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汉字的起源和来历
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汉字是经过了多元的和长期的磨合,由华夏族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汉字体系是在这之后,才较快地发展起来的。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甚至会更早,就出现了汉字。
进入殷商时期之后,汉字的演变进一步发展。其时文字载体的类别现已许多。其间运用文字的首要手法,便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例如这些出土的商代文字材料,便是以青铜礼器为首要的载体,其上面刻写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老练文字。
有谁能说说汉字的起源吗
我国的文字起源于什么时候,创始于什么人,古代文献有一些记载。
仓颉造字的传说
传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万物,创为太极八卦。《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到了战国时候,《苟子》《韩非子》等书中有了仓颉造字的说法。后来传说中更是说仓颉生有四目,昼夜不休息,上看天文,下看地理,终于造出了字。事实真是这样吗?文字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事实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明、发展和丰富了汉字。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得对:“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将人教坏了。所以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种地的人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号哭。
汉字是古人集体智慧和历史演变的结晶
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周易·系辞》里就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在不断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周易·系辞》的话自然要合理得多。”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早期的文字都是以象形文字为主。
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甲骨文,是商朝人们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可辨识的文字。
金文,也叫做钟鼎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比甲骨文的,象形程度更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痕迹。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小篆作为通用的文字,推行全国。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它是篆体字的简化,同时也改变了篆体的书写方式。隶书成熟,并通用于汉魏时期,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体安定。
草书,也叫做章草。这种字体最能把书法写性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最能体现出书法家的思想感情。
楷书,也叫做正书。这种字体字形方正,笔画平直,规矩严整。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它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字迹工整清晰,又飞扬活泼。
简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发展:
1、甲骨文
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6、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7、行书
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火字的来历与演变过程
火字的来历:
火,甲骨文字形、与“山”相似,像地面上的三股腾腾热焰.造字本义: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有的甲骨文简化了两侧的焰苗,并将主焰写成“人”形,字形与篆文的“山”相似.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省去地面,将甲骨文连在一起的。
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这个字从甲骨时代诞生到今天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该是很纯的象形汉字。
火字的演变过程:
“火”的早期甲骨文字形、与“山”相似,像地面上的三(多)股腾腾热焰。晚期甲骨文简化了两侧的焰苗,并将主焰写成“人”形。金文在晚期甲骨文的基础上省去地面,将甲骨文连在一起的三股焰苗分离,将主焰两边的焰苗、写成撇和捺 。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火”在上下结构中作偏旁时被写成“四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