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 叶子姚
前阵子伊能静成了全网的“梦中情妈”。
起因是22岁的儿子庾恩利,在时装周接受采访,第一次直面镜头谈论自己“男穿女装”的问题,以及“星二代”的话题。
视频里的恩利,毫无艺术名校学霸的傲气,大方得体,侃侃而谈。
关于穿搭,他直言:
“我是男生,我平时都是穿男装的。但其实穿男装还是女装,完全取决于当天心情,只要是美的衣服都想穿。衣服不分性别,都是一样的。”
对于喜欢穿女装的问题,他大方分享自己的见解:
“十几世纪的法国,如拿破仑和路易十六时期,他们都戴假发穿高跟鞋。那个时候男生这样是帅的。为什么到了现在不一样了?”
从历史到时尚,从审美到社会规则,恩利从多角度回应了质疑。
“要知道,哪些东西是先天的哪些是后天的。我们活在当下,可能很多事情感受不到,但如果你看到历史,看到潮流的演变,才会发现这些我们所立的规则,以及社会赐予我们的这些潜规则,是多么的荒唐。”
“为什么有些东西要赐予某种性别,或者赐予某种文化?当然你不能穿别人文化的东西,不能去文化挪用。”
恩利说,妈妈很支持理解他,还会帮他拍照。
被问及是否介意“星二代”的称呼?
恩利说,完全不会。
因为“星二代”不是什么褒义词或贬义词,有些人的介意可能是因为觉得别人是在说自己没才能,全部靠爸妈。
他反而觉得自己活在这种处境下非常幸运,自己的生活方式,花钱方式、交朋友的方式,都是因为父母赐予自己的机会。
如果自己有想法,完全可以借由爸妈的明星身份,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对他来说这不只是星二代的问题,而是同理心的问题,能否去理解与自己处境完全不同的人。
一段言之有物的街头采访,瞬间改观了大众对“伊能静儿子”的印象。
过去几年,恩利经常因穿女装、爱化妆、各种奇异打扮,被关注、讨论和质疑。
一系列特立独行的表现,被解读为“父母离异留下的创伤”,令一个孩子如此“反常”。
而每一次,伊能静的回应都是力挺儿子。
她说,性别本身就是中性的,是流动的。
她强调,每个孩子都该特立独行,鼓励儿子去做自己,那才是存在的意义。
她公开表示希望大家称呼恩利的名字,而不是“伊能静的儿子”。
小时候,大家叫他“哈利”。大众记住的也是这个名字。
其实,他的本名叫“庾恩利”,哈利是他的小名。
当22岁的他,用恩利面对世界,大概就如伊能静的心愿,希望他不必以谁儿子的身份去活。
这也是一个母亲的表态。
因庾恩利刷新了大众刻板印象,收获了更多人的喜爱,伊能静的亲子关系和教育理念,也大面积被重新阅读理解。
作为一名60后母亲,她显然与同辈父母的很多理念背道而驰,更超前,也更贴合当下年轻人的心理诉求。
允许孩子成为自己,且永远不做扫兴的家长。
所谓的互联网“梦中情妈”,即来源于此。
母子一场,他们更像可以交流的朋友,彼此尊重,相互支撑。
基于父母皆是文艺创作者的强大基因,恩利从小就喜欢画画,音乐,对艺术有较高敏感度。
与追求“终身浪漫”的母亲伊能静,在兴趣爱好方面,自然有很多共同话题。
(恩利画笔下的母亲伊能静)
如伊能静写给儿子的信中所说:
“你的第一本小说、第一首诗、第一次作词作曲、第一部电影,都先分享给我。”
“在你上大学的前几年,你搬来和妈妈住,那几年我们旅行、一起生活、一起读书看电影。”
“你练跳舞我健身,我们一起听Maroon5、Taylor Swift,大声地唱歌,我们甚至会一起夜游,还记得在英国跨年的那一次,叫不到车,我们在伦敦街头游荡。”
伊能静的前半生跳不过“作”的标签,也常表现得让很多人觉得用力过猛,但唯独在与儿子的关系里,她有难得的松弛。
养育儿子的过程,像重新养育了自己。
她称儿子恩利是自己的小王子和玫瑰少年。
一个10岁就会写诗的小男孩,用诗歌养育了一个小女孩的老灵魂。
“16岁的时候我没有机会做自己,20岁没有,30岁也没有,到40岁我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与任何人无关。彼时我内在混沌却又炙热,不断燃烧,却没有为自己添柴,差点把自己烧成灰烬。
而那每一个迷离的时刻,儿子写诗让我读,我都彷佛看到一个玫瑰少年,在B612星球的小王子,把我当成玻璃盅里的玫瑰,深爱着我,用诗唤醒我,说,妈妈,你可以是你自己,真的很简单。”
伊能静常不遗余力地表达对儿子的感谢。
坦诚自己才是被抚慰的那个人,是儿子给予她力量,鼓励她也可以去做自己。
参加浪姐的时候,喜欢舞蹈的恩利,就像她的私人教练。
其中三四个月时间,儿子恩利当爹又当妈,照顾女儿米粒,支持妈妈去乘风破浪。
直播选品,伊能静会让好品位的儿子一起参与,照顾到不同年龄层的审美。
夸儿子唤起了自己的青春期,喜欢儿子的穿搭、审美,笑容,连他用的洗发水都喜欢。
“这种爱慕的欣赏,不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在做母亲这件事上,伊能静可以说是全方位地付出。
她送给儿子的成人礼,是位于纽约的一平层大house,并直言:“你在纽约的食衣住行都是妈妈努力工作的动力。”
这份母爱背后,是对曾经住地下室的自己的弥补。
第一次做妈妈的时候,也会在亲子关系里遇到分歧。
比如儿子想要一部手机,她觉得念书不需要。
