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高凤林最初的理想是什么
  •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 中国航天界的英雄高凤林拒绝百万年薪,专为火箭焊接心脏,后来怎样
  • 高凤林的工匠精神事迹
  • 中国第一焊工:专焊卫星火箭,外国出8倍工资挖他,后来怎样
  • 主业焊火箭,副业焊导弹,中国第一焊接人高凤林,给你哪些启发
  • 中国焊接第一人,焊接火箭发动机,两套房加百万年薪都请不动,他是谁
  • 中国“焊将”高凤林:外企8倍年薪挖不动,如今怎样
  • 大国工匠马荣和高凤林人物事迹介绍
  • 高凤林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

高凤林最初的理想是什么

最初的理想:航天梦

我国电焊第一人——高凤林。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飞上太空,大街小巷的广播中都传出从卫星上传回的歌曲《东方红》,年幼的高凤林产生疑问:卫星是怎样飞上太空的?从此航天成了高凤林的一个梦想。

所以在1978年高凤林初中毕业时,高凤林第一志愿就报考了“七机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为国务院原有组成部门之一,主要负责航天工业)”技校,进去以后被分配到火箭发动机的制造车间。

为了能尽快掌握过硬的焊接艺术,高凤林一面刻苦学习,一面虚心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锻炼自己业务的机会,吃饭的时候用筷子练送丝,扣上面罩自己脑子就放空,什么都不想,进入一种极致认真的工作状态,很快就成了厂里面的顶梁柱。为国内外同行解决了不少行业棘手难题,因此他也被行业誉为“金手天焊”。

高凤林说他的时间80%给了工作,15%给了学习,留给家人的只有短短的5%。

三十多年间,130多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高凤林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著有论文30多篇,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他还主编了首部型号发动机焊接技术操作手册等行业规范,多次被指定参加相关航天标准的制定等等,但是高凤林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为培养多名航天技能人才,将自己的能量扩散到最大,他说助力中国航天事业是自己一生的梦想。

这就是他的航天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岗就是爱国,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1.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工艺美术师孟剑锋

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3.“蛟龙号”上的“两丝”钳工顾秋亮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43年来,他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4.胡胜:是一位车床加工工人,是全厂车工中对刀具最精通的人。为了国产预警机核心部件的生产,他使用数控机床必须将加工精度控制在4微米以内,这无疑是极大的挑战。

5.崔蕴:今年58岁的崔蕴,共参与总装过七十多发不同型号的火箭,可2016年在他第一次接到总装长征五号遥一任务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

6.刘伯明:这个“五一”假期,无论是重点工程施工现场还是重点项目生产车间,广大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715吨常规岛低压转子,是核电站发电的关键设备。为了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重的锻造工刘伯鸣接受了这个挑战。

7.李凯军:李凯军是一汽集团钳工班班长,在模具钳工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凭借对工作近乎痴迷的热爱,不仅在单位家喻户晓,并且蜚声行业内外,成为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

8.周皓:周皓是中国科学院深海所里的一名普通钳工,负责所内深海科研装备的零部件加工、制造、维修工作。在两次马里亚纳科考航次中,他解决科研装备技术难题156 项,针对海试需要对科考装备合理升级改造58 项,使国产自主研发的科研装备取得多项国际、国内第一。

9.竺士杰:5月4日的“大国工匠”是一位码头桥吊司机,他曾经凭借着不差分毫的娴熟技术和独创的操作方法成功救援了一起海上事故。

10.郑春辉:5月3日的《大国工匠》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木雕师——郑春辉,他凭借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和一颗孜孜不倦的心,在一段木头上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盛景。

11.孙红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技艺精湛、执着坚守,他们不断创新,追求极致。来看“五一”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给飞机发动机维修就是在心脏上做手术。今天(5月2日)的“大国工匠”孙红梅就是这个“主刀医师”。

