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来自美国的影迷大卫·波德莱尔这样评价香港电影。
时隔多年,当一部部港片接连扑街,港片票房已经创下十年新低记录后,观众对于港片的记忆,似乎也永久定格在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尽管“港片已死”的论调被宣扬了多年,但时不时出现的几部港片佳作,又被视为港片复活的信号。典型如今年上映的电影《白日之下》、《年少日记》,皆靠口碑为港片正名,可惜票房惨淡,分别斩获了1213万、1505.5万票房,叫好不叫座。
今年五一档期间,硬桥硬马的港片《九龙城寨之围城》也成为了豆瓣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达到了7.5分,单日票房5500.4万,并且打破了五一档犯罪片单日票房记录。截至5月7日,这部影片票房达到了3.61亿,位列第三名,#九龙城寨之围城港片未死#话题还冲上了热搜。
不过,从内容上看,《九龙城寨之围城》更像是一场旧酒装新壶的冒险尝试。
尽管影片借助九龙城寨搭建了一套全新的失序世界观,为江湖厮杀提供了天然的场域,打戏也足够精彩。但大体延续了港片过往的黑帮风格,并在主演阵容上换了一套排列组合方式,满屏的飞檐走壁、近身肉搏、江湖兄弟情等场面也令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港片若想彻底复活,显然不能只靠模板做题。
01 复活港片,扛不动票房
近年来,港片题材正在尝试多元化布局。
以今年口碑较高的《白日之下》、《年少日记》为例,这两部电影皆定位于现实主义题材。
《白日之下》聚焦于老人在养老院生存现状的议题,观众跟随片中记者凌晓琪的深度调查,窥见了人性与约定俗成规则的博弈。巧合的是,戏里“新闻已死”的话题,恰好对应了戏外“港片已死”的论调。片尾,院舍被关停,却导致老人无房可住的场景,似乎也暗示着新闻与港片的高光时刻不过是昙花一现。
《年少日记》则对应了时下炙手可热的鸡娃、校园暴力、亲子关系等议题,年仅10岁的郑有俊因不堪忍受家人的冷暴力,从天台一跃而下的场面不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令观众开始反思教育方式、亲密关系经营等问题。
这两部影片都在香港创下了可观的票房记录,《年少日记》在香港斩获2624万港元票房,《白日之下》斩获2143万票房。与此同时,影片在内地也收获了“简直太敢拍”的呼声,但港片仅靠敢拍,并不足以将内地观众引入电影院。
自从抖音电影的概念出现后,内地观众的观影习惯逐渐改变,宣发这个环节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很多电影往往在播出之前,就通过小规模点映制造话题,并释放大量物料实现病毒式传播。而《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宣发薄弱,点映期间没有出现吸睛话题,缺少流量,只依赖观众的自来水效应又不足以带动票房。
除此之外,《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作为现实主义的商业片,题材过于沉重,并不具备爽感,而且结局并非内地观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这些都在削弱观感,影响票房。反观内地的《我不是药神》、《八角笼中》、《奇迹·笨小孩》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皆以喜剧元素冲淡了题材本身的沉重属性,契合了观众的观演需求。
只能说,在内容层面,现实主义题材的港片也与内地观众存在一定距离。
作为对比,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内地斩获了6.65亿元票房,这离不开宣发的作用。播出期间,《周处除三害》借助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营销,并将影片内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比如设置#现实版周处除三害邪教被曝光#、#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吐黑水#等话题和话题挑战,都为电影带来了一定的关注度,而影片里邪教洗脑、陈桂林爆头等视频片段极具爽感,魔性歌曲《新造的人》也成功出圈,也助力了影片的后续出圈。
另外,《周处除三害》上映的时间是在春节档之后,爆款影片稀缺,也算尝到了档期红利。整体来看,《周处除三害》不仅精准掌握了内地影片的流量玩法,内容上也更能符合观众喜好,而复活的几部港片在宣发和内容层面都有所欠缺。
但通过《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这两部电影,可以看出港片在内容方向上有所突破,不再局限于警匪、枪战、黑帮等元素,渐渐熟悉了内地观众感兴趣的话题。
接下来,港片要想在票房上取得突破,需要加大力度投入宣发,并根据内地观众的观影习惯调整叙事手法。
02 港片怎么就死了?
谈及港片,你会想到哪些经典片段?
