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历史故事伤仲永中,仲永父亲的做法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天姿固然重要。但没有后天的勤奋,一样难成大器。仲永父亲属于典型的小农意识。在现在的体现在于让孩子少读点书,老早就让孩子出来转钱来社会历练,混得好成富翁,混的差的还是民工。但混得好的富翁,常感叹书读少了,很吃亏。所以读书这件事在于积累,而不是在于天姿有多高。同时我自己的感觉。成才易成人难。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德育。只要孩子成人就行,至于是不是人才并不强求。这个社会太多诱惑了。没有良好的品德,人终会跌倒。
中国足球有哪些“伤仲永”的典型案例
中国足坛在以前是出过许多有潜力的新星,不过他们或是因为伤病,或是因为场外因素,最终都没能踢出个名堂,快递员今天来侃侃个人认为中国足坛最可惜的三位球员。
邓卓翔
出色的盘带能力、一脚精准远射,这些是邓卓翔留给球迷最深刻的印象。2003年就入选国字号球队,并夺取当年世少赛冠军,最开始他是打左边后卫的,直到遇见高洪波。高指导将邓卓翔的位置前移,改造成前腰,这一改彻底释放他的个人潜力。2010年东亚杯,中国队对阵韩国,邓卓翔在前场连过三人,打进一球,让不少球迷兴奋不已。
随后在友谊赛中,一脚电梯球帮助中国队爆冷战胜前世界杯冠军法国队。当时还传出不少欧洲豪门相中邓卓翔,但在后面他遭遇右脚踝的伤病,一休就是一年半,大伤回来之后,一直没能找回当年的状态,现在只能混迹于低级别联赛。
董方卓
曾经中国足坛第一转会身价,2004年让曼联愿意花费350万镑将其收下,被租借给比利时乙级球队安特威普后,当赛季打进18球成为联赛射手王,出色的表现让爵爷忍不住把他继续放在外面,2006年董方卓正式回归,不过回到曼联的“国王董”因为语言不通,基本不与其他人交流,经常窝在家打游戏,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睡,这样不自律的行为导致他在后面基本上没有出场机会,因为他没有经过科学的作息和训练,在场上跑30分钟就累,最终曼联放弃了他,现在的董方卓只能踢球野球为生。
这时他的队友是鲁尼、C罗,前面两人都说是依靠天赋和后天努力成为各自球队的传奇,但他的队友朴智星则是依靠汗水打出了一片天地,自律才是董方卓失败的原罪!
李华筠
中国足坛20岁以下最优秀的球员非李华筠莫属,1983年世青赛上,李华筠带领中国国青队第一次杀进世界大赛,凭借优异的表现,被组委会评为“六大希望之星”,与其同位的是罗马里奥、范-巴斯滕,可想当时李华筠是有多么优秀。“神奇教练”雷哈格尔还相中他,愿意将他带到自己账下继续教他,可当时的体制不允许他出国,而且辽宁队也没有要放走他的意思,最终,留洋未成。随后在国内比赛,他的跟腱遭遇多次伤病,加之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最终在25岁选择退役,一个足以改变国足历史的新星就此陨落,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可惜!
上面是快递员认为中国足坛“伤仲永”的典型代表,欢迎大家在留言板上补充!谢谢阅读,祝您心明眼亮~
王安石的《伤仲永》是否暗喻司马光
谢邀。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盖儒者之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符,而天下之理得矣。”《伤仲永》是暗喻司马光的论调,不知从何而起。但在现今的网络世界里,这也不足为奇。我们根据王安石“名实相符”的方法一对应,答案就很清楚了。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短文,笔者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了。全文很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第一段写金溪人小时候很聪明,没上学就能做诗。家里人拉着他到处挣钱,不让他学习。
第二段写作者见到方仲永时,他已经天才尽失,泯然众人了。
第二段,是王安石的感慨,他说。人的天赋有好有坏,就算是天赋很好,也要后来的教育,才能成就大器。就算是天才,如果不学习,也不能成器,如果是一般人,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王安石的这篇文章,是劝人努力学习的。与当是初中课本上的另一篇古文彭端淑的《为学一篇示子侄》意思差不多。
这篇文章里的人物,与司马光毫无相关之处。在历史上,从来没看到谁说这是暗讽司马光的。因为它无论是主旨和文中细节,均与司马光沾不上边。现代人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完全是他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想象的唯一依据是王安石与司马光是政敌。但政敌不等于不共戴天的仇人。司马光与王安石之争,在历史上就被称为君子之争。这与明代后期政治上所谓的忠奸之争是不一样的。我们还是对比一下吧。
这篇文章里的方仲永,小时候很聪明能写诗,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泯然众人了。后来当然也没有什么出息。而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明,且学习刻苦。我生学语既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这一点,与方仲永绝不相似。另外,司马光十九岁的时候,就得中进士,进入仕途。这与方仲永也不相似。
王安石一开始就说明,方仲永是“金溪人”,金溪是江西的地方,王安石是江西人。方仲永是王安石舅舅家附近的人。而司马光老家是陕州(今山西)夏县人,出生在河南光州光山县。所以叫司马光。方仲永是“世隶耕,生五岁,未尝识书具。”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司马光出生的时候,是光山县令。这一切,两者都相差很远。
王安石说,他听说方仲永的故事很长时间了。明道中,在自己的舅舅家见到过方仲永。令做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明道”是宋仁宗的年号,只有两年,王安石当时十一二岁。当时方仲永十二三岁。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方仲永年龄与二人仿佛。明道之后又过了七年,王安石十八九岁,方仲永二十一二岁。这时,他已经泯然众人了。按这个时间交代,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在二十岁左右。如果时间再长的话,王安石应该会有所交代。这时间山西人司马光和江西人王安石大约还没有认识。
司马光是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当时十九岁。王安石是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当时二十二岁。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知名与交往,最早也应该从进入仕途后算起。年轻的时候,虽然性格不同,都是才华横溢的人。在文学上,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都很厉害。而司马光也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从政治上来说,两个人都干到宰相。相互之间,意见不同的争论是有的。但讽刺和看轻对方,恐怕是不会的。
就算在熙宁之后,王安石与司马光因政见不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但《伤仲永》这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肯定与司马光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