12.杨金安:大藤峡水利枢纽是我国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枢纽的船闸大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闸门,这个闸门的底枢曲扭“蘑菇头”要承受1295吨闸门的压力。炼钢工人杨金安就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炼出一炉35吨的特种钢,用来打造这个“蘑菇头”。

13.金其福: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当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河南中原特钢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钳工状元”金其福的回答是:要有一股轴劲儿。这个从两眼一摸黑的学徒工成长起来的省级“钳工状元”,从业18年以来,几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与机械设备改造和维修难题较劲。

14.曹遂军:“我觉得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并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今年45岁的曹遂军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焊工教练。

15.付浩:付浩,现在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付浩技能大师工作室”担任高级技师。参加工作三十二年来,付浩一直坚持在技术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的安装施工第一线。

16.王海荣:这所油田的首席技师王海荣,在工作的数十年间,加工改进多套工具。从1984年至2017年底,加工改装各种工具4000多套(件)。

17.李晓佳:李晓佳从事的数控机床试车工作,就是给每台机床做动态精度检验,通过车削试件来检验机床的加工精度。因为产出的每台机床都是中高档商品,所以在使用时不能出现差错。

18.高喜喜:走进中国西电集团西安西电开关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数控机床旁,高级技师高喜喜正聚精会神的编程加工零件,他双眼紧紧地盯着旋转中的刀头,不时对其进行修正。

19.张莉:相继参与全国铁路三次提速建设,参与时速250公里、350公里客运专线、重载线路所需30余种新型道岔的研发和10多项工艺改进工作,先后获得5项国家专利……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轨道线路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张莉在十余年的工作中用一段段经历和一项项成绩诠释着“认真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20.曹梅:临近11时,曹梅走到户外固定观测点,仰望天空,默记几秒,随后回到办公室操作台前,将仅凭肉眼观测到的云高、云量填进系统,连同观测仪器自动抓取的准点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地温等基础数据,11时准时上报至上级气象部门。

21.李刚:这个被工友们称之为“刀手”的技术大咖,不仅能蒙着眼在上千根电缆,数百个走向,数万个节点中,一口气精准无误的插接百余条线路,而且还具有着扎实的电气理论基础,参与国产盾构机电气系统的创新研发。。

22.徐立平:一台正在工作的大型风扇,一节等待精细加工的固体燃料发动机,两个埋头紧张作业的工人。这就是走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所在的厂房能够看到的全部景象。

23.周红亮:9月4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与往常一样,陕西宝鸡秦岭输电运维班巡视员周红亮肩上背着测温仪,行走在距离宝鸡市区50公里的秦岭观音山,巡视着连接秦岭南北的电力线路。

24.张新停:张新停在鸡蛋上练钻孔这门绝活儿,是为了在普通钻床上给高硬度钨合金钻0.4毫米的平底深孔。当时,全公司没有一个人掌握这种技术,如果外包,不仅费用高而且周期长,会影响按期交付。

中国航天界的英雄高凤林拒绝百万年薪,专为火箭焊接心脏,后来怎样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在哪一行都有顶尖人物,之前网上“大国工匠”一词火了起来,大国工匠,顾名思义就是要在这浮躁的社会中坚持本心,脚踏实地。现在我国有很多人在自己行业中,因为本着“工匠精神”被人们所了解,这也是他们在自己行业一直坚守带来的荣誉,很多人改变对他们职业的看法。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这位“匠人”——高凤林。

“匠人”高凤林

高凤林,来自河北省,生于1962年,只有大学学历,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电焊技术,成为了世界顶级焊工,而且他还是焊工界的金字塔人物。不管是多难的技术,他都努力地攻破。不仅如此,他还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长征二号、三号这两个火箭都是经他的手才焊接成功的,不仅如此,我国还有很多武器的制造都离不开他的技术,人们称他为“为火箭筑心的人”。

2018年高凤林被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还获得“最美奋斗者的称号”,如今已是我国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

