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寄生虫》《燃烧》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多姿多彩、活力四射的韩国电影迅速被全球影迷熟知与认可。
回顾过去,从1919年第1部电影上映,到21世纪迎来民族电影的崛起与辉煌,韩国电影走向世界,在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本酝酿多年的《韩国电影100年》里,有产业视角的全景分析、有各代际创作者的群像光谱、有独家的业内访谈、有珍贵的数据图表,从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民族心理等多个维度,为有兴趣了解韩国电影的读者,梳理出了一条专业的路径。
在此节选韩国导演李沧东和釜山国际电影节理事长李庸观的推荐序以及本书中有关韩国电影创作世代与产业时代、口述史的运用和女性导演的崛起片段。
作者: 范小青
出品方: 后浪
出版年: 2024-3
丛书: 后浪电影学院
值得瞩目的韩国电影史研究成果
李沧东
《韩国电影100年》作为范小青教授长期以来的韩国电影研究成果终于问世,可喜可贺。近年来,虽然国际上对韩国电影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可惜的是即便在韩国国内也还没有一部系统讲述韩国电影百年史的权威书籍问世,令人唏嘘。然而,这一遗憾竟由中国学者首先弥补,面向广大电影爱好者,范老师做了大量专业的、缜密的研究,最终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了本书写作,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惊喜又意义深远的事情。
我与范老师相识于十六年前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作为韩国电影研究者,她勤于思考,视野开阔,对韩国电影青睐有加,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通过各种电影活动,我们有了更多交流,她的热忱、纯粹与真诚,令很多韩国电影人深受触动。尤其是她对韩国电影的热爱和对韩国文化不懈地钻研探索,一直让我感动与敬佩。在成为学者之前,她已经多年如一日地发挥着中韩电影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坚实可靠,令人信服,因此这次《韩国电影100年》的出版,可以说是范老师多年研究成果的宝贵结晶,令人欣慰,值得瞩目。
本书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是作者对韩国电影百年历史的独特划分方法,兼具主体性与系统性的“代际划分”令人耳目一新。此外,除文献资料研究,她还做了大量的电影人访谈,以具体生动的口述资料来佐证历史。在韩国电影界,如果没有深厚的信赖和友情为基础,这样的口述实录调研很难实现。因此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来辅助、佐证最近30年韩国电影大变化的历史,无疑是范小青写作的《韩国电影100年》的最生动特色。
本书中,作者不仅对韩国电影史进行了实证性探索,还以创作群体和产业结构为中心梳理、构筑了韩国电影史的主要框架。力求找寻韩国电影在自身环境中不断进化、成熟的动因,同时捕捉其在世界电影历史版图中,因强烈的存在感而备受瞩目的内驱力。其次,作者还善于捕捉韩国社会文化的最新动向,比如系统地整理了韩国女性导演群体史无前例的崛起等,将过去与现在并举,为读者整体理解韩国电影提供了思考契机。此外,本书中关于韩国电影创作群体如何应对电影产业的变化和发展,并借此完成自我革新的内容,我认为也值得中国影迷与电影从业者关注。
总之,我希望以本书为契机,让海外的韩国电影爱好者们对韩国电影的历史能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知,而不再局限于碎片式地走马观花。同时,在逐渐了解韩国电影历史创造力的过程中,生发对“电影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的关注,共同思考韩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未来。
珍贵的口述实录
令韩国电影历史既新鲜又可信
李庸观
(釜山国际电影节理事长)
