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百岁“生日”,迪士尼就迎来“添堵”时刻。
5月3日,知名娱乐媒体Deadline公布了2023年好莱坞电影亏损前五名,除了华纳的《闪电侠》位居亚军之外,迪士尼独中四元,高居榜首的是亏损2.37亿美元的《惊奇队长2》,接着是排名季军,亏损1.43亿美元的《夺宝奇兵5》,排在第四、五名分别是亏损1.31亿美元的动画电影《星愿》,和亏了1.17亿美元的《幽灵鬼屋》。
这个榜单发布一周后,5月10日,迪士尼旗下20世纪影业推出的《猩球崛起·新世界》上映。本寄予厚望,却票房不振,在中国内地,首周末仅斩获8161万元人民币,比此前《猩球崛起》系列有着明显退步(2017年《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首周末超4亿元人民币)。
从这两年来的亏损片单,不难发现迪士尼旗下重要的几家子公司都榜上有名,漫威、卢卡斯影业、迪士尼动画、20世纪影业和皮克斯动画,一个都没少。
也就是说,原本迪士尼大张旗鼓,把那些有巨大价值和无穷潜力的内容制作公司,都纳入旗下,将整个娱乐帝国搞得跟“金钟罩铁布衫”一样刀枪不入,威力十足,甚至可说天下无敌……但为什么没多少年的工夫,百年迪士尼自身就出现了那么多难以忽视的“气门”,甚至是“命门”?
这其中,除了太过注重续集,太讲政治正确外,更深层的缘由和问题,到底是什么?
|走下坡路的皮克斯
2005年,罗伯特·艾格接替前任迈克尔·艾斯纳,成为迪士尼历史上第六位CEO,此时迪士尼自家制作的动画,比如《恐龙》表现不佳,而乔布斯创办的皮克斯动画则如日中天,两家公司之前有五部动画电影的合作协议,《赛车总动员》是最后一部。
艾格走马上任时就宣称,复兴迪士尼的动画实力,将是他的首要任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势必要加强和皮克斯公司特别是乔布斯之间的合作关系。艾格在考察和权衡后,决定收购皮克斯,并承诺会继续尊重和保护后者的企业文化。
于是,2006年,迪士尼以以每股59美元、总出价70亿美元的赠股方式收购皮克斯动画公司,此举花费了迪士尼13%的股票,而乔布斯也因此拥有迪士尼6.05%的股票,成为迪士尼最大的个人股东。
接下来几年,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推出的《美食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片都叫好又叫座,而迪士尼自己的动画部门,跟皮克斯之间也是相互合作的关系,特别是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相比以往的迪士尼动画,可说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反倒是2012年皮克斯的《勇敢传说》,被认为有浓重的迪士尼传统风格。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皮克斯越来越走下坡路,是因为三维动画业界的竞争太过激烈,续集太多,而且太讲政治正确,总是想平衡好少数族裔的地位。比如《寻梦环游记》灵感来源于墨西哥亡灵节,《心灵奇旅》的主角是个黑人,《夏日友晴天》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海滨小镇,《青春变形记》则是个华裔故事。
但老实说,接受多元价值观,让更多肤色、习俗的族群成为主角,初衷肯定是没错的,而现阶段很多负面评价,恰恰来自那些少数族裔——很多只是针对主角长得“太丑”。对此只能说,全球化浪潮中,大家的审美被“白富美”的单一模式,洗脑太久了,而且距离产生美。
至于续集的问题,皮克斯确实是在被收购之后,续集数量越来越多,但也别忘了,整个公司的开山之作《玩具总动员》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续集,2010年的第三部和2019年的第四部,也都收获了票房和口碑。
直到2022年的《光年正传》,成了当年亏损榜的季军。而《光年》并不是《玩具总动员》一般意义上的续集,而是外传,或者说更像是“漫威宇宙”那样“一人得道,拉兄弟一把”式的电影。
|“漫威宇宙”玩不转了
收购了皮克斯之后,罗伯特·艾格又将目光锁定在了漫威影业。
如今言必称“漫威宇宙”,但这个宇宙的起源,其实不是迪士尼推动的,而是漫威娱乐前董事长艾克·珀尔马特任内开启。2008年,在珀尔马特担纲董事长3年后,《钢铁侠》公映,全球近6亿美元的票房,并就此诞生了“漫威宇宙”。而“钢铁侠”扮演者小罗伯特·唐尼也成为“漫威一哥”。
有鉴于如此成功的超级英雄IP,艾格当然是志在必得了。