虽为焊工,但是不笨

高凤林学焊工一定是笨孩子吗?不,他虽然是技校毕业,学的是焊工专业,毕业后也顺理成章地从事了这类工作,他在刚开始入职时就努力工作,而且还一直担任此工作组的组长。

工作之后他还曾去过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与技术专业学习,这是何等的荣耀,而且还在此学校获得了大学学士学位,妥妥的是位学霸。

焊工是一项技术活,除了要有扎实的功底,还要有对此技术刻苦钻研的态度。高凤林在焊接火箭发动机时每天都高强度的工作,有时候任务紧急,高凤林连夜焊接,有时工作到凌晨才回家。他回家也只是将埋汰的衣服换掉,洗一把脸,之后又会回到车间,默默的工作。 因为火箭的质地轻薄,部件有的会很小,有时就算眨一下眼睛就有可能导致焊接失败。为了能将自己焊接的手法更上一层楼,他曾一手举一个几公斤的沙袋,而且一举就是一两个小时,就这样坚持,一天又一天,高凤林攻克了重重难关,成为了“匠人”。

不要钱,只为国

高凤林不仅是我国的顶尖焊工,放眼世界,他都是焊工界的第一人。曾有外企为了请他愿用北京的两套房和百万的年薪为代价,但是高凤林说,咱别说北京的两套房,就算是北京一环二环的房,他也不会去,他不稀罕。因为他心里一直有我国的航天事业。他除了自己的技术能够精益求精,还希望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变得越来越好。

据统计,经高凤林焊接的火箭发动机高达九十个。在2006年,丁肇中专门请高凤林解决低温超导磁铁制造的难题,这个难题也困扰许多研究人员,高凤林观察一番后,指出了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甚至还通过了NASA的评审,这个事情轰动全球。 高凤林还可以在仅有0.33毫米的管壁焊接。

结语

回看我国,有太多太多像他这样的人了,比如说: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等。他们虽工作的领域不同,但是他们都在为祖国发展这一个目标而奋斗过,虽然有的人去世了,但是他们为祖国做的贡献我们不能忘记。

高凤林已经快60岁,但他依旧在自己焊工岗位上为祖国默默付出,像他这样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

参考文献:《金手天焊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上焊出一片天》、《高凤林:给火箭焊“心脏”的人》

高凤林的工匠精神事迹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2004年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奖人。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高凤林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高凤林基本介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 毕业 生。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 方法 ,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高标准地完成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
  高凤林的工作经历
  高凤林1980年技校毕业分配到发动机制造车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至今,他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在焊接方面怀揣超人的独特技能,是年轻技术工人中理论与实践实现最佳结合的典范。在型号生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方法等大型攻关项目,特别是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生产、科技攻关中,他多次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以非凡的胆识,严谨的推理,娴熟的技艺攻克难关,并结合自己对焊接过程的特殊感悟,深刻理解,灵活而又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动化生产、智能控制等柔式加工中,为国防和航天科技现代化,为型号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多次受到李鹏、尉健行、罗干、刘华清、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高凤林的个人贡献
  贡献1

  在长二捆运载火箭研制生产中,高达80多米的全箭振动试验塔是“长二捆”研制中的关键,而塔中用于支撑火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的关键,该材料特殊,要求一级焊缝。高凤林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一系列保证工艺性能的工艺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振动大梁的焊接攻关,保证了振动塔的按时竣工和长二捆火箭的如期试验,保证了澳星的成功发射,该工程获得部级项目一等奖。日前,在载人航天工程升级测试中振动大梁焊接质量依然良好,承力从360吨提高到420吨,大梁安然无恙。

  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由于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给焊接加工带来诸多难题,尤其在发动机大喷管的大、小端焊接中,超厚与超薄材质在复杂结构下的对接焊,多次泄漏,高凤林经过反复分析和摸索,终于找出了以高强脉冲焊,配以打眼补焊的最佳工艺 措施 ,攻克了难关。在首台发动机大喷管将被判死刑的关键时刻,高凤林化险为夷,将第一台大喷管推上了试车台,保证了长三甲等型号火箭的研制进度。后连续生产多台,气密试验均一次通过,作为主要完成人,该喷管的制造工艺荣获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长三甲、长三乙已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三号,菲律宾马部海等大型通讯卫星,并即将成为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