真心祝贺范小青教授出版新书《韩国电影100年》。当年,适逢韩国电影文艺复兴的开花期,范小青来到首尔和釜山,以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开启了她的韩国电影研究之旅。二十多年来,她不疾不徐踏踏实实,亲历了韩国电影的飞跃式发展并孜孜不倦地分析其趋势,为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本书就像是她这趟研究之旅结出的丰硕果实,出色而值得信任,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尤其是她以外国学者的视角,回顾了韩国电影的100年历史,并借用中国电影史的“代际概念”这一方法论,作为划分韩国电影百年史的基本坐标,既新颖又合理,对韩国电影而言亦弥足珍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全面了解韩国电影,范小青在多年研究韩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还亲自走访了多位重量级韩国电影人,努力洞察韩国电影产业不为人知的秘密,并在访问中跨越了单纯的问与答,态度真挚并兼具问题意识,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信赖度和新鲜度。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今后中韩电影比较研究领域的新基础。同时我也希望将来能够与范教授一起,持续推动两国电影研究的新发展。
创作世代与产业时代
创作世代与产业时代是本书勾勒历史版图的经纬度,同时也回应了中国影迷最为关心的两部分内容:创作人群与产业结构。
从日本殖民地时期的韩民族电影萌芽算起,韩国电影创作世代共经历了五代,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时代亦分为五个。按历史顺序依次为:
前-忠武路时代:以罗云奎、李圭焕、朴承弼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世代创作者们,作为日占殖民地时期的民族电影开拓者,他们主导了技术萌芽与民族现实主义的初探,反日情绪常深藏于悲剧色彩浓厚的新派家庭剧(melodrama)之中。虽然当时韩民族电影生产尚无产业概念,但彼时的忠武路因“团成社”而打下了韩国电影发源地的根基,因此,殖民地时期的民族电影制作年代,可以笼统定义为“前 – 忠武路时代”。
忠武路时代: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朝鲜半岛的独立与分裂,韩国电影虽举步维艰但发展日新月异。在第二世代电影人——申相玉、李晚熙、金绮泳、俞贤穆、金洙容等的引领下,韩国电影迅速迎来历史上的第一次文艺复兴。这是韩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期,也是娱乐电影的全盛期。票房的火爆直接将电影公司云集的忠武路幻化成了韩国的“好莱坞”,韩国电影进入前-现代性的产业繁荣时代,这一时期的产业构型可以命名为经典的“忠武路时代”。
后-忠武路时代:70—80年代因军事独裁统治的深化,韩国电影创作进入沉滞期,但一部分电影人开始具有了文化的觉醒和民族现实主义表达诉求,映像时代和韩国电影新浪潮分别在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两者虽然对大众的影响力有限,但却丰富与发展了民族电影文化的表达。产业上受威权统治的影响,这一时期几乎无所作为,忠武路勉强维系着前-现代性的落后结构,繁华不再。这一时期,可称为“后-忠武路时代”。
新-忠武路时代:90年代中期,以386世代为主体的第四世代电影人开始引领韩国电影全面革新,并在21世纪初独创融合派美学——优质电影,宣告了韩国现代电影美学的成型。在这一创作策略的指引下,平衡了银幕快乐和现实思考的名作层出不穷,忠武路一时间人才济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同一世代制作人与导演相携并进的制作体制的优势。韩国电影界在创作成就举世瞩目的同时,产业规模也全面升级换代。投—发—制—映各环节被重新梳理,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体系化,固有的忠武路落后结构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第四世代电影人和大企业一起,引导韩国电影产业迈入现代化,焕然一新的忠武路迎来了“新-忠武路时代”。
江南时代:随着大型投发公司主控韩国电影,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韩国电影产业中心地陆续从江北的忠武路移至江南商圈。这一地域上的搬迁意味深长,韩国电影产业就此进入“江南时代”。这一时代的弄潮儿即第五世代,他们以70后电影人为主,电影创作倾向亦随之呈现出男性电影人集体主流化、大众化的特色,追求高票房、强娱乐性。与此同时,女性电影人的鹊起,为韩国电影带来新的希望,她们出身多元、风格多样,大都坚持低成本独立制作,是吹向商业味浓厚的韩国银幕的一股清风。她们继承了韩国电影独特、多元的表达,为韩国电影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翻新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能量,值得拭目以待。
综上所述,依据创作集群的世代特征,韩国电影产业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前-忠武路时代、忠武路时代、后-忠武路时代、新-忠武路时代以及江南时代五个时期。
