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瞿秋白的遗书《多余的话》
- 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你,下意识觉得你多余怎么办
- 为什么有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还想哭
- 世界上最多余的东西是什么
- 为什么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 地里的玉米丫子和多余棒子到底应不应该掰掉
如何评价瞿秋白的遗书《多余的话》
1935年6月18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新闻:
上午8时,瞿秋白在第36师特务连100多名士兵的刀枪环布下,漫步走向了两华里以外的罗汉岭刑场。一路上,他泰然自若,手夹香烟,向沿途围观的百姓微笑告别,还用俄语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到达刑场后面北盘膝安坐,向着行刑者点头微笑道:“此地甚好,开枪吧!”
服刑期间,瞿秋白曾在狱中写下过《多余的话》,最早发表于1935年8月由国民党中统所主办的杂志《社会新闻》。然而,或许经过了国民党当局的改动,或许后人们长期都没能读懂,以至于因此而引起了许多的误解和争议。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一同回顾历史,回顾瞿秋白以及他的《多余的话》。在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剧中人物瞿恩的历史原型就是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1935年6月),又名瞿爽或者瞿霜,江苏省常州人,我党早期领导人,著名的理论家、宣传家和翻译家。因为“左”的错误,他曾给党造成过巨大损失,但对于革命事业却无限的忠诚和热爱,至死不渝。
清朝末期,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府的青果巷,祖上是宜兴的书香门第。不过,传承到了其父瞿世玮时,瞿家已经败落了,经济非常的拮据,一度使他失去了读书求学的机会。
在族人和亲友的帮助下,瞿秋白进入了一所小学任教。后来,又在堂兄瞿纯白的资助下,他顺利考入了武昌的外国语学校专攻英文,期间迅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
1917年,瞿秋白考入了北京大学。不过,因为囊中羞涩,他只得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应聘进入外交部下属的俄文馆工作,主要从事英文和俄文的翻译。
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终于作为一股政治力量而登上了历史舞台。受此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迅速传入我国,逐渐成为了当时学界的主流,被越来越多的青年所接纳,其中就包括了瞿秋白。
很快,瞿秋白正式加入了由李大钊发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功翻译出了许多的国外著作,比如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等。之后,他还被派遣到了苏联学习,甚至亲自采访了革命导师列宁同志。
在莫斯科期间,瞿秋白参加了共产国际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为建党不久的陈独秀同志担任俄文翻译。
由于太过于锋芒毕露,他在赢得一些人支持的同时,也受到了另外一些人的反对。在共产国际内部,鲍罗廷非常赏识瞿秋白,但米夫就很排斥他。
1923年初,瞿秋回到国内工作。凭借丰富的理论储备,凭借饱满的革命热情,他越来越得到了陈独秀的器重,开始在党内逐步崛起,不断被委以重任。
到了1927年初,瞿秋白在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强力支持下,成功当选中央委员并直接进入了政治局。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纵容了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得寸进尺,终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宁汉合流前后,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临时会议,特意指定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和周恩来组成了新的常委会。会后,共产国际“邀请”陈独秀赶往了莫斯科,算是离开了领导层。
为了鼓舞低迷的士气,瞿秋白开始不断鼓吹武装暴动,不断号召军事起义。而且,他多次强调要以大无畏的精神,不畏艰险,不惧牺牲。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扭转了右倾路线,发动了南昌起义。以此为标志,我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正式创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南昌起义后,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再次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路线,史称为“八七会议”。会上,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响亮口号,成为了我党今后革命的军事指导思想。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照搬苏联模式,发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武装起义,可惜都相继失败了。他非但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坚称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
面对党内的不断质疑声,共产国际也对瞿秋白产生了质疑,转而支持由工人阶级出身的向忠发来取代他。在米夫的暗中支持下,王明开始不断发难,迫使其长期滞留莫斯科,选举向忠发成为了新的领导人,实际由李立三负责日常工作。
1930年7月,瞿秋白终于得以离开莫斯科回国,叫停了李立三近乎疯狂的革命路线。不过,在米夫的支持下,瞿秋白的路线又被评价为“调和主义”,由王明正式接替了他的职务。
从此以后,瞿秋白虽然保留了中央委员的职务,但被迫离开了权力的中枢,主要投身于文化宣传和理论研究。期间,他与鲁迅因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很快成为了莫逆之交。
由于瞿秋白以“狄康”为笔名在上海发表了几篇文章,再一次遭到了王明的批判。为了进一步限制他,王明和博古还以保护人身安全为由,将瞿秋白调入了苏区工作,担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教育部长。
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军被迫放弃了来之不易的中央苏区,开始了万里长征。因为当时肺病严重,瞿秋白无法跟随红军长征,只好留在江西瑞金打游击,不久就被捕了。
得知瞿秋白被捕,以鲁迅为首的文化界人士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公开营救,时任国民政府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还当面向蒋介石求情。为了树立自己民主和开明的形象,国民政府同意有条件释放,而这个条件就是“进行自白”。
不过,瞿秋白却显得非常坦然,他义正辞严地表示:
我从青年时期就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今已无从改变!
