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飞地是什么意思,是怎么产生的
  • 村,庄,楼,寨,屯,堡,营等村庄命名有什么含义

飞地是什么意思,是怎么产生的

飞地的概念产生于中世纪,是一个地理学名词,飞地的术语第一次出现于1526年签定的马德里条约的文件上。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简单点说,就是孤悬在外的领土。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一般把本国境内包含的外国领土称为内飞地(enclave),外国境内的本国领土称为外飞地(exclave)。

什么是飞地?

飞地是一种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在某个国家境内有一块主权属于他国的领土。根据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关系,飞地又可以分为“外飞地”(Exclave)与“内分地”(Enclave)两种概念,其关系如下:

l 外飞地(Exclave) — 某国家拥有一块与本国分离开来的领土,该领土被其他国家包围,则该领土称为某国的外飞地。

l 内飞地(Enclave) — 某国家国境之内有块地区的主权属于别的国家,则该地区是这国家的内飞地,也同时是握有主权国家的外飞地。

据G.W.S.罗宾逊1959年提出的分类体系,有3种形式:

①梵蒂冈、圣马力诺这类完全被一个国家领土包围的国家,属于标准飞地,也称实际飞地。

②通过另一个国家领土才能到达的飞地,称为可穿过飞地,又称准飞地,如位于法国境内属于西班牙的友维亚,位于民主德国境内属于联邦德国的西柏林,以及美国被加拿大领土所隔开的阿拉斯加州。

③由停战地带或占领地带所产生的临时或暂时疆界划出的暂时飞地。

内飞地和外飞地尽管是相对的名词,但互相之间却不见得是可以互换的关系,比如与母国分离的孤立飞地是夹在两个以上国家的边境之间,那么它虽然是个外飞地,但却不是任何国家的内飞地。

目前世界上的外飞地情况很多,各洲都有分布。由于涉及领土,民族,宗教等诸多敏感因素,飞地现象是地理学中最为有趣的现象之一,也是当今存在飞地现象的国与国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处理不好非常容易引起飞地内居民生活艰难,或是民族纠纷,甚至国家关系紧张,以致发生武装冲突等严重后果。

西北欧三维地形图

东普鲁士,三次成为飞地

东普鲁士,从字面意思看,是指普鲁士的东部地区。东普鲁士这块土地,似乎生来就是做飞地的命,在短短300多年的时间里,竟然先后做了三次飞地。直到今天,虽已更名易主,仍摆脱不了作为飞地的命运。

东普鲁士地图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从15世纪开始,这块土地的主人是中世纪大名鼎鼎的条顿骑士团的团长。1234年-1285年,条顿骑士团完全占据了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并在1237年合并了宝剑骑士团得到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区,但是在1410年被波兰-立陶宛联邦击败,条顿骑士团和下属宝剑骑士分团同时宣布解散。结果是条顿骑士团的原西普鲁士划归波兰王国直属,东普鲁士改为普鲁士公国隶属于波兰王国,以原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为公爵,原宝剑骑士分团大部分地区划归立陶宛大公国,余者以原分团长为公爵成立库尔兰公国隶属于立陶宛大公国。

1648年德国

但到了17世纪,其家族绝嗣,东普鲁士落入了勃兰登堡选帝侯(德意志的诸侯之一)的手中。这位选帝侯为了扩充实力,毫不顾忌自己的地盘和东普鲁士之间还隔着波兰王国——一块飞地就这么诞生了。为了保住这块孤悬在外的土地,勃兰登堡选帝侯不惜对波兰称臣纳贡。但很快,选帝侯的势力不断膨胀,并建立了一个王国——普鲁士王国。经过多年战争,1772年,普鲁士王国从波兰手中夺取了位于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之间的土地——西普鲁士。从此,东普鲁士与普鲁士王国连成一体。100年后,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东普鲁士又成了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

