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城中之城》正在央视热播,被观众誉为难得的金融行业题材的一部精品力作。
观众习惯性地将金融行业题材归类为“商战剧”,而国内本土商战剧的创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此已经有了不少成熟的创作经验和作品积累。但在新时代,商战剧如何实现突破和超越,这是一项新课题,也是一项新探索,而《城中之城》无疑交出了一张亮眼的答卷。
《城中之城》对于商战剧的成功探索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商战剧的主核由行业内纷杂的竞争故事导向揭示人物的成长史。先前众多的商战剧将看点聚焦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勾心斗角和商业战略的争夺,商业利益的纠葛、商业运作中的背叛常常是故事主线,为观众呈现一个因尔虞我诈而步步惊心的商战世界,可《城中之城》追求的并不是这些浮于表面的紧张而激烈的故事情节,而将重点落实于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成长过程。
剧中的银行新人陶无忌,初入商场时心怀理想,充满着对成功的渴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面对金钱、权力和名利的诱惑,差点迷失了自己,为了成功而背弃自己最初的理想和原则。但是,后来陶无忌认识到成功并不是一个人唯一的追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在一次重大危机中,他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荡涤,意识到金钱和权力并非一切,内心的善良和道德良知才是真正的财富。于是,他决定回归初心,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找寻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从而成长为新一代金融秩序的守护者。《城中之城》以对接近真实“地平线”的毕业生和职场新人的关注,生动揭示了陶无忌、田晓慧等年轻人在职场中的成长与蜕变,这样的成长史,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也是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建构,为商战剧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空间,让观众尤其是职场中人心有触动,越过商战的冷酷无情,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光芒,同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商战剧的触角由单向的行业伸展至宽广的社会生活。《城中之城》与其说设置了一组正面和反面角色,不如说是塑造了生活里芸芸众生的群像,概括了社会中的各色人等,每个人都有特点,每个人的身上都刻着时代的烙印。剧中不仅有“金融高管F4”,还有不同背景、不同阅历、不同层次的人物,包括从商场老板到基层员工,从成功商人到失意者,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现实和索求。他们在剧中相互交织,展现出现代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呈现出一幅真实而多元的社会画面。正是因为放在这芸芸众生之中,赵辉的坚持和放弃、固守和沦陷、进取和堕落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有逻辑轨迹,于是,让观众在为这位原本有作为、有担当的银行家,最后为一笔医疗费用而断送职业生涯和一生清白痛心之余,也会深究其内外之因。
群像式的叙事使《城中之城》拓展了商战剧的外延,不再局限于单个行业或领域,而是通过多元人物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命运,为商战剧注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社会关怀,展现出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情感困境,也让人性的博弈更加惊心动魄,彰显恪守职业底线的无比珍贵。多视角的处理方式,让观众相信每个人物都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在构成着这个城市的完整面貌和形态。
第三,商战剧的审美由单纯的窥探、刺激转化为对光明的向往和期待,对美好的信任和坚守。《城中之城》选取时下极具探讨性的时代议题,多维度地展现近年国内金融业的改革进程,以两代金融从业者之间的思想传承和价值观对比,引领观众思考正义与利益、法理与人情等严肃议题。剧中有好几场尖锐的矛盾冲突戏,比如审计主任苗彻与赵辉的屡屡较量和对决都火花四溅,以前这种戏剧冲突在审美上更多地追求观赏效果,以致夸张失真,只是图一时之爽,但《城中之城》的每场剑拔弩张之戏却都饱含内质,都是灵魂的较量,意志的对决,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基础,也将两代金融人的命运抉择与中国金融业的转型发展相结合,展现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背景下看不见硝烟的金融战场,因而更加真实,更富张力。
毋庸讳言,在金融行业,同样阳光底下有阴影,发展过程中有各种问题和压力,有艰难有曲折,从业人员也面临种种挑战乃至内心挣扎。《城中之城》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回避和遮掩,而是锋利地描绘出职场上的各种难题与利益诱惑,并通过塑造一批恪守职业道德、坚守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金融从业者形象,揭示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并且布满金钱利益的社会中,有更多的人在寻找、搭建、固守自己精神财富的“城中之城”,观众既看到人性的复杂和脆弱,也同样感受着希望和坚持的力量——因为剧中有那么多怀揣理想、信念、勇气的从业人员,他们依然在努力工作,追求专业成长,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原则、底线和人格。《城中之城》赋予了商战剧更深层次的审美观念,那便是建设向上向美向好的心灵世界,就时代性而言,这也是唱响金融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光明之歌。(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