口述历史在本书中的运用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作为一种收集鲜活历史的方法与途径,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更加活跃。这一方法自1942年由美国开始,经由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思(Allan Nevins)教授的口述历史研究室(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有了学术上的长足进展,并成为传统历史研究的有力补充。尤其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上,口述人亲历、亲见、亲闻,所提供的大多为第一手资料,令历史呈现更加具体、细腻、生动,富有现实性和权威性。
著者历时三年采访了韩国电影界近三十位重量级人物,并为此成立了一个韩国电影口述历史访问小组,每一位受访者都经过小组的仔细考量与讨论,在详细的资料调查基础上,准备访问提纲。我们的提问一般分为两种:针对个人的问题和共同提问。重要问题,比如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腾飞的最重要历史条件是什么,或者韩国电影特质何在等,会向每一位受访者提出。一次专访通常会进行4~5个小时,受访者名单详见表1。
由于2000年后韩国电影历史的参考资料有限,因此在本书的写作中,著者会适时援引与受访者的对话,以佐证历史。
江南时代女性导演的群起
2019年作为韩国电影的百年节点,有很多令人兴奋的消息接踵而至。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寄生虫》的名满全球,另一个则是女性导演的纷纷鹊起。可惜前者的震波太长,抢了所有其他成就的风头,稀释了后者应得的关注与热议。
2019年是韩国女性导演能量爆棚的一年,甚至可以说,是韩国女性导演群体崛起的元年。无论商业片领域还是独立电影创作阵营,韩国女性导演在质与量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当年影院公映的169部韩国电影中,女性导演作品占了22部;在票房前十位的本土片排行榜中,女导演作品占了3部,分别是金度煐(音译)导演的《82年生的金智英》、朴努礼导演的《钱》和金涵洁导演的《最普通的恋爱》。其中“金智英”一片,从小说到电影的每次创作都备受热议,观影人数高达367万余,一举进阶历代女性导演作品票房排行的第2位,显示出了韩国社会中一直被忽视的、文化领域的生活民主化诉求的迫切性。这与男性导演习惯瞩目的、以阶层矛盾为切入口的政治经济民主化诉求一起,构成了韩国电影关注当今时代的创作特色。女性创作力量的群起,不仅完善了韩国电影的思考与表达领域,同时也不经意间修正着韩国电影日益张扬的暴戾之气和被商业化局限了的想象力。
自2017年开始,韩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增加了“性别认知统计” 这一板块,表现出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对两性平等态度的鼓励。在 2019年初发布的2018年电影产业年度报告中,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首次将贝氏两性平等测试(Bechdel Test)引入商业电影检测,结果显示当年的39部商业电影中,只有10部(25.6%)通过了这一测试,展示 出人们无意识中的普遍性别认知。
贝氏两性平等测试源于1985年美国女漫画家埃里森·贝克戴尔的作品《小心那群蕾丝边》(Dykes to Watch Out For)。贝克戴尔借女主人公之口,幽默又不失尖锐地指出了“男性中心”叙事在电影中如强悍潜规则一般,无所不在。漫画女主角说,她要看的电影必须符合以下三个特征:(1)电影中必须最少出现两位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2)她们之间必须有对话;(3)对话主题不涉及男性。否则她就不看。这个看似玩笑、实则剑指“两性平等”的原则于2013年首先被瑞典电影机构采用,通过该性别平等测试的影片,在瑞典公映前会被赋予标识。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洪常秀导演的电影片名),这句话无意中暗示了韩国电影的新方向——女性影人可能是韩国电影的未来。随着女性创作集群大范围浮出水面,韩国影坛呈现出另一派欣喜之势。女性导演们的“小电影”不仅在海外备受关注,而且在国内票房上也以小博大,黑马不断。从题材、形式到银幕新面孔,一浪又一浪的惊喜正描绘出“女人是韩国电影的未来”的全新景致。
时机的成熟和女性文化的崛起,都呼唤着新鲜的创作力量和方向。因此,以女性身份为支点,以电影表达为依托的女性创作浪潮,在第五世代益发声势浩大。她们的创作,不断引导着韩国社会对女性生存环境既有颠覆性又具启发性的思考,并终于在韩国电影百年之际,呈现出质与量的双重爆发。
陀螺赠书
在本篇推送下留言,并点“赞”和“在看”
将推送转发至朋友圈,
并截图发送至后台
我们将抽出2位朋友各送出一本《韩国电影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