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介电影:《心灵病房》

48岁的未婚女性、大学文学教授薇薇安·贝宁罹患晚期卵巢癌。因无法手术,她接受了资深肿瘤科医师柯林克提供的方案,接受了长达8个月的试验性药物治疗。影片讲述了患者接受试验治疗到最终选择放弃抢救而离世的整个过程,呈现了现代医疗实践中诸多关于医学人文、伦理和法律的相关问题,如知情同意、医疗教学、临床试验、放弃治疗、医学目的等。

鉴于篇幅,本文仅管中窥豹,浅谈影片中的知情同意问题。

电影中的医学人文 | 知情同意:未知体验前的医患攻略-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一次看似完美的沟通

电影以柯林克医生突然闯入镜头的面部特写作为开端,他讲出了本片的第一句台词:“你得了癌症,贝宁女士,你罹患了终末期卵巢癌,肿瘤已经发生转移。”看到患者没有反应,柯林克医生停顿了一下。患者注意到后对他说“继续”。

柯林克医生随后问道:“你是教授吧?贝宁女士。”言外之意似乎在说:“我说的你不至于不懂吧!”在得到患者的肯定回答后,柯林克医生讲了具体的疾病情况,并表达了同情,说明该病没有在早期被发现的原因以及当下的治疗情况,同时提出了试验性治疗方案。讲到这里,柯林克医生问,自己是不是说得太快了,患者回答“并没有”。

此时镜头一转,柯林克医生坐在了椅子上。这时,细心的观众才发现,此前的他一直是在站着和坐着的患者沟通,两人一高一低。但镜头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切换却制造了他们似乎是在“平起平坐”交流的假象。此处,导演似乎在提醒观众,现代医学实践中所提倡的医患平等常常还只停留在现象和形式的层面,二者之间仍存在着鸿沟。

柯林克医生坐下后,开始详细告知后续的治疗情况,包括患者需要住院,治疗时长约8个月,试验药物的副作用会累及多处器官,并补充说明,患者的承受力是这项治疗能否持续的关键。

但在接收这些信息时,作为患者的贝宁表情几乎没有变化,于是柯林克医生会时不时地询问她,自己是不是讲得还不够详细,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他继续询问贝宁:“我需要解释给你的家属听吗?”

对此,贝宁的反馈都是“没有”“已经很详细了”。最后,柯林克医生再次强调,本次治疗是试验性质的,药物副作用也很大,所以患者可能会因无法忍受而要求减少剂量,但参加这个研究就必须接受高剂量的药物治疗,所以他希望患者能坚强地完成,这一切都是为了医学的进步。贝宁对此也予以理解和认同,并明确告柯林克医生“不必担心”。

至此,影片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展现了整个知情同意的过程。从柯林克医生的角度来看,这算得上是一次堪称“完美”的知情同意案例,其间,在感受到患者缺乏反馈时,他都能及时停下来询问、解释。但影片的后续发展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发生在两位教授之间看似完美的沟通,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成功。

“知情”意味着了解、信任和接受

对于贝宁来说,回答医生“不需要家人了解自己疾病”的背后,并不是真的不需要,而是她根本没有家人。在听到自己罹患晚期癌症、要参与药物试验治疗这些事实时,她表现出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理智、冷静甚至强势。她不是真的不痛苦、不纠结,而是希望让柯林克医生相信,自己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愿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然而对于这些,柯林克医生并不了解,从而也不明白自己的患者真正想要或需要的是什么。

这时,电影镜头一转,已身处病房的贝宁身穿病号服,头顶的蓝色帽子似乎在掩盖她已失去头发的事实。“我应该多问些问题的。”贝宁默默地说。

导演似乎想告诉观众,在进行病情告知时,即便用最准确而专业的语言进行交流,有时也无法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知情同意的过程常常会出现偏差。因为对很多患者来说,患病是一次未知的体验,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应该学习其中智慧。

因此,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知情同意的要求绝不只是一种形式,或判断谁来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而是医患之间就一场未知体验提前所做的“攻略”。

知情同意的目的是要患者真正了解他们将遭遇什么,医生要做什么,他们是否愿意接受医生所提供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患者可以对医生真正信任,对医疗手段完全配合,对可能的医疗结果坦然接受。借由这部电影,医务人员也可以更深刻地体悟到知情同意的意义,鉴于在医患关系中的专业地位和能动性,他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患者承担更多责任。

本栏目由编辑部及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共同策划

电影中的医学人文 | 知情同意:未知体验前的医患攻略-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文: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尹秀云

编辑:魏婉笛 秦明睿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