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向 向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小饼干
好消息,《庆余年》超点开了,大家可以随意直通了;坏消息,kk先去看了,主线离大家想看的大东山之战还远着呢。
想想忧心忡忡,大东山之战这种动辄其他剧能拍个几十集的超长大戏,竟然要和陈萍萍之死一起塞进第三季里,真的能拍完吗?
虽然王倦老师在微博上拍着胸脯保证第三季不用等这么久,但《大宋2》加上《庆2》的前车之鉴,kk只觉得这下不会要等10年了吧?(#谁家好人一部剧播十年啊# 这热搜,你品你细品~)
内容层面,《庆2》依然渲染着天下为棋盘的权谋氛围,其中,庆帝依然是绝对掌控人。只是,这一季,他的掌控欲露出水面,而范闲也尝试从棋子逐渐挣扎着,想要成为角力的棋手。
数据层面,截至目前,《庆2》的豆瓣评分稳定在7.2,14万+网友参与评分。客观看,《庆2》的风评开播前几集甚至一度让人怀疑会不会万众期待变成一场空,好在,挺过前几集后渐入佳境。
不过,这些并不影响《庆余年》从一开始就没下来过的热度。
剧集播出前,平台预约人数超过1800万+;首播当晚,平台站内历史最高热度值达32906直接杀入历年来的热度值排行里可以排到第4,各种收视率、热搜榜单的战报很是抢眼。借用网友的话来说:这个5月注定是庆人(庆余年剧粉)。
5月16日开播,半个月后超点收官,剧粉们翘首等待的5年弹指而过。
一、幸运三重奏
《庆余年》遇到王倦毫无疑问是幸运的。
大IP改编,最不出错的改法就是“照书拍”,但作为男频长篇,“照书拍”显然不够现实。不说别人,首先,范闲身上就有无数男频劣根性。作为爽文小说主角,为了制造“爽点”,作者往往会适时放大人物身上的阴暗面,在高大的形象里加上一些人性的缺点,再配上超级幸运的光环,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
于是,《庆余年》小说里所有的男频小说一样,有着令人暧昧不轻的多条感情线,毕竟读者有自己更加偏好的女主角类型,而范闲也和所有的爽文男主一样,有着光环加身的金手指,以及一点点自私自利的性格。
小说里,范闲睚眦必报杀伐果断,造了不少杀孽,在范府门外杀了上百内廷高手,最后五竹进宫杀庆帝更是杀了上千禁军,仅凭自己的不喜就毒杀贺宗纬,并不如影视剧版光正伟,更接近于一个独善其身的旁观者。
在这部以范闲为绝对主角的小说里,基本上所有的角色都保留了人物的阴暗面,例如范思辙像个正统的古人一样意识不到青楼对女性的迫害,而范若若也非常狗血地深爱范闲。
王倦遇到《庆余年》也有自己的幸运。诚然,王倦最擅长的改编是通过小人物的延展和丰富,以及时不时的幽默感来丰满剧集的氛围,同时他也十分擅长取舍,对去其糟粕有着深刻的理解。
《庆余年》恰好是个本来领盒饭的配角就特别多的故事,只要王倦适时丰满这些小人物,就能熟练地让大家吃刀子夸剧。但改编不是重写,即使有大刀阔斧改动某些人物的勇气,倘若原著本身素质不够过硬,也依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好在,《庆余年》的名场面本来就足够多,多到大家都忧心忡忡会拍不完。
幸运儿不止王倦,《庆余年》毫无疑问也是幸运儿,他的剧集出世,石破天惊一般打破了网络小说原本女频独大的改编格局。
就像第一季刚刚播出时,作者猫腻说,《庆余年》是部运气很好的小说。如果站在命运已定的当下回望过去,《庆余年》就像突然出现再每个人命运转折的黄金分割点,大家都及其幸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阅文和新丽成了男频改编的先锋,腾讯视频有了落子天下的系列布局,张若昀成了男频的香饽饽,王倦的代表作添砖加瓦……
二、理想主义的共鸣
“剧王”的诞生复盘起来何尝不是一出爽剧?只是,成功始终是条不可复制的道路。
首先,那个百花齐放的网文时代实际上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2007年5月,《庆余年》开始在起点中文网连载。《庆余年》是猫腻的第二本长篇小说,也是猫腻明确自己要转型商业作家的作品。相较于更能代表风格的《间客》,《庆余年》可以说是猫腻尝试平衡自己的写作情怀与市场需求的第一部作品,算得上在起点独树一帜。猫腻是个很爱掉书袋的作者,这也意味着,即使作为一部起点文,《庆余年》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掉书袋的范畴跨越古今。
比如小说第一卷第一章《一块黑布》,故事的最后一句——“蒙住他的双眼也蒙住了这天”点名出处,来源于崔健的《一块红布》。