  贡献2

  在国家某重点型号任务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多次受命攻克难关,保证了我国重点型号武器的顺利研制;在国家某特种车的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充分运用焊接系统控制理论,出色的攻克了一系列部组件的生产工艺难关,保证了国防急需,其中后梁和起竖臂分获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阶段成果二等奖。某型号发动机试车多次失败,头部生产试验中断,生产无法继续进行,高凤林同志应邀参加,以气保护双面成型和局部自由收缩焊接等措施终于解决了难关,将试验压力由130个压力提高到180个压力,满足了使用要求,试车得以成功。某型号发动机隔板焊接后易出现裂缝、堵塞等缺陷,有时100%返修。针对这种情况,高凤林大胆提出工艺改进措施,焊出的产品1994至1996三年X光透视合格率连续达到100%,该技术获厂、院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某型号引射筒的焊接攻关中,在公司总经理的亲自授命下大胆改进,突破难关,使有关单位近一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仅三天就生产出6件一次合格率100%的工艺试件,156件产品的生产也只用了一个半月,100%一次合格,保证了近一亿产值的产品交付。

  贡献3

  在国家863 攻关项目50吨大氢氧发动机系统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大胆采用新的工艺措施,突破了理论禁区,创造性的运用b值、s值在多种高低温合金混合焊接接头结构中的应用,解决了有关科技人员久攻不下的难关,多次获奖,为部、院确定的“三转一把火“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某型号任务国家立项奠定了基础。不断地改进工艺措施,不断地创造新工艺方法,不断地攻克一个个难关,锻炼了高凤林,他练就出一手卓尔不群的焊接技艺,积累了系统解决实际焊接问题的 经验 与方法。他在型号攻关中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型号总师、厂、院领导提供技术依据,使长三乙遥二箭(故障处理方案被刘纪原总经理亲率的总公司专家组采纳)、某产品得以顺利发射,也被传为佳话。他运用精湛技艺还修复多台长三甲大喷管,多种型号的焊接工艺改进,及长三、长三甲发动机生产工艺的革新,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共计节约或避免经济损失一千五百多万元。

  贡献4

  在公司民用产品真空炉的生产中,高凤林提出的新焊接工艺比原方法提高工效5倍多,节约原材料50%,实现系统批量化生产。仅此一项(节约原材料和提高效率),多年来就为国家节约资金400多万元(该产品也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已销往美国、波兰、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

  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经试验换热率达75%,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我国新型节能机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钛合金自行车架焊接是国内一项技术空白,兄弟单位组织技术攻关仍未找到解决办法。临时授命的高凤林经过大量实验,按期焊出了样车,振动实验达20多万次,大大超过了设计振动2万次的要求,填补了该技术国内空白(前航天总公司副总经理夏国洪亲临视察并在航天报头版登载)。

  此产品多次参加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中国上海、马来西亚等自行车博览会,受到好评,目前该产品已全部销往欧美、东南亚各国,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协助某研究所攻克了长三甲模盒及大型超薄波纹管的焊接制造难关,使该项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在这之前只有美国等国家生产)。
  高凤林个人荣誉
  多年来高凤林同志共攻克难关96项之多,1994年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并多次作为厂、院、北京市焊接教练、集团公司命题组长、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好成绩。著有论文多篇分别发表于《航天制造技术》、《航天产品应用焊接技术》等刊物。

  由于贡献突出,其事迹多次被收入《中华名人录》、《当代人才》、《国际人才》等期刊和中央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节目。授课260课时以上,带徒17名。在钻研业务的同时,高凤林注意提高 文化 素质,进修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他还积极参与党、团、工会等工作,先后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党支部青年委员、组织委员、工会分会主席等职,并以自身的表率带动影响青年团员和广大职工群众。自参加工作以来,安心一线工作,多次谢绝了外界高薪聘请,工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技术精益求精,是公司青年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楷模。

