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十分令人费解的剧情:
“山西亏库案”与“科考舞弊案”相继引爆后,雍正叫来张廷玉与老十三探讨解决办法。
为何向来谨言慎行的老十三允祥,这次一开口,就直戳雍正的肺管子,直言错在雍正,其他人是在逢君之恶?
又为何张廷玉刚帮老十三打完圆场,老十三却“忘恩负义”的当场捅刀张廷玉?
这篇文章将要揭秘,便是老十三一反常态的背后真相。
逢君之恶
八爷党为算计雍正,联合各省督抚上书力保张廷璐与诺敏。而彻夜未眠的雍正,一收到张廷玉主张严惩诺敏与张廷璐的奏折,当即叫来张廷玉与老十三开内部小会。
会议的主旨很明确:如何终结这两场已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丑闻”,且能在最大限度上挽回雍正的圣名。
内部小会一开始,张廷玉就率先发言了:
“阿灵阿他们也找过我。”
阿灵阿是谁?
老八的铁杆支持者,八爷党的重要成员之一。
张廷玉是在借此提醒雍正,雍正之所以会收到的那么多力保诺敏与张廷璐的奏折,都是老八背后操纵的结果。
同时,张廷玉言明阿灵阿曾找过他,也是在间接向雍正表忠心:我虽然有理由也有机会接受对方的“好意”,但是我没有,我依旧选择了大义灭亲,以解领导您的困境。
一旦涉及到老八,雍正的防御系统就会自动启动,所以听了张廷玉的话,雍正立马就明白了话里的提醒:
“可见他们是串通好的。你们说,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就在张廷玉思考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从进门就一直低头看奏折的老十三,却突然说话了:
“皇上,他们这是在逢君之恶。”
不说则已,一言惊人。
谁也没有想到,向来事事顺从雍正的老十三,会在突然如此直言不讳的批龙鳞。这句带有暗指雍正昏庸意味的话,对于爱面子的雍正的杀伤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也因此,听了老十三的话,雍正刷地一下站了起来,恼怒的盯着老十,试图从老十三脸上寻找这番诛心言论的动机;
而一旁的张廷玉同样是一脸震惊,眼神在雍正与老十三之间徘徊,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上。
可老十三并没有就此打住,随即他不顾雍正的反应与心情,又为“逢君之恶”做了详细的注解: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上不看实情,过于着急地把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国库亏空追回来,所以才有了诺敏,半年收回亏空的这种弥天大谎。皇上,因为您赐了他那块匾。”
老十三的这段话,句句踩在雍正的雷点上——
为啥诺敏敢说谎?不就是因为四哥你太心急了嘛,心急到人家说大话,你不仅信,还着急的给人发奖状,开表彰大会。
事情闹到如今进退两难的地步,能怪谁,只能怪你自己,是你给了别人可乘之机,你才是那个着急做出政绩的人。
总之一句话,都是四哥你的错!
很少有领导能够接受下属当面指出自己的错误,更何况是身处权力之巅的雍正。
雍正原本的意思,是想找两个心腹商讨一下如何平稳的解决此事,没成想,老十三一开口,就劈头盖脸的给他上了一课,尤其是还当着张廷玉这个外臣的面。
也因此,对于老十三如此直白且不留情面的指责,挂不住脸的雍正狠狠了摔了茶杯,愤怒的喝止道:
“住口,你给朕住口!”
屋内的气氛彻底降至冰点。
就在雍正与老十三沉默不语之际,职场之神张廷玉出手了。他先是默默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然后轻声地说道:
正因为有了魏征的犯颜直谏,才有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简单一句话,既为老十三打了圆场,还为雍正送上了台阶。
张廷玉话罢,雍正很快冷静了下来,毕竟人家张廷玉都将他与老十三比作唐太宗与魏征了,他这个“明君”还能说啥,总不能继续跟“魏征”发火吧。
于是,雍正压下怒火,借坡下驴的回到了座位上,略带负气的对老十三说:
“你骂得好啊,接着骂呀。”
骂吧骂吧,我给你一个做“魏征”的机会,我看你还能骂出什么更难听的……
诤言
向来恪守君臣之礼,事事顺从雍正的老十三,这次为何一反常态的当面指责雍正?