比如《庆余年》的名字来源于《红楼梦》中巧姐的判词《留余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猫腻就像所有同期的网文作者一样,有自己特有的文字情怀。
原作中,原本身患绝阵的范闲穿越到这个世界,得到了一段新的生命,所谓“庆余年”,是得到了这段生命之后应该要怎么活?这是原作故事探讨的核心。
这种主题探讨支撑了《庆余年》长篇的分量,也给足了群像的创造空间,大东山之战、陈萍萍之死等描述让读者们念念不忘,但目前看来都留在第三季的高光场面了。
时间闪回2008年,长达377万字的《庆余年》完结,连载时间并不长,和所有起点榜上有名气的作家一样,猫腻是个勤奋的文字工作者。在他构建这个庞大世界的两年中,新丽传媒的董事长曹华益、导演孙皓、编剧王倦、主演张若昀,毫无例外,都曾是芸芸众生中,共同等待更新的一员。
而又是这些人的共谋,把《庆余年》由一部“爽文”变成了更为厚重的理想主义剧集。
这个故事,在经历了无数人情怀的共鸣后,才有了新的意味。无数人曾在10多年前被监察院石碑上那段短短的文字惊艳,10多年后,他们替无数读者,借着范闲的手,轻轻拭去石碑上因忽视而落下的灰。当思想有了回响,人们也就不再孤独。
三、重铸一座石碑
书接前文。在渐入佳境的第二季里,有一段剧情特别动人。
即:小范大人亲手拭去监察院门口石碑上的灰尘时,他看着自己母亲叶轻眉的理想,在这个权力至上,草菅人命的黑暗世界里,如同泪花一般闪闪发光,却只能掉入地面消失不见。
光就这个桥段来论,王倦的改编很会抓点,他选择把题眼放在了范闲母亲留下的石碑上。
剧版也重写了小说原本有致敬《十二国记》争议的这段文字。剧集里,监察院的石碑上依然写的是人人平等的现代理念——“我希望庆国之法,为生民而立,不因高贵而容忍,不因贫穷而剥夺,无不白之冤,无强加之罪,尊法如仗剑,破魍魉迷崇,不求神明;我希望庆国之民,有真理可循,知礼仪,守仁心,不以钱财论成败,不因权势而屈从,同情弱小,痛恨不平,危难时坚心志,无人处常自省;我希望这世间,再无压迫束缚,凡生于世,都能有活着的权利,有自由的权利,亦有幸福的权利。愿终有一日,人人生而平等,再无贵贱之分,守护生命,追求光明,此为我心所愿,虽万千曲折,不畏前行,生而平等,人人如龙。”
很浪漫,但却与庆帝的朝堂格格不入。
石碑在整部小说里不算特别耀眼,但看过小说的都难以忘记第一次看到石碑的震撼。对比起来,和影视化之后经历戏剧化放大的“众生平等”的格局比起来,小说里的范闲更像是从权利漩涡中打马而过,带着爽文里特有的悠闲。
而在剧集里,范闲身上的主要矛盾是——当一个内核是完全信奉现代思想的人,在一个封建的权力社会里得到了特权,当面对权力践踏他所认定的平等时,他该如何反抗?
第二季,几乎每一个上位者都展露了草菅人命的黑暗底色——李云睿拿帐房先生做花肥,太子殿下翻脸杀暗卫、屠了史家镇……
剧里通过镜头语言也有意无意地在深化石碑的意义。
第一季刚开头,范闲刚刚来到京都,此时,众生静止在长街,只有他一个人行走其中,看着街上的芸芸众生,他对着石碑上的文字吐露心声:我没有这样的勇气,我只想好好活着。第二季,当老金头再次在世上悄然逝去,依然是同样的表现手法,范闲的心声却变了:若是没人能站出来,他们这些人一辈子就只能忍着、受着,可是谁能站出来呢?
从游戏人间转变到不平,再到真正以身入局,这条理想主义觉醒的道路,由各种无法对抗绝对权力的小人物的血肉铸就而成。
第一季是滕梓荆,第二季有老金头。王倦擅长处理小人物的形象,从滕梓荆到老金,再到赖御史,这些小人物的弧光汇聚成黑暗的聚光灯,最终准确地投射在范闲身上。
小说里直到最后,作为范闲的朋友,滕梓荆一直好好活着。只是,作为一个“头上5个爹罩着”的绝对金手指标配主角,范闲在前期交到的朋友,到了后期剧情里基本上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但出乎意料的“刀子”可以让滕梓荆作为绝对的高光角色留在人们心中。
那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安静死去,却如同在范闲心里敲响重锤,最终,在他心中重铸了理想主义的石碑。
一言蔽之,在影视改编的减法中,《庆余年》的出彩之处在于:王倦保留了小说中那些绝妙的名场面,但却在小说庞杂的巨大世界里,找到了一个足够动人,又足够让范闲摆脱“男频气场”成为小范大人的主线。
而为了这条主线,王倦同样杀伐果断,他可以给随时随地给任何人发刀子,当然,这是他最擅长的了(哭。
另外,半个月看完虽然爽,但这可是5年等待换来的,而且卡在下江南这里,只完成了抱月楼、春闱小副本,以及大婚和收内库的大指标KPI,第二季比想象中的短多了。
虽然没有惊人的假死断章了,那么多名场面真要全部压缩到第三季,已经成了催更的最大动力了。@王倦老师,您这次可要说话算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