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蹇玥 5月31日,纪录电影《无音之乐》首映礼在广州平安大戏院举行。该片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出品,著名导演向一民执导,影片以特殊画家陈元璞(阿璞)励志图强的一生为线索,通过多视角、多人物走访和记录追踪逝者生命轨迹的方式,挖掘他平凡而精彩的人生故事。《无音之乐》于6月1日儿童节全国上映。
1
追溯阿璞一生
激励特殊孩子
阿璞是广州市少年宫一名特殊的美术老师。1977年出生的他,从小病患缠身,幼时查出“精神发育迟滞”,21岁诊断为“精神障碍”,32岁因“脊髓腰膨大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压迫神经,下半身截瘫……然而,这样的阿璞却在绘画艺术上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十几岁起,阿璞把“画音乐”视为终身使命,到了20岁,阿璞出版了独具艺术风格的个人黑白画作《无音之乐》,将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瓦格纳、马勒等音乐家的几十部古典音乐作品令人惊奇地呈现在画布上。
2020年6月,阿璞因中风发作猝然离世。虽然阿璞离开了,但他的影响一直在延续。受到阿璞成长个案的启发,广州市少年宫成立了全国首个“特殊儿童绘画实验班”,至今已为特殊儿童提供2000多个免费学位;阿璞的励志成长经历和爱心激励了许多特殊孩子及他们的家长,照亮了更多的“阿璞”;由市民政局、团市委、市残联、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广州市少年宫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并启动广州关爱特殊青少年融合教育发展计划,以多种方式为特殊青少年提供多维度支持,其中“璞育计划”主要面向特殊青少年,用于支持特殊青少年艺术家的培养;阿璞一生留下5000多张画作、无数文字和音像记录,他的故事不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一个城市、一个时代。
2
彰显人文关怀
传递城市温度
首映礼以广州市少年宫“雨后彩虹”融合艺术团合唱《祝福》拉开序幕。在现场钢琴伴奏下,稚嫩纯真的童声演唱让在场观众感受到希望和活力,如同电影中的阿璞以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和对生活的热爱鼓励和感染身边人。艺术团表示,这首歌为他们带来了温暖,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更是给予了力量,“希望我们能像阿璞哥哥一样追逐梦想,砥砺前行”。
广州市少年宫“雨后彩虹”融合艺术团合唱《祝福》。
作为《无音之乐》的出品方代表,总制片人杨露在致辞时表示:“在《无音之乐》这部公益电影中,观众能了解和关注特殊教育,展现广州的包容性,有爱有情怀,传递一种相互尊敬的温度,感受广州这座城市的美好和温暖。以文艺的力量,传递美好的价值。”杨露表示,大家将通过阿璞的视角,充分感受到人们释放的善意——平等对话的态度,自由发展的机会,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彰显广州的人文关怀,和人情美、人性美。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杨露致辞。
阿璞从7岁起在市少年宫学习,后任教于市少年宫融合教育部,在这些岁月中,阿璞的心灵得到了艺术的滋养,开启了别样的画布人生。魏晓丽代表广州市少年宫致辞时表示:“阿璞是一位独特的感知者和创造者,他的身体可能受到一定局限,但通过广州市少年宫老师的艺术启蒙和耐心陪伴,他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这个过程在电影中也得以展示。”魏晓丽提到,去年六一儿童节上映的《画布上的起跑线》,以及即将上映的《无音之乐》,两部以特殊孩子为主人公的电影,充分呈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厚度、温度、广度,以及广州市民的友爱和包容。今后,广州市少年宫将继续推动特殊少年儿童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少年宫党委书记魏晓丽致辞。
3
用生命记录生命
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首映礼启动仪式上,影片主角璞爸、璞妈,与向一民、徐斌、倪卓君上台与观众互动分享。谈到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向一民以“用生命记录生命”来形容这次难忘的经历,“阿璞一直在精神上给予我满满的力量,他一生都在苦难中度过,但他总以笑容面对一切。我们要向这个不屈的灵魂致以崇高的敬意”。
《无音之乐》全国首映启动仪式。
《无音之乐》主创互动分享。
互相扶持的璞爸、璞妈,相濡以沫数十载。璞妈在台上动情地表示:“《无音之乐》是超越声乐的‘音乐’,真情与实感贯穿了整部电影,从导演到每位受访者都非常真切。”随后,她对璞爸“真情告白”:“几十年来,我们风雨同舟,培养了陈元璞这个孩子。他不但成人,还成才。他的生命那么短暂,我们是有点遗憾的。他的人生长度不可控制,但厚度足够,也满足了。”璞爸闻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谢璞妈,培养了一个这么好的儿子”。
璞爸璞妈真情告白。
倪卓君是一名“来自星星的孩子”。2015年起,她进入广州市少年宫参加特殊艺术家工作室、合唱乐团,学习绘画、唱歌。阿璞是倪卓君心中的偶像,她表示阿璞的精神一直引导自己,希望有一天能像阿璞这位大哥哥一样,成为一名特殊艺术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无音之乐》获得的第13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创新纪录片奖”在现场展示。
据悉,《无音之乐》在正式上映前,已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提名、202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关注作品”、第二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最佳美术奖”、第13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创新纪录片奖”。同时,影片在第二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上入围社会纪实类推荐作品,并被《“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国家影像典藏工程”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