多次劝降无果,瞿秋白终于在1935年6月18日被执行了枪决。英勇就义后,国民党刊物还发表了他在狱中所写的《多余的话》,被认为是类似于“叛徒的自白书”。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很多人还在质疑《多余的话》是否真的出自瞿秋白之手。但是,毛主席非常信任自己曾经的战友,应瞿秋白遗孀杨之华的请求,欣然为《瞿秋白文集》题词作序:
瞿秋白同志牺牲已经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都不了解他,甚至反对他。但是,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从来没有挫下来,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依然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也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不过,随着那场大运动的到来,瞿秋白还是遭到了不公正的评价,甚至被辱为“自首的叛徒”。
198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就义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明确为他平反:
《多余的话》,一没有出卖党和同志,二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三没有吹捧国民党,四没有向敌人乞求不死,决不是叛变投降的自白书。
为了纪念瞿秋白同志,在他的就义的福建长汀县建成了“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更成为了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文史不假
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你,下意识觉得你多余怎么办
我本来就人脉不错,是一个出色的优秀人才。如果到了大家都不喜欢我,觉得我多余的状况下,我会深刻地检讨自己,找到大家不喜欢我的原因,尽快改变自己,学会谦虚,尊重别人,多干少说,努力工作,创造出色的成绩,争取早日改变这样的窘况。
为什么有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还想哭
因为是你积累负能量太多导致心灵感冒、情绪伤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注意适当吸取阳光,储存正能量提高免疫力很快会恢复身心健康的。大千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多想人生的正面光点细心观查社会的美好细节将微小的个人融入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你就自然不会有想哭的情绪了而开怀大笑将伴随你开心每一天!试试!
世界上最多余的东西是什么
个人认为世界上最多余的东西是:“嫉妒心❤️“。
因为嫉妒别人,自己得不到好处,被嫉妒者也没什么损失。所以嫉妒心是世界上最多余的东西。
为什么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这个有时候跟性格有关系,比如内向的人不善于跟人沟通交流,在和一群朋友或者同学聊天的时候,看着别人滔滔不绝的谈笑风生,自己却插不进一句话,或者就算是插上话却又不合拍,跟其他人融不到一块去,这时候就会有感觉自己是多余的这种心态。
其实这种情况的话,就要当事人多猎取各方面的知识做积累,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那样再和其他人聊天的时候,聊的内容自己都有了解,那样聊天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就不会有不合群的感觉,就不会外产生自己是多余那种心理。
地里的玉米丫子和多余棒子到底应不应该掰掉
地里的玉米丫子和多余的棒子要不要掰掉,人们众说纷纭,有的人赞成掰掉,有的人反对掰掉,多余的玉米棒子掰掉的我至今还没有发现,下面我就根据我自己多年的种玉米经验跟大家说说。
咱先说玉米丫子。玉米丫子分对长和单长两种,那什么是对长呢?顾明思义就是玉米丫子在玉米植株上对称着长出来的,这样的丫子一般长不太大,到了秋季玉米结棒时就自然干掉消失了,这样的丫子我建议不用掰掉。单长的丫子是在玉米的一侧长出来的,另一侧没有,一侧长出来的有好几个丫子,这样的丫子长势旺盛,特别是一个丫子的,基本和玉米主干一样大,这样的丫子到秋天在顶端结一个光突突的小玉米棒,籽粒特小,没有产量,这样的玉米丫子我建议要及时的掰掉,因为这样的玉米丫子会跟玉米主干争水争肥,影响玉米产量。
玉米都结棒期有不少玉米结两到三个穗,如果都受上粉了秋季会都结棒子,出现一个大棒和一个小一点的棒子,没受上粉的多余玉米棒到了秋季会自然干掉,把它的养份又回归到玉米植株当中,所以我建议,多余的玉米棒不必掰掉,如果掰了会把受粉的玉米棒掰错的,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好了,关于玉米丫子和多余的玉米棒掰不掰的问题我就说这么多,仅供大家参考,感谢大家的阅读和点评,在此也谢谢关心和支持我的老铁,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