  1991年高凤林以精湛的技术和突出贡献被破格评聘为国家技师,1997年被评聘为高级技师,2000年又评聘为特级技师。

  1983年以来,高凤林同志连年获得厂、院优秀团员、党员、新长征突击手、先进生产者、十佳青年等称号共二十多项。此外,他还在1986年获北京市国防工业工会优秀积极分子;1991年获部青工技术比赛实际第一、理论第二;199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航天百优“十杰“青年、航天部劳动模范、航天技术能手、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1997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称号、1999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

看了“ 高凤林事迹”的人还看了:

1. 工匠精神演讲稿

2. 2017“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3篇

3.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

4. 大国工匠事迹材料8篇

5. 看大国工匠有感3篇

中国第一焊工:专焊卫星火箭,外国出8倍工资挖他,后来怎样

老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有的人信了所以成功了,有的人不信所以一直在不断的尝试不同的事情,结果一直在前往成功的路上,至今还没有尝到成功的滋味。

对于焊工,我们第一印象是那些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的低端技术工人,然而有一人在焊接领域已经成为精英,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极其稀缺的存在,他就是高凤林。

大大的梦想

出生在1962年的高凤林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怀揣着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他想知道为什么火箭能够让那么大的一个“铁疙瘩”上天,为此高凤林努力读书汲取知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成绩都非常的优秀,并且在了解到211厂技校毕业生能够参与火箭、卫星的相关工作后,便积极报名了211厂技校,而高凤林因为成绩优异成功被录取。

此时高凤林距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只是他发觉自己的专业是焊接时,整个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为这跟他最初的设想并不一致。

一次印象深刻的参观

不仅仅是高凤林显露出对电焊的轻视,还有多名同期学员也是如此,为此211厂技校的老师专门组织了一次参观,所去的是当时第一代氩弧焊车间,在这里包括高凤林在内的所有学员都印象深刻,因为在这里他们知道原来焊接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氩弧焊是非常高级的焊接技术,而且当时国家培养一个氩弧焊技术工人所花费的力气不比培养一个航天员小。

由此高凤林不再消极学业,而是再度勤奋、刻苦的钻研焊接技术,到毕业的时候高凤林已经能够娴熟地掌握焊接技术,毕业后成功成为了火箭发动机制造车间的一员。

不慕名利的高凤林

高凤林的“成名之战”是焊接火箭发动机的大喷管,厚度0.33毫米,焊接长度达900米,精密度要求极高,别人不敢但高凤林不但尝试了还高品质的焊好了我们国家的第一台大喷管。不仅如此,多年来高凤林利用自己精湛的技术解决了航天领域的200多个难题。

除此之外,高凤林还有一个被大家敬重的点。对于高凤林这样具备精湛焊接技术的人才,是会被国内外所关注和珍惜的,甚至有国外8倍工资聘请他的机会出现,不过高凤林并不为所动,他说他的国家需要他。

结语:

人生的活法可以波澜不惊,也可以感天动地,高凤林的选择是忠于自己的梦想,忠于自己的祖国,比起享受国外的高品质生活,他看重的是祖国的发展和振兴,这是人民的福气,国家的福气。

