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暗相汇,超越亲情的羁绊与爱在灿烂的她们之间显现。无论何时何地,女性之间的互助往往传递出强大的情感力量,一如《灿烂的她》透过一个发生在祖孙两代女性之间的故事想要向观众所传达的感动。春日正盛,跟随《灿烂的她》导演徐伟一睹创作幕后,在光与影的二重奏中,感受属于她们的灿烂与温暖。
冬日渐远,恰逢难得的暖春和阳光,《灿烂的她》这样一部以女性互助为主题的电影悄然进入大众的视野。电影中惠英红与刘浩存演绎的别样祖孙情打动了银幕前的许多观众,伴随其细腻的影像,传递出女性之间超越血脉的羁绊与温情,在女性主义话题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讨论络绎不绝的当下,女性如何真正在生活与工作中互帮互助成为了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透过这部电影我们是否能寻找到答案?MiniBAZAAR特别对话《灿烂的她》导演徐伟,揭秘电影创作的来龙去脉,探讨女性之间情感主题的表达所在。
对谈《灿烂的她》导演徐伟
电影《灿烂的她》导演徐伟
Q: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决定拍摄《灿烂的她》这样一部记述人情冷暖的电影?
A:是众合千澄的老板亚辉把剧本给了我,因为我之前拍的两部电影都是悬疑犯罪类型的,所以对他会给我一部讲亲情的剧本也很好奇。
他说:导演你先看,这也是一部“悬疑电影”。
哦,我就更好奇了。当一口气看完剧本后,我被里面人物多舛的命运和浓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也勾起我对奶奶的想念。早已忘记对“悬疑”的执念了,虽然剧本里也确实埋了一个很大的反转,而也正是这个反转,让这部电影已经不仅仅是讲诉亲情的电影,而是一部超越亲情、互相治愈的电影。
Q:《灿烂的她》的故事发生在福建,有着非常浓厚的海边城市特色,作为导演,你是如何构思将这样一个故事落地在福建进行本土化的?
A:小嘉怡要用蓝色的蜡笔画奶奶的头发,奶奶就问小嘉怡:“奶奶的头发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小嘉怡笑着回答:“不告诉你。”而这个问题一直到最后关于海的点题才揭晓。福建平潭的海边很美很有质感,为故事提供了非常好的视觉基础,让角色能真实地生活在里面。当地渔民质朴的脸、祥和的小镇、蔚蓝的大海、石头堆砌的房子、岩石上的蔷薇……这些元素不仅帮助电影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调,完成了人物的刻画,更是注入了浪漫的色彩。
Q:影片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在人物身上能看到大海、蓝色、光与暗等丰富的抽象元素的堆叠,你是如何构思用虚拟元素来丰富真实人物的?
A:嘉怡一开始处在黑暗中,卓老师通过绘画来启发嘉怡:不能只看到阴影,要看到光。而大海可以包容一切,奶奶的爱就如同大海一般广阔无边,所以很多重要的剧情不是发生在海边,就是在大海上。比如奶奶带着嘉怡去祭奠父亲,见到海豚那场戏。奶奶对嘉怡说:不要跟过去较劲。这时阳光穿过云层投下一束光,海面波光粼粼,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嘉怡再次振作起来的心情。这些设计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就是希望人物的塑造有丰富的层次,能更准确地展现人物心理。
Q:影片中间部分带给观众一种聚焦于生活的青春片的观感,和后续反转后的剧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颠覆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这算是这部电影“反类型”的所在吗?
A:我自己的理解可能还不太算是“反类型”。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电影,但有一些类型片元素。
比如两个女孩跳楼一路逃跑,嘉怡跟坏人扭打在一起,这些段落节奏很快,也让人感觉很紧张,有动作的元素。嘉怡在校园里的戏可能有一点青春片的元素,奶奶跟小混混喝酒的戏处理又有点喜剧感,但这些都是现实主义基调上的多元色彩而已,为了让电影的叙事获得张弛有度的节奏。后续剧情确实给了观众一个很大的“反转”,但它是为整个电影主题的表达服务的,我相信世界上有超越血缘的亲情,这很珍贵,也很值得通过一部电影去表现。
Q:影片中围绕奶奶与嘉怡这两个角色身上光与暗概念的交替,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和特定场景的紧密贴合(嘉怡与阴暗潮湿的城市,奶奶和阳光明媚的海岸)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分化,对此你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是如何从技术层面构思的吗?