1815年德国

这段蜜月期持续了150多年,但好日子终有尽头。东普鲁士的“飞地因子”,被两次世界大战重新激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东普鲁士成了俄、德之间血战的战场。在第一次东普鲁士战役中,德军大胜俄军,但最终,德国还是沦为战败国。战胜国为削弱德国,策划了一条“波兰走廊”,即迫使德国在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之间割让一块宽几十公里的土地给波兰,将德国的国土一分为二,互不连接。东普鲁士就这样再次成为了飞地。

1944年秋季苏军对东普鲁士的第一次进攻,是东普鲁士大毁灭的前奏

割让“波兰走廊”让德国人十分愤怒。1939年,重新强大起来的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闪击波兰,夺回“波兰走廊”,并侵吞了整个波兰西部,当了20年飞地的东普鲁士又回到了德国的怀抱。不过,“第三帝国”的辉煌就如昙花一现,1945年,苏军攻入东普鲁士,第二次东普鲁士战役爆发,但这次失败的却是德国人。丢掉了东普鲁士的德国不久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作为战败国二度接受审判。1945年,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将柯尼斯堡及周边地区划归苏联。1946年,判决出台,东普鲁士的土地分别归属苏联和波兰。苏联为了不归还占领的波兰领土,将波兰国土西部边界整体向西推进200公里,也就是把德国的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地区割让给波兰作为补偿,但总体来说波兰国土还是比战前少了,因为苏联占领的那块比从德国割占的那块要大。

东普鲁士被分割

但故事到此并未结束,东普鲁士骨子里的“飞地因子”在20世纪末再度发酵。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宣布独立,建立在原东普鲁士土地上的加里宁格勒州与俄罗斯本土被分隔开来。于是,这块土地第三次成为了飞地。今天,加里宁格勒州不仅是俄罗斯通往欧盟的窗口,也是其与北约对抗的政治最前沿。这块距俄罗斯本土600公里之遥的飞地,肩负着重大的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意义。

“幽邃森林覆大地,星列众湖似水晶。光影映照辽原上,天地晶莹深谷明。”这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普鲁士之歌》中的第一段,歌词描绘了东普鲁士的美丽风光。如今,这片土地已经不再被称为“东普鲁士”,这首歌也成为了一首思乡曲。

柯尼斯堡

加里宁格勒,历史上的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

如今,在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有一块飞地,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它的名字叫加里宁格勒州,而它的首府就是加里宁格勒。这个加里宁格勒可谓是历史悠久,它原来的名字并不是加里宁格勒,而是叫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是由著名的条顿骑士团的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因此,柯尼斯堡在德国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柯尼斯堡

苏联占领柯尼斯堡以后曾将其更名为基奥尼斯堡,后来为了纪念苏联最高苏维埃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加里宁,将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东普鲁士这个名字也随之烟消云散,从此与德国再无关系。

村,庄,楼,寨,屯,堡,营等村庄命名有什么含义

在我们国家,特色之处极多,但除了出名的美食、民族之外,有一个特色是外国人弄不明白的。那就是我偌大神州之地的不同地区管辖之下的不同村庄,它们或村、或庄、或楼……以不同的字义存在着。而且,它们个个都有自己的意义,都直接彰显我国文化的精髓。

村名有区分,它们的命名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特色

所谓村名,很好理解,就是一个村子的名称。但你可能不知道,它并不是随口叫出来的名字,而是根据不同历史、俗称以及标准而被命名所得。通常,因为区域不同,它们的叫法也不一样,但他们的历史与标准却约定俗成:可能会同名,但出处与原因却不同。

它的标准应该是这样的,多数村名都会带庄、村、店、集、桥等通称。而它们之所以称谓不同,那是有说法的。

一个“庄“的命名多来自于当地居住者的姓氏。比如李家庄、周家庄之类。而这些居住者以人名命名自己的村庄名也有讲究,一般都是村里出名的人,或者是为官宦之人的姓名。其实看看各地的名胜古迹就可以明白,古代人是习惯将当时知名人物的名字、姓氏、官位来为村庄命名的。