主业焊火箭,副业焊导弹,中国第一焊接人高凤林,给你哪些启发

中国第一焊接人高凤林,原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焊接工,但是随着自己的努力,历经几十年的刻苦钻研,现在成为了中国第一焊接人,主业焊接火箭,副业焊接导弹,这样的工匠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而且任何人在任何岗位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成就,接下来跟大家具体说明。1、默默钻研的工匠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看到这个故事,对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工匠精神的力量,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不断的换行业,认为一个行业太难,所以换到别的行业就容易了,但是通过这样的人的故事,能让我们看到工匠精神才是最好的,本身高凤林只是一个小技工,但是他看到那些老技工非常的强大,能够用熟练的技术焊接,所以自己虚心学习,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自己也一步一步的成为了高级技工,一直到可以焊接导弹,成为了非常优秀的焊接工。这几十年默默钻研,这是很多人应该学习的工匠精神。2、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不错的成就。
对于很多人来说,看不起那些做焊接的技工,因为认为这样的工作又苦又累,而且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如果自己虚心学习,拥有工匠精神,那么也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创造巨大的贡献,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通过工匠精神取得不错的成就,清洁工可以把路面清扫的更干净,厨师可以做出来更加精湛的菜。总而言之,我认为通过高凤林的故事,首先告诉我们工匠精神是非常伟大的,无论在任何行业,只要自己努力钻研,像他一样默默学习,努力钻研几十年都可能成为高级技工,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先人才,取得不错的成就。

中国焊接第一人,焊接火箭发动机,两套房加百万年薪都请不动,他是谁

高凤林,一名地地道道的焊工,1962年3月出生于河北东光,只不过这名焊工并非是随处可见的普通焊工,他焊接的是长征运载火箭的“心脏”:发动机。他所处的工作岗位,以及他的高超的技艺让他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不平凡的成绩。

我国有四成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焊接工作中,都能看见高凤林的身影。早在德国的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高凤林就凭借着出色的发挥,打败了国内外的众多焊接高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电焊第一人。

别看焊接这项技术好似并不困哪,但是焊接火箭和焊接摩托车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丝一毫的差距都会给发动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要想能够成功的完成这个任务,都必须要求焊接工人有着精湛的技术。正是因为对细节把控严格,也使得做这项工作的工人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很多时候,为了确保焊接的正确,高凤林都要钻进缺氧、闷热的环境中,汗流浃背是常有的事。

工作的辛苦并没有使高凤林有过一丝一毫的怨言。他热爱这门工作就像仁爱自己的生命,不断的挑战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在高凤林的不断坚持之下,成为了这一行业的顶尖人才,不仅在我国,高凤林在国际上的名声也响亮。曾经美国宇航局在建造“奋进号”航天飞机时,就花大价钱邀请了高凤林对其指导焊接工艺。

因为是难得的技术人才,曾经就有国外的公司想将高凤林挖到自家公司去,甚至还向高凤林承诺送他北京两套房外加百万年薪。面对这些诱惑,高凤林统统拒绝,他表示“为国家做事我感到骄傲,这不是金钱买得到的”。

中国“焊将”高凤林:外企8倍年薪挖不动,如今怎样

碧波堆里排银浪,月影徘徊天漾。金戈铁马森相向,洗尽尘根磨业障,增豪放,从公笔力诗词壮。

从东方红一号的冉冉升空到载人航天的神舟五号,再到今年的月面取土工程,伟大的中国航天人用5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百年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

为了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梦想中,在这沧桑的半个世纪当中有冲破艰难险阻,不远万里归来的钱学森;有敢为人先,不惧生死的杨利伟,也有那些默默耕耘,深藏功与名的背后英雄。

被誉为“大国工匠“的高凤林就是这样一位默默付出的“东风“焊工。

01精益求精的中国焊工

高凤林出生在河北的一个普通家庭,年幼时的他和其他的男孩子没什么区别,总是对那些看似笨重又极其灵活的大型机械,充满了想要探究其奥秘的好奇。

1978年刚刚打开吸引外资大门的中国,迫切需要一群年轻又富有创造力的机械制造和加工人才,高凤林的父母似乎早已看到了技术对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将16岁的高凤林送进了技工焊接学校。

在这两年的短暂学习生涯中,高凤林不断的总结着自己在焊接上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磨练了他的心性,也让他掌握了熟练的焊接技术,重重的打磨为他日后能创造出来的辉煌埋下了伏笔。

毕业以后凭借着优良的成绩高凤林被安排进了211厂的14车间。在车间当中他从最为基础的焊接工作做起,不断的打磨着自己的技术。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应该是对于高凤林最为恰当的评价。

