑控制台上。
学术趴:谢谢分享。尼尔森先生对那四种新情绪有什么感觉?
马克·尼尔森:我爱这四种情绪!你说得对,《头脑特工队2》有很多情绪可供选择,但故事会告诉我们它需要哪些情感。
我们花费了大约4年的时间反复完善本片的故事。我们可能制作了10个不同版本的《头脑特工队2》,不断拆解、重写、组合,再拆解、重写、组合……我们确实也设计过其他情绪,像是内疚、嫉妒、羞愧。但这些设定最终被搁置 没有使用在正片中,因为它们不够匹配我们所讲述的故事。
随着故事的发展,随着乐乐和焦焦以及莱莉经历属于他们的冒险,我们需要哪些情绪角色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选择了这些情感,就像凯尔西所说的,影片始终聚焦自我认知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主题。
凯尔西·曼:我刚刚看向右侧,然后突然发现!你们说的情绪宝贝刚好就在手边。看~(注:导演突然举起玩偶)
学术趴:可爱!
学术趴:《头脑特工队2》里莱莉脑中的新机制“信念树”(belief system)很有趣,视觉表现也相当惊艳!你们是如何创造它的?
凯尔西·曼:创造信念树花费了我们许多精力。我们有个很棒的团队,由美术指导杰森·迪默(Jason Deamer)带领。我们甚至得到了第一部《头脑特工队》的美术指导拉夫·埃格尔斯顿(Ralph Eggleston)的帮助,他很早就加入这部电影的创作,并参与了信念树的设计。这一过程充满激情,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索任何想到的创意,但同时也相当困难,就像上面说的,我们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抉择。
但我记得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一直把信念树当作情绪总部的基石。我们把它想象成一棵树,信念树就像是滋养整个情绪总部的树根。这真的很酷,信念就像那样让我们成为了自己,并最终影响了我们的感受。所有的信念汇聚在一起,塑造了你的身份和自我认知。
我们喜欢最初“树根”的概念,但后来又感觉它还是不够,有人提出新的点子——如果信念树有声音该会多棒,你可以直接听到莱莉说她相信什么。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引发情感层面的共鸣,让观众真正听到、感受到。
要是能让莱莉亲口说出她对世界和自己的信仰,我也会更有共鸣——所以我们决定把信念树的外观设计成像是吉他弦一样,你甚至可以拨动弹奏它!
并且我们对声音波形的概念十分心动,我们还收集了各式各样美妙的波形图样,有些优雅和谐,有些则锐利刺耳,二者都恰如其分,就像是焦焦和乐乐这对冤家真的会创造出的样子。
我们的场景设计是如此美丽,负责场景建构的团队随后接手继续开发,他们做得非常出色!《头脑特工队2》的概念设计是我创作电影以来的最爱之一,真希望它现实中也真的存在,因为我也想前往参观。我猜我可能会在我自己的脑子里参观。(笑)
学术趴:感谢您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是留给制片人马克·尼尔森的。想请问相比于开启新系列,您认为在皮克斯创作续集最具挑战的地方是什么?
马克·尼尔森:其实我觉得存在一种误解,就是制作续集会来的更容易。你可能会觉得这是条捷径,因为已经有前作可以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只对了这么“一点点”(注:此时制片人的手指捏成小缝)。
确实你已经有了片中的世界观和角色设计诸如此类。但拜托!其实做续集就跟做原创一样——甚至更加困难。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参与过《玩具总动员4》,真的是这样!虽然人们已经了解系列中的角色会怎么做、不会怎么做,但角色在之前的电影中已经有所成长,所以当你创作时,还必须牢牢记住他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处、如何继续成长……
凯尔西导演在开发早期的理念就非常棒,他几乎把《头脑特工队2》当作一部原创电影来对待和思考。这让他更好地为观众讲述故事,让《头脑特工队2》这部电影看起来既独特又惊喜,又足够引发共鸣,同时继承了大家深爱已久的前作。
学术趴:感谢二位接受采访!也期待《头脑特工队2》在6月21日中国正式上映!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