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力透纸背怎么练习
  • 你是如何理解“力透纸背”这个词的怎样能做到
  • 书法中力透纸背是什么意思
  • 什么叫“力透纸背”怎样做到“力透纸背”它的意义是什么

力透纸背怎么练习

力透纸背,是初学书法的运笔要素,凡习字者不可不知,凡习字者皆从此入,方为正宗习字之路。

初学习字,首先要讲究执笔规则,指实掌虚,是说抓笔要实,行笔要稳,己故书家郭子绪先生曾经说过,初学书法要一一笔沉墨实一一就是说要万毫用力,不虚不滑,为后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行笔基本功。-

力透纸背只是初学书法的运笔之道,后面还有一句话叫一一入木三分一一是对执笔运笔更形象的具体阐述。.丶

初学用笔,不提倡用坚毫,最好用羊亳,因为只有用最软的笔写出最硬的字来,才是王道。

另外,垂直运笔,不拖不拉,点刺,撇杀,挑勾,墩捺:也是初字者应该掌握的习字法則。

你是如何理解“力透纸背”这个词的怎样能做到

我认为要想理解“力透纸背”这个词需要多看,多欣赏“力透纸背”的作品,然后才能领悟力透纸背的书法到底如何。

米芾的书法向来被大家评为“力透纸背”,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米芾这件被称为绝世书法的作品,这件作品叫做《西掖黄原拓》,是米芾的大成作品之一,专家认为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件作品书写率意,笔力千钧,算的上神品,难怪被书法界所重视。

据说蒋介石当年最喜欢米芾,花了很多心思去民间搜罗,但是鉴赏能力不足,据说骗了很多钱,花费了大代价经常买到假货。

东陵大盗孙殿英为了讨好蒋介石,将这件米芾作品送给蒋介石,据说蒋介石当时异常兴奋,打开这件作品的一瞬间,居然失控的大笑起来。

孙殿英被蒋介石这一举动吓了一跳,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

蒋介石在得到这件作品以后,经常放在书房把玩,最后带到了卧室把玩,睡觉的时候都不舍得放下。

可见米芾的魅力有多大。

内战后期,蒋介石就提前将好多珍藏的米芾作品运往宝岛,并且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国宝护卫队,专门护送这些他心爱的文物。

今天我们应该感谢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有幸一睹绝世书法的风采。

确实是国宝级的存在。

一笔一划都如泰山压顶,都有千钧的力道。

丑书家将米芾人做丑书祖宗,认为丑书的代表人物是米芾。

书法专家认为,米芾是人疯字不疯,认为米芾的书法丑的都是不懂书法的。

米芾的弯弯扭扭那叫姿态,这也是米芾书法的特点。

网友们认为米芾的书法丑吗?请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书法中力透纸背是什么意思

“力透纸背”是一个成语,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指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一、解释

力:笔力;透:穿过。用毛笔写出来的作品,在宣纸的背后,能够看到写字运笔时笔锋留下的墨线。形容写字、画画技巧精湛,力道十足。

形容诗文等作品运力巧妙,内涵深刻。

二、出处

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三、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四、示例

清·赵翼《瓯北诗千方百计·陆放翁诗》卷六:“(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清·黄景仁《两当轩集·题赤桥庵上人画梅》:“笔端夭矫不可状,墨妙直与鸿蒙通;惨惨著花二三萼,力透纸背非人功。”

什么叫“力透纸背”怎样做到“力透纸背”它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叫“力透纸背”?

书画中的“力”是点画、线条形质、作者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较为抽象。从具体运笔去看,如果能中锋行笔,即行笔时笔毛均匀铺开,笔心在笔画中行走。手臂的力量能通过柔软的笔锋切进到纸中去,这就叫“力透纸背”。如果行笔时笔毛拧得变形了或扭成一团、笔毛没调整好,没有使它均匀铺开,笔毛像抹油漆一样从纸上扫过。这样的笔画是“抹”出来的,像墨猪,就无从谈笔力了。笔画的力度与线条的粗细、长短没关系,关键在于作者调整驾驭毛笔的能力,和运用中锋行笔。

  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细若游丝,但力若千钧。从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中,你能感觉到画笔凝重,笔笔如铁钩银画。这都是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

怎样做到“力透纸背”?

“入木三分”,源于王羲之的传说,据唐代张怀瑾{书断》载:“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见《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二笔意》:“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又唐代韦续《墨薮》:“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后来遂成了两个带夸张性的成语,都形容书法笔力的强健。

众所周知,书法的力不同于做工的力,不是用拙劲.而在如何用笔。用笔的原则决定于书法的审美原则。书法对笔画的基本要求是有质感、立体感.也就是要圆健。如果点画不圆健,无立体感,从艺术观赏说,—‘定是扁薄如纸,柔软如带,就不成其为书法艺术。

如何才能表现出笔画的立体感?关键在于:一要中锋用笔。清代周星莲云:“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古人所谓“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在笔锋移动时,经常保持主毫在笔画的中心运行,副毫在笔画的两边。能如此用笔,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笔画的中心向外渗出。这样写出的笔画,重心即在中间,彷佛笔的锋尖向下轧成一道沟,笔画的两侧则渐浅’,好像形成一个“V”形,这种效果就如同笔锋已经入木,已经透纸,给人以遒劲的力感。 表现力感的另一关键在于用笔要涩。所谓涩,即笔画能冲破纸的阻力,挣扎奋进,而不是一滑而过。这种力称为支配力,支配力越强,笔画就越显得有力。

清代刘熙载云:“用笔者……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包世臣云:“五指齐力,故能涩。”这样写出的笔画,沉着、凝重,自然有力感。 涩行用笔与中锋用笔是相一致的。涩行破阻,仍要保持中锋.不能使笔毫偃卧平拖,而要笔锋挺立。这样用锋,对纸既有拉力,又有压力(笔毫本身须健),再加上深厚的功夫,自然可以达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