这就是常务副皇帝老十三的高明之处!
在这次内部小会之前,老十三与雍正曾就诺敏一事单独交谈过。
当时,山西藩库作假案刚刚引爆,都察院、国子监等清流文官们集体上疏参诺敏,气急败坏的雍正对老十三说过这样一段话:
“事前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话,案子发了都一窝蜂地上折子,事后诸葛亮。表面上看是冲着诺敏,暗地里都是冲着朕来的。”
注意!这段话里有一个重点——“事前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话”。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在雍正看来,他之所以会闹出这个大笑话,不是他操之过急,而是身边没有人提醒他。
人性就是如此,宁愿强行的将错误归罪于他人,也不愿承认自己判断失误。
而雍正口中的“事前没有人一个出来说话”,自然也包括没出言提醒的老十三。
也就是说,雍正当着老十三的面说出这段话,其实就是在敲打质问老十三,为何事前没有提醒他。
在这种情况下,老十三面临两个选择:
其一,假装没听懂雍正的敲打质问。
可问题是,不打消雍正心中的质疑,难免会影响他在雍正心中的分量与信任度。
其二,予以解释回应。
可如何回应却是一个难题。
说他没看出来?倒是可以撇责了,但也等于告诉雍正他无能;承认他看出来了?可看出来了却没提醒雍正,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有看雍正笑话之嫌。
可以说,如何解释回应,是个技术活。
而在老十三看来,有些误会必须解除,有些疑虑必须打消,否则很容易影响君臣关系,甚至兄弟感情。
只不过,当时雍正正在气头上,老十三自觉时机不对,所以并没有解释,而是将话题转移到了恩科考试上,这才有了这次“逢君之恶”的诛心之论。
那么“逢君之恶”的言论,与解释自辩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
这是老十三在为后续的解释与自辩做铺垫。
要知道,老十三的终极目的是打消雍正心中的疑虑。而想要彻底打消雍正心中的疑虑,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解释自辩,而是表忠心。
也就是说,打消领导心中疑虑的正确顺序是:先表忠心,然后伺机解释。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避免领导将解释定义为掩饰,还能从根源上解决领导的疑虑。毕竟,领导真正在意的,是事件背后的态度。
说白了,就是忠心与不忠心的问题。
而老十三“逢君之恶”的言论,其实就是在变相向雍正表忠心——
我敢当面指出你的错处,说明我问心无愧,更说明我是一个一心为你着想的忠臣诤臣。
有了这层铺垫,老十三后续的解释与自辩就才更加的顺理成章,也更容易彻底打消雍正心中对于他没有事前提醒一事的质疑。
这才是老十三一反常态的一开口就指责雍正有错的真实原因。
忠心表了,铺垫也做了,接下来便是解释与自辩的环节:
“当初,您急急忙忙的给诺敏赐匾我就觉得有点不妥,但是我没有说,后来出了事,我就后悔,在当初我为什么就没有给四哥提个醒呢,过后我想明白了,就是因为现在四哥你是皇上了,所以有很多话,想说也不敢说了。”
老十三的这段话可谓是将“甩锅”展现到了极致。
我是看出了诺敏一事不妥,但我没提醒你,可不是因为我不想,更不是因为要看你笑话,而是我不敢提醒。
至于我为啥不敢提醒,是因为四哥你的身份变了,成了高高在上的皇上,如果你还是当初的四阿哥,我又岂会不说?