在枯燥乏味的焊接工作当中,高凤林并没有把焊接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而是将焊接视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在14车间的数年间高凤林在完成手头的工作之余,总是喜欢对着他的成品思考。

“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是不是能补足其中焊接的漏洞“,“也或是能不能采用其他的焊接方式“,这些问题总是充斥在高凤林的脑海当中。

正是这种专注的精神和勤于思考的性格,让他逐渐成为14车间中最为出色的焊接师傅。

02攻坚克难的焊接能手

随着时光的流逝,高凤林的焊接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荣誉和赞誉的到来也为他敞开了一扇迎难而上的大门,在旁人眼里似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似乎没有他不能焊接的材料。

“长二捆“运载火箭的研制到了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支撑火箭的大梁还是没有攻陷焊接的难题。

由于新材料的使用让焊接成为了师傅们最头疼的问题,如何能承受住80米高的火箭的震动成为了萦绕在大家心间的问题。

在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高凤林站了出来,他带着他的班组加班加点的试验,在焊接的新材料上焊接了无数密密麻麻的焊点。

就是这种对于事业的执着,对于国家荣誉的无私奉献,终究解决了问题,火箭在他所焊接的大梁的支撑下腾空而起,飞向遥远的天际。

数年间在高凤林的带领之下他的班组克服了诸多焊接上的难题,为中华民族探月的工程打下了一步又一步的基础。

完美的焊接技术不仅成功的帮助国家航天事业当中的运载火箭一次又一次的完美升空,也帮助其他的国家实现了运送卫星的梦想和计划。

而他也成了航天事业当中攻坚克难的能手,他所要做的不是成熟技术的进一步传承,而是新型焊接技术的探索。

在国家的一次重点航天任务当中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新科技的运用,焊接的技术已经满足不了新的科研项目的发展。对于新材料的运用和超强度的焊接要求相关的部门已经研究了一年多,却始终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在领导的几番研究之下,这样的重担再次落到了高凤林的肩上,对于新的使命他没有退缩,继续迎难而上。通过对新材料日以继夜的研究和尝试了无数次失败之后,高凤林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

为了保证项目的迅速落地在一个半月的披星戴月当中,他为新项目做出了所有需要的产品,并保证了100%的合格率。这些都是源于他多年来经验的总结和焊接事业的追求。

高凤林总是这样在幕后默默的付出着,为国家的航天事业挥洒着汗水,只要祖国需要总是能看到他熟悉的背影。

在几十年的工作当中不仅多次攻克了技术上的难题,也为国家省下了不菲的资金。

03名震海外,大国工匠

06年的时候世界上16个国家发起了一项反物质探测器的项目,项目一开始还总是按照科学家们的计划顺利进行着。

然而当低温超导磁铁如何制造的问题出现时,国内外的专家都陷入到了两难的境地,无论哪方面提出的方案都无法满足美国航天局的要求。

就在此时作为项目参与人的丁肇中想到了一个人,就是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付出了20多年的高凤林。

在丁肇中的引荐之下,高凤林来到了制造的现场,并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直指问题的所在之处。

在高凤林的指导之下,国际联盟不断的修改着制造方案,最终生产出了合格的超导磁铁。而他也得到了国际航天组织的认可,成为举世瞩目的“焊将“。

名震海外的高凤林越来越多的从幕后走到前台,在掌声和鲜花当中也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和金钱上的诱惑。

曾经有一家外企对高凤林的工作履历做了详细的了解,在得知他在焊接领域的突出能力之后,向他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橄榄枝,给予他超过当下收入八倍之多的薪资。

或许是高凤林在211厂待的时间太长了,也或是他对这里有了感情,最终他拒接了这份来自海外的诱惑,回归到了平淡的幕后工作当中。

2018年正值56岁的高凤林获得了“大国工匠“的称号,短短的四个字恰当了总结了他这些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和在航天事业上留下的痕迹。

作为中华总工会副主席的高凤林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岗位不同,作用不同,仅此而已“,鲜明的表达了他甘于淡泊的人生态度。