是《无间道》里,刘建明和陈永仁在天台对望,正邪交锋的画面惊心动魄;《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红衣翻飞,仰天饮酒时,潇洒肆意;《胭脂扣》里,身穿古典旗袍的如花泪眼朦胧,与十二少的情欲纠缠令人扼腕叹息……那是属于港片的黄金时代。
上个世纪90年代,港片每年上映电影接近200部,各种类型题材的电影百花齐放,很多知名导演亦在这一阶段搭建了独树一帜的电影美学。
以徐克为代表的武侠江湖汪洋恣意,以星爷为代表的小人物喜剧笑中带泪,以吴宇森为代表的警匪黑帮豪气干云,以王家卫为代表的文艺片小众清新……多部经典影片层出不穷,票房亦与日俱增。1992年,香港本土票房高达12.4亿港元,达到了峰值。
随后,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人不断开疆拓土,走向了国际舞台,成龙靠着《红番区》闯入北美,周润发凭借《尖峰时刻》登上《时代》封面。进入千禧年后,内地电影也在摩拳擦掌,张艺谋就凭借《英雄》拉开了商业大片的帷幕,窥见商机的香港电影人渐渐萌生了出走的想法,这也为港片没落埋下了伏笔。
其实,早在1993年,港片就有了衰落迹象。
彼时,香港引入了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以6223万港元的战绩斩获当年票房冠军,工业化电影即将以碾压之势袭来。19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更是斩获了1.15亿港元的票房,相当于香港本土前三部电影票房的总和。在好莱坞大片面前,90年代初期的港片稍显逊色。
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订CEPA协议后,两岸合拍电影渐渐成为主流趋势,没想到,港片却因此极速下坠。
就像甘蔗没有两头甜,合拍同样有利有弊。尽管合拍片没有配额限制,可以与内地片共同瓜分市场票房,但内容势必要受到审查制度掣肘。这也就意味着,属于香港电影纯正的港味将一去不复返,拍出来的作品需要两头讨好观众。
除此之外,香港电影人纷纷出走,这也造成了资源流失,优质作品供给不足,香港电影市场日渐衰微。
不过,也是在那年,梁朝伟、刘德华主演的《无间道》以本土5500万港币的战绩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为香港电影市场重振了信心。观众本以为这是港片回暖的信号,却不曾想,竟是属于港片最后的荣耀。就像秋日的红叶,燃尽半生鲜红之后,逐渐露出了枯萎的真相。
自从两岸合拍电影后,港片以每年50部左右的速度上新,但影片内容却愈发同质化。 以警匪片为例,《夺命金》、《怒火·重案》、《神探大战》等电影渐渐将反派形象塑造得过于单一,正邪善恶分明。这些电影仅在视觉上满足了观众的爽感,内容却不再具备《无间道》的解读空间。
此外,新生代演员断层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港片质量。导演郑保瑞曾在采访中提到,“港片面临的青黄不接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电影产量下降,导致年轻演员缺乏足够的成长空间。”从影片现状来看,老牌港星霸屏就是佐证。
港片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莫过于题材陈旧,阵容单一,而且爱打情怀牌。
纵观近年来的香港动作片可以看出,刘青云、古天乐、张家辉、吴镇宇等老牌港星成为了常驻嘉宾。豆瓣数据显示,古天乐和刘青云合作17次,古天乐和张家辉合作8次,吴镇宇和刘青云合作7次。在贩卖情怀方面,刘德华、梁朝伟合作《金手指》,梁朝伟、郭富城合作《风再起时》……但这些影片的口碑、票房也不尽如人意。
再来就是下缔造经典作品的知名导演,以徐克、林超贤为代表的香港知名导演渐渐在主旋律商业片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智取虎威山》、《红海行动》、《长津湖》等电影接连刷新影史票房记录,他们却不再把港片作为执念。
纵观时下的电影市场,属于港片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各种类型的影片瓜分。即便是每年最热门的港片,电影票房也在逐年缩水,比如刘德华、梁朝伟时隔20年再度合作《金手指》,这部电影票房仅有5.7亿,豆瓣6.1分,刚刚及格。
一句话,港片崛起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03 港片复活,还有多远?
浪潮之下,有人出走,亦有人选择坚守。
近年来,纯正港味的港片依然会不定期出现在观众面前。《岁月神偷》兼具温情与残忍,《踏雪寻梅》以残酷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无双》既烧脑,又层层反转;《正义回廊》则以庭审的场景,演绎着陪审团所谓的正义……这些优质电影的出现,似乎在宣告着港片未死。
但如前所述,从港片票房的表现来看,我们又很难说港片复活了。
从创作层面来看,港片曾经有着对标好莱坞系列IP的野心,比如《英雄本色》、《逃学威龙》、《无间道》系列等港片经典IP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然而,港片没落后,新的港片IP似乎过度按照模板做题,渐渐陷入了失灵境地,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扫毒》系列豆瓣评分从7.6分下跌到5.5分,票房也从13.12亿跌到了2.84亿;《反贪风暴》系列从2014年走到2021年,情怀早已透支殆尽,三四五部电影豆瓣评分都在及格线下;《还是觉得你最好》今年推出第二部后,也被喷狗尾续貂,票房仅有1786.4万。当观众对新事物的渴望程度越来越高后,好莱坞系列IP大片近年来都频频失手,更何况在制作层面远不如前者的港片系列。
当好莱坞IP频频哑火后,DCEU宇宙都在尝试更新主角班底,或许,港片IP也该破釜沉舟了。毕竟,经常出现在银幕上的老面孔来来回回的排列组合,毫无新鲜感可言。
为了振兴港片,今年3月11日,优酷在香港举行了国际影视展,并宣布推进“港艺振兴计划”,将在剧集、电影、演出、青年人才培养四项领域投入50亿港元。
不过,对于新锐电影人而言,在降本增效的情况下,他们想要获得资金投入也并非易事。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都需要把内容做到最好,这样才能吸引到有限的资金,只有资方通过这些电影获得了商业或者艺术的回报,才会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电影《喋血双雄》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或许我们都太念旧了,我们不再适应这个江湖”。想来,这句话也是港片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