听了老十三的“真情告白”,雍正的脸色明显缓和了很多。
本来到此,老十三面临的难题已经解决了,话题也可以回归到如何处置诺敏与张廷璐一事上了,可没成想,老十三自辩之后,话锋突然一转,将坐在对面的张廷玉拖下了水:
“现在张廷玉也在这儿,难道他就没有看出这些事吗?我想不会,他也是不敢说呀。”
老十三的这句话,无异于是当着张廷玉的面,“捅刀”张廷玉。
本来雍正对张廷玉大义灭亲的举动很满意,压根就没往这处想,可经老十三这么一说,雍正立刻带着质疑看向了张廷玉。
此时,张廷玉面临的问题比老十三还棘手。
毕竟老十三与雍正感情匪浅,是一起长大、一起共患难的亲兄弟。老十三可以用一声“四哥”来拉进与雍正的关系,可以用雍正的身份变化,来解释他之前为何不敢说。
可张廷玉不同。
他既外臣又是上书房的一把手,不能跟雍正谈感情,只能谈职责。而从职责的角度来说,张廷玉确实有义务提醒雍正。
也就是说,张廷玉不能沿用老十三的说辞,一旦他承认自己是不敢说,那么就等于承认了他只顾自保,只知道逢迎圣意。
我们再来看看张廷玉是如何化解这场从天而降的危机的。
张廷玉先是看了一眼雍正,在确定了雍正在等他回话之后,他才缓缓说道:
“怡亲王说的是肺腑之言,臣有时候心里有话,没有能及时向皇上陈奏确实是,倒不一定是心里害怕,而是臣有时候怕动摇了皇上励精图治的信心……”
不愧是职场之神,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危机——
先是肯定了老十三之前的诤言,卖了老十三的好;
然后直面问题,坦言他确实看出了诺敏一事有蹊跷,以增加言语的可信度与真实性,为后续解释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才解释缘由,没说不是不敢,也不是为了自保,完全是怕打击领导的积极性,动摇领导的整顿吏治的信心,一切为了领导,与私心无关。
到此,一场惊心动魄的内部小会就此结束。
捅刀?救人?
张廷玉帮老十三打圆场,为何老十三却反过来坑张廷玉?
自然不是老十三忘恩负义,这也不是他的无心之过,他是故意这么说的。
至于目的为何,其实老十三是在救张廷玉。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
如果不是老十三将话茬引到了张廷玉的身上,张廷玉永远没有自辩的机会。也就是说,老十三此举就是故意给张廷玉创造一个顺理成章的自辩机会。
要知道,雍正因诺敏一事,对老十三心存质疑,难道对张廷玉就没有吗?
自然有!
毕竟,他口中的“事前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话”,同样包括整天在他身边的张廷玉。
虽然张廷玉“大义灭亲”的举动,让雍正暂时忽略了这个问题,可难保事后不会想起来。
到了那时,以雍正的性格,自然不会当面挑明,可不挑明不代表心里没刺。
一旦雍正心里有了刺,短时间内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可时间长了,这根刺要是一直没拔出来,未必没有化脓生疮的可能。
要知道,张廷玉所处的位置很特殊,不仅每天都要与雍正接触,还有上传下达、出谋划策的职责。
这就意味着,张廷玉与雍正难免会出现摩擦,或是遇到意见相左的时候,毕竟张廷玉再深通圣意,他也不是一个程序化的机器。
而如果雍正心里没刺,那么所有的摩擦在雍正看来,不过是实心用事的结果。可如果雍正心里曾对张廷玉有过质疑,那么遇到摩擦与意见相左的时候,雍正就极有可能将其解读为“别有用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坚不可摧的,在波谲云诡的朝堂更是如此,否则怎会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
而从老十三与雍正的对话中,张廷玉已经意识到了雍正心中对他也有质疑。只不过,他没法直接开口解释,还是那句话,过于主动的解释,反而等于掩饰。
在这种情况下,自辩成功的老十三将话茬引到了张廷玉的身上,无异于是送给他一个解释自辩的机会,进而趁机打消雍正的质疑。
这也是张廷玉眼看着老十三当面“捅刀”自己,却没有任何惶恐与不悦的原因。因为对张廷玉来说,这是一个极佳的自保与自救的机会。
至于老十三为何要“救”张廷玉,原因就更简单了。
张廷玉对于雍正的重要性,老十三心知肚明,能帮他自然愿意帮一把,毕竟这对雍正、对张廷玉,甚至对朝局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而老十三仅用一句话,就救了张廷玉的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了一点:老十三能够成为雍正朝的常务副皇帝,靠的可不是兄弟感情,而是实打实的业务能力,以及那不次于张廷玉的段位。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