他也开着玩笑说,他的主要工作是关于火箭的焊接工作,作为国之利器的东风导弹只是在他闲来无事才去焊接,更显示出了他豁达和潇洒的一幕。

大国工匠马荣和高凤林人物事迹介绍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已经开播了,我看完深受感动,下面我就来分享马荣和高凤林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马荣 把“点线艺术”融入人民币数字化雕刻。

  手工凹版雕刻二十世纪初引进中国,以马荣为代表的第四代雕刻师是印钞行业手工雕刻技艺的传人,也是第五套人民币原版雕刻创作的主力。手工凹版雕刻作品讲究以小观大,重在精美,即便是细如发丝的线条也能清晰可辨,雕刻师在一刀一线中显现功力。人民币人像的雕刻,是凹版雕刻中的极致,必须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准传神。为了在凹版雕刻上刻划出传神的眼睛,马荣磨练了19年。因为怕浪费贵重的雕刻钢版,马荣便用纸笔代替刻刀练习人像的塑造。复杂的光影和色彩在她心中翻译、转化,成为凹版雕刻特有的精美图案。苦练的积累成就了马荣炉火纯青的雕刻技艺。她的作品逐步应用在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票面之上。就在马荣的手工雕刻技艺进入巅峰期的时候,计算机技术迅捷切入印钞行业,数字化技术改进了印刷、制版等各个工艺流程,而传统手工原版雕刻忽然间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不能在时代的发展面前逃避,更不能让人民币雕刻水平的国际声誉受损,这是马荣和同事们达成的共识。他们最终下定决心,从零开始。

  马荣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细致入微观察的习惯,一枝一叶、一花一木,在点线的积累排列中幻化而成独特的“点线艺术”,这是她师父传授给她的心法,更是凹版雕刻的精髓所在,技艺的精华并非依附在工具之上。学习手工凹版雕刻,马荣用了十年。学习计算机凹版雕刻,从零开始的马荣和同事们仅仅用了不到两年,就让一幅幅媲美传统雕刻的数字化作品在雕刻室的机房里诞生了。当掌握了计算机制版的规律后,马荣的功力开始显现,“点线艺术”的精髓融入屏幕之中。数字化雕刻,更让马荣找到了手工雕版时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创作空间,工具的改变事实上是为雕刻师的创作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解放和激发。2015年11月,第一张全数字化雕刻技术的百元钞票从凹版印钞机中诞生,并随后投入使用。

  人们说,货币是国家的名片。它是一个国家技艺文化与艺术文化的融汇结晶。如今,马荣已经可以带着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凹版雕刻技艺成就,远涉重洋,为世界同行讲述中国工匠超越自己,融入世界技术浪潮的故事。

  一代代中国工匠在勤学苦练中成就自己的技艺,以“中国制造”来共同“制造中国”。同时以永不懈怠的跨越精神,超越自己,创新事业,既追随时代,也推进时代,以新意永续的“中国创造”来创造锐意进取的中国。

  高凤林 心平手稳,火箭发动机焊接的中国第一人。

  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目前我国设计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是我国火箭程碑式的产品,也是我国未来天宫空间站建设的主力运载工具。大火箭需要大发动机,而大发动机得制造需要大科学家、大工程师,同样也需要一线动手的大工匠,高凤林就是这样的工匠。他参与焊接发动机的火箭有140多发,占中国火箭发射的一半之多,是火箭关键部位焊接的中国第一人。

高凤林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

高凤林热爱航天、刻苦钻研、默默奉献,在工作岗位上和实际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

高凤林将传授技能作为自己的另外一项重要使命,他所倡导的“师带徒”、“一带一”,所创造的“焊接”育人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

介绍

为了满足国外大容量、大吨位卫星的发射,我国建造了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为了保证振动大梁的最佳性能,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度。

高凤林的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的水泡,他咬牙坚持,最终焊出了合格的振动大梁。以后的十多年里,振动大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他的手上至今还有因严重烤伤留下的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