以“村“来命名的地方,它们多数为当时亲族、姓氏聚居的地方。有的可能是两三个氏族同住,也有只一个姓氏同住的情况。其实以单纯的同姓聚居而住的村落还是很多的。据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普查中显示,有些县竟然可以达到七百多个姓氏命名的村落。

而以“桥“、“沟“、“壕“等字来命名的,这就很显而易见了,通常当地有一定的标志物,比如桥梁之类。这种地方在古代多是水利系统的代言,人们就会根据这样的出名的标志物,从而来为自己的村庄命名。当人们口口相传,并一代又一代传承之后,它也就成为官方的,标准的地方名了。

那么“集“、“店“之类的名称也是当时古代人们的一种聚居习惯,多个氏族聚集而居,他们随着不断地发展与变迁,慢慢就有了民众俗称的名字,某某集,某某店都是如此。不过有些地方因为历史发展,有的字被省略了,有的名字被简化了。于是也就有了不同的后来称谓,但却符合官方认定的名字。

另外,当一个村庄慢慢变化,可能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分为小的村落,这时候之前使用的某某庄又多会被分出大小、东西、南北之类的名称,比如西李庄、南李庄,比如大王庄、小王庄等。这种由方位、大小来命名的村庄,一般又会在后来被简化使用,或者加入聚集居住者的姓氏,从而变成了两个姓的村庄,比如王李庄、陈王庄之类。

看看这些名称,他们之所以被冠以不同后缀,竟然大有深意

当然,以上只是简单地对一些村名的理解。事实上,古人为村取名并不那么简单,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文化发展向来严谨,每一字,每一意是必须匹配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深意,不然显得我们没啥文化。

首先,有些村是以屯、堡、寨、营这类的字眼命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它是古代军事设施的名字。曾经,当地应该是当朝军事联络、通讯、设备等地。说白了,这也就是屯兵集营之地,比如李家屯、白官屯、夏营、李家铺(堡)、卜寨等等。

其次,有的村子会以“楼“、“坊“、“厅“、“仓“等命名,他们通常都表达一个意思:交通方便、经济旺盛,在这样的前提下村里有楼、厅、仓等建筑物,所以就会引起人们用来当成一个村的象征物而被当成名字使用。比如小王楼、刘仓、官厅之类的村名,都是按此依据而得名的。

另外,我们古代的人还有着以人名为村子命名的习惯,比如洪屯镇的张德一、肖庄镇的朱启虎等,这就是当地比较出名的人物,他德行兼备,受到村里人的尊重与爱戴。于是外界便往往提起他的名字就知道这个村子,从而村子就有了这样以人名为村名的结果。

其实,从我们国家很多老字号的药店、食品店我们也会了解一个现实:有的村名其实就是当地的特产。比如某些森锨头、铜器赵、红布赵、张鼓皮等村名,他们身上都是一个品牌,或者是一项特产,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力,人们只要一提到这些东西就会想到这个村子,久而久之,这个村的名字也就被易化了。

至于什么“湾“、“场“、“洼“之类的村名,也很好理解,一般这样的村子不是靠海就是地形有高低特色,或者直接以当地河渠来命名。比如黄骅市的、韩集乡的荒场等。据说在茌平地区,因为河流的地势、方位等自然之貌而命名的村子多达七十多个,由此可见这种取名方式的盛行。

当然,以上所涉及的村名之意仅仅是我国村庄名讳的冰山一角,因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取名也会从多个方位来考虑。据资料记载,有的村子也会根据传说、历史、奇闻而取名,还有的村子则直接以美好的吉祥字为村子命名。另外,什么宗教、政治、风俗等方面,都有被拿来为村命名的案例。可见,一村一名并不是那么简单,他们都被人们赋予了很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