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矿区清凉山
1975年,石家庄市委书记李如霜紧紧握着一位农民的手说:“真是硬汉,天户峪有你这样的带头人,不怕绵河水上不了山!”
#石家庄头条#万步绿廊一罅长,松涛柏浪艾草香。蝉鸣鸟啼花世界,自有酷暑得清凉。这是描写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清凉山的一首诗。
与清凉山相连的天户峪村地处井陉矿区西部,距省会石家庄50公里,因古称天户而得名。这一说法可往前追溯一千多年:“西汉初年,天户置县,西阙眺望,一罅云天,咫尺毗邻,依城傍县,君不见天户峪之名由此世代传”。
矿区天户峪远眺
天户峪村人祖祖辈辈是靠天吃饭,遇上旱年瞪着眼没办法。解放后修建的绵左渠水在村子下边经过,有水不能用,大队管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旱情办法。当时(1972年)刘拉拉任生产大队长,他是一条硬汉,他说:“要解决天户峪的旱情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效仿其它兄弟单位的方法,建扬水站,把水引上山灌溉土地。”
天户峪老井
天户峪人有史以来,家家户户挖旱井,祖祖辈辈吃的是储存的雨水和雪水。旱年头要到几里外的邻村去担水,天户峪的“饮水工程”不愧为是当年村里的一大壮举。
刘拉拉 1977年被评为河北省人民代表 1980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当时大家一致同意决定修扬水站,引绵河水上山。拟定建大型扬水站两座分南站、北站。南站由一、二、三个生产队合修。北站由第四生产队和西王舍村合修。从1972年初冬开始两座扬水站同时进行。
天户峪老照片
南站,由三个生产队出动男女劳动力130余人,从北沟绵左主干渠到后北沟全长1100米渠道,开挖、浆砌,明券,至后北沟西头建第一级泵站,安装两台8吋水泵。经80多米斜坡入“工农渡槽”,工农渡槽全长135米流入三队左元小家南侧。经二级泵站(八吋泵两台),把水扬入“群英渡槽”,群英渡槽全长80多米,让水流入南岸到八亩地西头。再经三级泵站,用三台六吋泵把水再次扬入二队水库。从二队水库建第五级泵站(六吋泵)。再将水上扬60米高度,灌溉第二队几个山沟里的全部梯田。
北站,由第四生产队和西王舍合建。(北站可以浇西王舍十三队土地230亩,还可以浇西王舍村西大面积土地。)。北站从绵左干渠开明沟,涵洞650米进入红土坡。在红土坡建第一级泵站,8吋泵两台,斜波100多米把水扬到胡同北岸,经90米长的渡槽流入河滩。河滩南侧建二级泵站,经过涵洞流入第四队大场西南角,再进入三级泵站,三泵站直井深度30余米,井下建泵房,修水窝。
天户峪渡槽
当时建三站泵房和斜坡时,土层塌方严重,致使工程无法进展,经各方联系求得井陉矿务局一矿大力支持,调回技术工人刘二驴、范不喜、赵大嘴等人帮助处理塌方事故。由三站6吋泵经380余米管道把水扬到半山坡,进入盘山渠道,第四生产队耕地得到灌溉。
1975年春,工农渡槽正在紧张施工,石家庄市委书记李如霜到天户峪视察工作,生产大队长刘拉拉正和村民背石头券渡槽,李书记紧紧握着刘拉拉的手说:“真是硬汉,天户峪有你这样的带头人,不怕绵河水上不了山”。
天户峪渡槽
1972年冬至1982年春前后十年,天户峪人战严寒,顶酷暑,男女老少齐上阵。投资60余万元,用工40多万个,开凿涵洞1200余米,修盘山渠道20000米,建地下泵房两座,架渡槽两座,动土石方19万立方,建蓄水池3个,泵站8座,引绵左渠水上山,全村800多亩旱地变为良田。如今,两座巍峨耸立的渡槽已经成为矿区水利工程史上的地标性建筑,它也是天户峪村发展的历史见证。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1992年正月,时任天户峪党支部书记的王素庭主持天户峪引地下水入户,从此打破了天户峪地下无水之说。4月下旬,河北省省委书记邢崇智一行,在矿区区委书记马玉文等同志陪同下到天户峪视察工作,对引水上山工程的效用非常肯定。
原河北省省委书记邢崇智为天户峪村自来水入户亲笔题“引水上山”
井陉矿区原区委书记马玉文
天户峪原党支部书记王素庭 1994年被评为省十大杰出青年 1995年获省劳动模范
1992年9月12日,天户峪村召开“引水上山”工程祝捷大会。
天户峪村“引水上山”工程祝捷大会现场
2019年7月,天户峪在石家庄旅发大会建设中,修建了“引水上山”碑亭。
引水上山碑亭
碑亭不语,守望着天户峪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浓缩了乡风朴实的天户峪村民们勤劳奋斗的历史,也见证了天户峪依托水利和科技走上农业富路的传奇。
天户峪富硒水果
天户峪昊源苹果
天户峪新一届社区两委
关注有爱[心]点赞评论手留余香[玫瑰] 感谢友友们的鼓励支持[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