艾格在那本讲述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生的旅程》中,描述当时掌管漫威的艾克·珀尔马特跟乔布斯一样,是个怪人,甚至还要更怪一些。在以色列军队当过兵的珀尔马特,到美国之后白手起家,几乎从未在公众场合露面,也不允许别人拍照,甚至坊间传闻他极为吝啬。
尽管掌门人脾气很像乔布斯,但后者对漫威没什么好看法——认为漫画比电子游戏还要令人讨厌。乔布斯这辈子没有读过一本漫画,还觉得《钢铁侠》系列电影非常垃圾……但即使如此,素来自负的乔布斯最终还是被艾格的诚意打动,并在2009年以40亿美元对漫威的收购中,起到了颇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收入囊中后,接下来,艾格认为超级英雄主角不应该只局限于白人男性,而应该不断拓展身份的多样性,于是《黑豹》以及《惊奇队长》的项目被开了绿灯,同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漫威的影响力不只停留在少数漫画迷和奇幻动作电影粉丝群体里,而是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盛极而衰,当然是自然规律,在电影和背后的公司身上也适用。但漫威影业的衰落,实在比大家预想中来得更早,更快。
2019年漫威第三阶段以集大成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达到烈火烹油的最高潮,连索尼的蜘蛛侠都加入进来……但接下来的第四阶段,很快就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到了去年的第五阶段,则直接成了强弩之末,兵败如山倒。这其中《惊奇队长2》不管从成片质量,到口碑和票房,都跟第一部是冰火两重天。
“漫威宇宙”大法,原本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为何会衰落得如此迅猛?
其实一言以蔽之,续集越来越难看了。
尽管“漫威宇宙”的打法看起来是希望跳出续集电影的“限制”,通过不断加入新的角色,彼此组合,来拓展电影版图,但这本质上还是一种偷懒的办法,因为主角的数量,和系列电影的质量是不可能成正比的。
因而,观众就没什么新鲜感了,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卖不动。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成为漫威宇宙最后的荣光。
|其他系列IP每况愈下
在吞并漫威之后,迪士尼下一个收购目标,轮到卢卡斯影业。
虽然两家公司之前合作过《少年印第安纳·琼斯》剧集,还有主题公园娱乐设施上的授权,但接下来的收购并不顺利。创始人及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自视过高,希望能按照“皮克斯协议”进行收购,尽管迪士尼认为当时的卢卡斯影业虽然有潜力,但不值74亿美元那么多。
2012年,迪士尼终以40.5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卢卡斯影业。卢卡斯本想保持对于《星球大战》剧本的控制权,但合同中并未表明必须按照他的大纲故事发展新的三部曲。于是,卢卡斯那如同乔布斯般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可能是预料到卢卡斯在“卖身”之后心有不甘,原本在收购协议上,迪士尼坚持要加一条“非贬低”条款,即卢卡斯不能在公众面前贬低迪士尼制作的任何一部《星球大战》电影。但最终,没有落到白纸黑字上,结果也真就出了乱子。
在2015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首映前夕,卢卡斯提前看了电影,难掩失望之情,公开评价说“完全没有新东西”。这还不算完,在一次访谈中,卢卡斯谈及公司被迪士尼收购一事时,比喻为将孩子卖给了“拐卖儿童为娼的人贩子”。尽管事后卢卡斯对这不当言论表示了道歉,但可以想见,迪士尼的收购行为,颇有“强取豪夺”之风。
在星战IP落到迪士尼手里后,表现得一直乏善可陈。现在回过头来看,J·J·艾布拉姆斯主导的“新星战三部曲”,可能真的如卢卡斯所说的,太过守旧,不管从故事人物,或者影片风格上,都太过讨好那些最早的星战迷,特别是在美术和特效上,是刻意的“做旧”。而这种保守风格,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电影《沙丘》。
新星战系列电影票房,呈现逐部下跌的状况,《原力觉醒》全球票房超过20.71亿美元,《最后的绝地武士》13.34亿美元,到了《天行者崛起》仅有10亿美元进账。
由星战IP衍生的系列剧集,也不成功。至少在中国这边,感受不到热度。比如2023年推出的《曼达洛人》第三季,在豆瓣上仅有三万多人打分,同样由佩德罗·帕斯卡主演的剧集《最后生还者》则有16万人打分。