儿子对她说:“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你不要用你的过去40年的经验,来告诉我,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我很相信如今年近60岁的伊能静,在很多思想层面的生命力,来自养育孩子对自己的反哺,包括思想层面的给养。
才会说出那一句:“我们爱他的人知道他是谁,比世界知道他是谁重要。”
伊能静丰沛的母爱,让我想到另一位同是60后却截然不同的母亲,章小蕙。
章小蕙比伊能静大五岁,母职在她身上几乎遁形。
如果不是上个月前夫钟镇涛带女儿钟嘉晴一起出现在香港金牌经纪人陈淑芬的生日宴上,世人大概都忘了,如今正当红的“带货女王”,还是一对儿女的母亲。
章小蕙的婚姻故事我们之前写过,链接在此→( ) 。
富家千金,当年宁可停止学业,也要闪婚。
可结婚不过两年,便心生离婚的念头。
章小蕙与钟镇涛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叫钟嘉浚,女儿叫钟嘉晴。
女儿刚过两岁,两人就离婚了。
钟镇涛的再婚妻子叫范姜,章小蕙的新任男友是做服装生意的有妇之夫陈曜旻。
这其中的另一个故事,便是章小蕙婚内出轨,离婚前分居阶段,就已经挽手新人。
这件事,章小蕙开诚布公为彼此之间的心照不宣——开放婚姻,各寻开心。
离婚后,章小蕙把儿子带去美国,女儿跟着钟镇涛生活。
但两个孩子尚小的阶段,应该是继母范姜,照顾两个孩子生活。
三年前女儿钟嘉晴与继母范姜一起参加了一档综艺《妈妈,你真好看》。
讲到范姜一个人照顾她和哥哥,那时候范姜不过像她这般大。
在女儿眼里,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做两个孩子的继母,衣食起居并非容易的事情。
当时听到钟嘉晴的感激告白,范姜落泪了。
回顾作为母亲的不容易:“回到25岁,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
范姜婚后与钟镇涛又生下两个女儿,但不影响钟嘉浚、钟嘉晴对这位继母的感情。
有一次章小蕙的妹妹扬言范姜打孩子,与其发生冲突,钟嘉浚在网络开腔反驳,力撑继母,声称再这样诋毁,就与章家断绝关系。
章小蕙气愤之下要儿子退学,离开美国,女儿又力挺哥哥,欢迎他回中国台湾,还将章家称为“老鼠家庭”。
章小蕙与一对儿女的关系如何,昔日报道或许能窥得见蛛丝马迹和个中嫌隙。
儿子曾面斥章小蕙“野蛮母亲”,在媒体镜头下的母子二人,难见愉快的同框;
与多年未见的女儿,大概更多陌生,女儿直言不需要她的保护。
这么多年,章小蕙确实从未提过女儿,唯一一次提到儿子,是去年情人节,儿子送给自己一朵花。
女儿只称范姜为妈妈,在节目里的互动,确实与其他亲生母女无差。
给范姜过生日,还会很有心地送范姜喜欢的熊猫。
与父亲钟镇涛关系很好,每年生日,父亲节都会送上祝福,钟镇涛也常带女儿参加活动。
儿子的社交平台从未出现章小蕙的身影,多是父子俩的同框。
如今有了女朋友,是一名家庭教师。
钟嘉浚曾形容自己如僵尸般生活,长年经历痛苦,看不到生存的理由。
女友的出现,应该是在一定程度给予他亲密关系的慰藉。
一个寻找身份认同的孩子,在长成一个大人后,送给母亲的那一朵花,大概也是某种和解吧。
把伊能静和章小蕙放到一起讲,只是觉得,这世上就是有不同的母亲的存在。
哪怕她们生于相同时代,同样经历婚姻的解体,走过跌宕的人生,不影响在“母职”这件事上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母亲”只是一个身份,后面是活生生彻底不同的人。
“成为了怎样的母亲”,这与她们个体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甚至基因里与生俱来的多巴胺都息息相关。
从小在糟糕的原生家庭长大,住过地下室,看过人脸色的伊能静,她的爱从来不止于成全孩子。
她是在“母职”中,享受重新养育自己的能量,爱孩子,也是她弥补自己的方式。
含着金勺子出生,六岁就逛连卡佛,背香奈儿,要星星父亲都敢去摘的章小蕙,众星捧月般长大,一路都是男人的追逐和女人的羡慕,连亦舒都把她作为自己的笔下尤物。
物欲和情欲,是她最熟悉的自我给养。
(章小蕙曾公开同时交往5个男友)
除了与有妇之夫的感情故事,还有两件事大概可以感受章小蕙身上为何“母性”单薄。
风情万种的章小蕙曾在送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被儿子的同学追求。
当年离开香港去美国之时,她留下名句:“我不想带着以前的事情离开,我准备将我所有的剪报烧掉,我这个人一直都是穷风流、饿快活。”
伊能静在母职上花的巨大精力和时间,章小蕙痛痛快快拿来成全自己的快乐和自由。
所以,今天,恩利和伊能静亲密互动,彼此信任;钟嘉浚和章小蕙疏离淡漠,互动极少,也算种什么种子,开什么果实,求仁得仁。
这篇文章没想批评谁,只想说,别刻板化“母亲”,这是人生的漫长阶段,更是个人选择。
大家都是,接住各自的命运,接纳了所有的得失。
观影团
“伊姐看电影”线下平台“伊姐观影团”,至今为止组织200多场官方授权的电影首映礼、超前点映,想免费参加明星首映礼,得到正版的限量周边,获取专属的文旅精品优惠吗?
点击小程序注册会员(“伊姐观影团”报名活动唯一途径,唯一途径,唯一途径)。每日签到领积分,兑换私家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