A:这是一开始剧本里面就有的设计,奶奶就是嘉怡的光,她努力地把嘉怡从黑暗中拉出来,用爱去填补嘉怡。但是要转化成影像,还是要具体去分析和构思怎样更准确地呈现。嘉怡前期在黑暗的世界里,就以夜景戏居多,因为夜景更容易营造气氛,更容易在技术上被掌控。所以我们看到嘉怡被打,被威胁直播,到决定逃跑那一大场戏,其实从选景、氛围的营造、镜头的设计,包括人物造型,都朝着相对暗黑的概念去设计,以体现嘉怡的困境。而嘉怡跟奶奶相遇后,也有个层次的变化,慢慢地整个画面越来越阳光,越来越温暖。比如海边嘉怡给奶奶抹防晒霜,嘉怡跟奶奶做饭时暖色的阳光照进厨房,她们开心地切菜、煎鸡蛋……这些都将光的概念强烈体现出来。
当然,随着剧情的发展,光与暗的概念也在交替出现,因为黑暗总想把嘉怡拉回去,嘉怡的亲生父亲的出现,气氛立刻回到大雨暗黑的场景中。电影最后,斯然将奶奶的屋子画满了蔷薇,我也是要求一定要等到一个黄昏来拍摄。但其实很难,海边天气变幻莫测,果然拍的那天是个阴天。但也许是上天眷顾,最后时刻太阳像约定好般出现了,将光洒在斯然的脸上……
Q:影片有大量的时间都在记录嘉怡和奶奶的日常生活,这是否你想用真实感来避免刻意的煽情、催泪的一种方式?
A:我更愿意用叙事策略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片段”其实都在推动剧情往前发展。奶奶和嘉怡的情感也是在这些日常生活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嘉怡感受到了奶奶浓烈的爱,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亲戚和村民对她的帮助,她才开始慢慢打开了心扉……包括后面情感戏的处理方式,都是统一在比较写实的美学框架里,没使用过于花哨的技巧。因为演员塑造的角色是否真诚,他们的情感流露是否真挚,是打动观众的前提。一旦观众相信了片中的人物,跟人物有了共鸣,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人物身上就不会觉得刻意,而流下眼泪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Q:影片在后半段通过外部事件,将奶奶和嘉怡两个角色的处境对换,是否试图呈现出一种女性的共同处境,以点题“灿烂的她”?
A:没错。这是影片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
当斯然找到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时,她陪着奶奶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旅程,而之前的很多细节也在这里一一对应。
斯然给奶奶洗脚,我们刻意保持了以前奶奶给小嘉怡洗脚一摸一样的机位和构图。奶奶将蓝色的颜料当成防晒霜涂在自己和斯然的脸上,是因为她记得嘉怡曾给她涂抹过,但她已经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是将互相救赎和治愈的主题更清楚地表达出来。
Q:影片中奶奶海边的小屋作为最重要的叙事场景,借美术和道具传递出丰富的信息,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搭建这个场景的构思吗?
A:小屋最后成了一块画布,蔷薇花开满整面墙壁,是一种很浪漫的寓意:历经风雨,终将灿烂。那栋石头小屋在海边很多年了,面朝大海,背靠青山,有很好的场景关系。看见它就觉得这是奶奶的家,
但小屋很旧了,空间也不符合我们剧本的要求。所以美术部门做了很多设计,内景都是重新设计搭建出来的。
我们将本来空空的大厅,用玻璃窗分隔成奶奶的卧室和客厅,为调度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同时也可以将很多戏合理地安排在这里去发生。他们收集了很多老道具,渔民常用的工具陈设在家里,非常有质感和年代感,一看就是奶奶那个年龄才会用的东西。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演员能“活”在里面,让你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也是我一再提及的现实主义的基调,决定了它的风格。
Q:作为一名青年导演,你这次和惠英红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演员合作,在现场是如何沟通的?
A:电影中有很多表演上的细节。比如奶奶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后,已经不记得嘉怡了,但却记得给狗狗菠菜喂吃的。还有在厨房奶奶突然就站了起来到处找钱。
这些细节剧本上没有,是红姐自己加进去的。她母亲也是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红姐给了我很大的信任,才会把自己最深处的记忆放到了角色身上,将奶奶人生阶段的各个层次都塑造得非常动人。
而我临时也会有很多的想法,比如奶奶在市场分发寻人启事那场戏,我想加一个她把传单给了货车司机请他们带到其他城市贴一贴的镜头。斯然被抓以后奶奶一个人在海边补渔网的镜头,包括前后两次洗脚的镜头……每次我一说红姐马上就明白这些镜头想表达的意思。现场的每场戏,有时候大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总能很快找到一个最适合的方式去呈现,也是因为沟通很顺畅,创作氛围特别好,才会有那么多的火花碰撞出来。
Q:你希望观众们在《灿烂的她》中看到什么?
A:希望所有观众成为灿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