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张聪
凭借《县委大院》摘得白玉兰最佳编剧(原创)奖之后,编剧王小枪回到了自己最熟悉也最热爱的领域——谍战。
跟那部让许多人因为“另类谍战”而垂直入坑的《对手》有点类似的是,正在三家卫视及爱奇艺热播的《哈尔滨一九四四》,写的也是一个“不太一样”的谍战故事。这个故事里,秦昊饰演的双胞胎兄弟宋卓文、宋卓武,利用相貌几乎一致的特点周旋在特务科科长关雪(杨幂 饰)身边。
直击“1944”:
特殊历史节点下的人物心态
除了上海,谍战故事青睐的城市还有哈尔滨。从多年前赵宝刚导演的剧集《夜幕下的哈尔滨》,到助力张译拿下金鸡影帝的张艺谋影片《悬崖之上》,哈尔滨的谍战故事总是带着不同于上海滩十里洋场的气质——虽一样残酷,但又因为漫天的风雪和伪满洲国的时代背景显得更加冷冽。
《哈尔滨一九四四》的气质同样。故事开篇,特务科针对地下党老段的刑讯让观众看得毛骨悚然,“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大肆追捕,也让紧张氛围满格,同时,1944年之下的多个主角,其心理也随着时局的变化飘摇不定,复杂的人物关系呼之欲出。
剧集开篇,特务科对地下党人进行大肆搜捕
本周,在接受包括极目新闻在内数家媒体的微信群访时,王小枪透露,1944年这个历史事件节点是“比较微妙的”,“我们现在回头看,1945年日本人就投降了,但置身于1944年年初的人物当然不会知道,他们可能只是隐隐约约会有感觉;到了1945年年初,我相信这个故事里的很多人,不管是正派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能真实感受到日军的风雨飘摇。”而在这短短一年时间里人物心态的变化,是他作为编剧想要创作的原动力。
因此,他将宋卓文、宋卓武与关雪的重逢放在了1944年,透过导演张黎的镜头,观众在谍战故事之外也看到了历史细节。比如,当时的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是不被允许吃大米的。
王小枪曾去过设在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他说,中国人看完整个陈列是会崩溃的,而这些历史的细节,同样在《哈尔滨一九四四》的后期故事里也会出现。
另辟蹊径:
双胞胎+疯感十足的反派女主
写谍战剧,王小枪总能另辟蹊径——2022年的《对手》,就是因为塑造出了沉沦在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中的间谍夫妻,让13万观众打出8.0。到了《哈尔滨一九四四》,秦昊饰演的双胞胎兄弟与杨幂饰演的疯感反派,都给出了一定新意。
谍战剧利用双胞胎来营造悬念,其实并不新鲜,但王小枪提到,不少涉及到双胞胎元素的谍战剧其实都有一些取巧,“很多是一出场兄弟两人中有一人牺牲,另一人就冒充身份。”这种本质上还是“一人独闯龙潭”的模式设定是王小枪想要突破的,“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正面强攻?能不能不回避双胞胎的同时存在给创作带来的难度?”
《哈尔滨一九四四》中,以铁路警察身份做掩护的地下工作者宋卓文与双胞胎哥哥宋卓武失散已久,在一次偶然的行动中,他与特务科科长关雪相遇,而关雪8年前曾被卓武搭救,她将卓文认成救命恩人,对方由此潜伏进特务科内部。
宋卓文此前以铁路警察身份做掩护
其实,宋卓武还在人世,他化身为“满洲罗宾汉”,一直在谋求机会刺杀日本军官浅野大吾……
剧集试图用妆造来区分宋卓武和宋卓文
故事第7集中,卓文卓武两兄弟终于会面,因为两人同时出现产生的惊险剧情,更是让观众欲罢不能。
除却双胞胎兄弟,杨幂饰演的女特务头子关雪也让观众印象深刻,作为特务科科长,她心思缜密,狠辣多疑,同时在飘摇的时局面前试图控制下属完成权力制衡;她对宋卓文看似真情流露,但眼前这个人的细节又总是让她疑窦丛生、时时试探……
关雪一直在试探宋卓文
“关雪是个非常复杂的人。”采访中王小枪提到,在谍战剧中设置一个特务头子是“女性”,自己也会思考会不会让剧情产生更多变化和戏剧性,“比如说她在职场上的示弱、强悍、发怒、委屈……所有这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只是要利用周围这些人,也包括宋卓文。”他强调,剧情不会有“反转”,关雪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反派”。
为人性着迷:
人物才是故事的核心竞争力
从《密使》《面具》到《对手》《哈尔滨一九四四》,酷爱写谍战故事的王小枪坦言,自己对这个题材“比较钟爱”,“涉案剧可能也是‘猫抓老鼠’,但谍战剧其实对人性的拷问会更加深刻。”他坦言,这些年自己对于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更加感兴趣,“谍战故事就具备这样的魅力。”
而在具体的谍战剧创作上,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不想重复自己”“希望能有核心竞争力”。
编剧王小枪
他坦言,谍战剧的赛道本来就很拥挤,有追求的编剧们都在挖空心思希望去设计一些新的叙事角度。“大家好多年来都在殚精竭虑,我也不愿意重复自己,就想去想一些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叙事角度、人物关系。”
他希望创作一些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群像,始终认为影视作品的核心是人物而不是情节,而不管是《对手》还是《哈尔滨一九四四》,吸引观众的也的确不止是男女主角。就比如《哈尔滨一九四四》里“一个比一个疯”的特务科众生相,就让很多观众追起剧来津津有味。
特务科“一个比一个疯”
王小枪说,关于群像塑造,自己也是这几年感触更多,40岁以后,他对人生会有更多感悟,而这些感悟也会投射在创作之中,“群像塑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人多了以后,每个人的差异性显现出来,故事创作就变得很快乐。”
(图片为《哈尔滨一九四四》公开发布物料)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