三十年前,“星战”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属于塔尖的IP,但近些年,文化娱乐环境大幅度改变,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崛起后,“祛魅”成了主旋律——人们更偏爱触手可及的碎片化内容,而“星战”的宏大叙事,吸引力下降,也就不难想象了。
除了卢卡斯的“星战”系列不如人意,迪士尼耗资713亿美元天价收购来的20世纪影业,同样没能发光发热。
20世纪影业原称20世纪福克斯(上世纪30年代由20世纪和福克斯影业合组),是好莱坞八大之一。1985年,被默多克收购,34年后,再度转手,成为了迪士尼旗下一员,“福克斯”字样也在2020年被拿掉了。
除了有数量庞大的经典电影片库,20世纪还手握《X战警》《神奇四侠》等漫威人物的版权,算是和漫威“会师”了,本是好事,但到现在都没有发挥协同效应。此外,还有影史留名的《异形》《阿凡达》系列,以及最近重启的《猩球崛起》等。
5月10日中美同步上映的《猩球崛起:新世界》票房疲软,质量也大大退步了。虽然在烂番茄获得80%的推荐,但豆瓣评分只有6.4。
《新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人类在电影里的比重进一步降低,这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猩猩的世界和故事,对电脑特效技术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毕竟猩猩在人类眼中,长得都差不多,没什么识别度,于是要在“千猩一面”的世界里,做出差异来,特别是展现出各自不同的表情、性格,甚至内心世界来,换作以前,会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相信这也是《阿凡达:水之道》被诟病的一大原因,相较于第一部,片中角色几乎都是以纳美族人的面目出现。卡梅隆在《水之道》中要做的,就是让所有看上去“类似”的虚拟角色都有神采,都能被人“真正”的认同,他是在用最虚拟的技术,来表现人类最现实的认知,或者说歧视。这一点,在很多观众看来,恰恰是吃力不讨好的做法。
所以,尽管同为怪兽电影,相比4月份上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2》斩获9.5亿票房,《新世界》在内地上映一周,刚刚破亿。
究其原因,就在于《新世界》既没有视觉奇观,也没有人文思考的深度,乏善可陈,自然没人待见了。
|只有多快好省没能推陈出新
20年前,迪士尼是在另一个“怪人”迈克尔·艾斯纳执掌之下的。他和乔布斯互相敌视,批判皮克斯只看重电脑技术不关注创意,而乔布斯则指责迪士尼创意“过时”。
但这不意味着艾斯纳就是因循守旧的人,无论如何,在其任内21年间(从1984年开始),他把迪士尼从一家市值只有20亿的公司,发展成为市值超过400亿美元的娱乐帝国。艾斯纳当CEO的前十年,无疑是辉煌的,但后十年则因为个性等问题,状况频出,直至被提前解约。
罗伯特·艾格接任之后,如前所述,不断收购有价值的公司,进一步扩展了迪士尼版图。2020年他正式卸任首席执行官,次年又辞去董事长一职。但颇具戏剧性的是,2022年11月20日,迪士尼董事会宣布,艾格重返迪士尼担任CEO,接替卸任的鲍勃·查佩克……这份工,会一直打到2026年底。
之所以如此,显然是看到了迪士尼不断下坠的趋势,这位年逾70岁的老帅,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
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艾格宣布漫威影业将减产,同时强调未来将会平衡推出旗下知名IP最新续集与原创作品两种内容类型,并会控制营销预算来吸引观众。
这样的捉襟见肘,也反映到迪士尼的股价上,2021年高峰期时,每股最高203美元,如今只有100出头,硬生生跌去了100美元。而其市值,也从接近4000亿美元到现在的1900多亿,3年间,整整蒸发掉了一个阿里巴巴。
与此相呼应的是迪士尼的财务状况,据其2023年财报显示,尽管全年营收888.98亿美元,但净利润仅有23.54亿美元,同比2022年下滑超过25%。
从如日中天,到利润下滑,原因何在?其本质,还是因为看起来各类“宇宙”步步为营,多快好省,但实际上忽视了系列电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一最根本的道理和精髓。
于是,迪士尼的衰落,比预计得来得更早一些,让百年庆典也显得黯淡无光。
撰稿 | 李翼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