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尔
相信这个周末有不少观众看完 《你想活出怎样的 人生》 后是带着困惑走出影院的,因为我也是其中之一。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其实在走入电影院之前我已经隐隐预感到了宫崎骏的 「收官之作」将在叙事层面上比较「难看」,不像他的大多数作品那样令人获得一种直接的愉悦。
日本导演似乎格外喜欢在自己的晚年作品里塞满任性的符号和隐喻,如黑泽明的《梦》、大林宣彦的《原野四十九日》。
直白的呼告体的标题:《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既像是在对观众发问又像是宫崎骏的扪心自问,就算个人符码多到溢出文本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你想活出怎样的 人生》
事实也是如此,影片中那奇怪的苍鹭究竟为何突然变成了猥琐的秃头男人?那些凶恶的鹈鹕和鹦鹉又从哪里来?整个异世界是由曾舅公和陨石定下契约才创造出来的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死者和等待转世投胎的「哇啦哇啦」会汇聚到这里而不是直接去阴曹地府? 更重要的是 曾舅公 既然能把为善为恶的权力授予主人公真人,为什么他自己不把这个世界管理得好一点?
即使看完了影片这些问题也不会有答案。而宫崎骏从一开始就摆出 「 拒绝阐释 」 的姿态,影迷们来来去去能接触的信息只有一张海报而已,更让这部影片的真面目扑朔迷离。
《你想活出怎样的 人生》
围绕这部令人费解的作品,观众中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两种解读:一种解读将之视为宫崎骏对于日本历史、现状及前途的概括、隐喻和希冀,这一派可称之为「国物语」,另一种将之视为暮年宫崎骏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这一派可称之为「私物语」。
在中国观众中,「国物语」的解读比较流行,这大概是因为中国观众倾向于从他者的立场上去看待日本。
而日本人则比较倾向于从「私物语」的角度来解读,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NHK拍摄的纪录片《行家本色 吉卜力与宫崎骏的2399天》,指明苍鹭的原型就是吉卜力的「大管家」铃木敏夫,颇有最终boss气场的曾舅公则是已故的动画导演高畑勋,将这部影片解读为宫崎骏写给吉卜力高畑勋的情书,这是因为纪录视角本身离创作者比较近的缘故。
《行家本色 吉卜力与宫崎骏的2399天》
实际上典型的宫氏奇幻故事常常可以分为现实世界和异世界两个空间,分别对应着「国物语」与「私物语」。
如《千与千寻》从「国」的角度看,是影射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日本,从「私」的角度看,是通过千寻在神灵世界的劳动来救赎余振乏力的日本;《悬崖上的波妞》从「国」的角度看,是自然与人类的尖锐对立,从「私」的角度看,则是通过波妞和宗介的爱来救赎环境污染。
「国」是宫崎骏的「因」,「私」则是宫崎骏的「果」,两者之间的张力构成最宫氏动画基本的紧张关系。
《千与千寻》
继《起风了》之后,宫崎骏再一次将故事背景放在了二战时期,这让人想起作者本人为了躲避空袭,随家人疏散前往宇都宫的经历,而且和主人公牧真人的父亲一样,宫崎骏的父亲同样是一位为零式战机生产零件的工厂主,在战争期间大发战争财。
不过战争结束时宫崎骏只有四岁,而真人则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经过年龄调整后的真人一方面已经可以对父亲表现出叛逆,一方面也已经可以感受女性的魅力。
《起风了》
真人的继母夏子(同时也是他的小姨)甫一登场便和以往宫崎骏动画中的女主角都不相同,宫崎骏一反常态地在画面中流露出对于女性角色的暧昧凝视。
「国物语」的持论者普遍注意到了以夏子与父亲象征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父亲是战争的参与者和食利者,对儿子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关怀,实际上父亲正是造成真人与同学矛盾的根源。
而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是继母和女仆们支撑起了家庭,给了主人公无微不至的照料。尽管影片的前半段真人对夏子非常冷漠,但排斥背后却是更加复杂的态度。
《你想活出怎样的 人生》
真人对于父亲疏离,对于继母眷恋的态度多少和宫崎骏本人的原生家庭有关,宫崎骏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他在战争期间如何贿赂官员,使其接受不合格的战机零件。
而母亲美子能里能外,却因结核病而瘫痪在床,于1984年动画版《风之谷》上映前去世,未能看到儿子的成名作。
《风之谷》
国家和个人的记忆纠结在一起,构成了宫崎骏的俄狄浦斯情结,日后宫崎骏在《白蛇传》和《冰雪女王》的启发下投身动画行业绝非巧合。
他的作品中有不少病弱的母亲或勤勉能干的老妇人的形象,如《龙猫》中五月和梅伊两姐妹的母亲,《天空之城》中的朵拉。《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里,苍鹭为真人营造的那个一触即化的母亲幻象或许就凝结着导演的私人记忆。
《你想活出怎样的 人生》
对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尽可能没有争议的描述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遭遇青春期烦恼的少年在经历异世界冒险后终于和自己达成和解的故事。
真人的创伤(丧母、父亲再婚)虽然是战争造成的,却更具有普遍性,并不会因为战争结束而平复,如果将前半部分的「国物语」直接带入后半部分就会造成误读。
《你想活出怎样的 人生》
最容易造成误解的一个情节是观众以为真人所去的地方是死者之国,但是我们从他与曾舅公的对白中得知:这个世界是由曾舅公与陨石达成契约后形成的,因此并非阴间。
而NHK的纪录片中则提到曾舅公的原型是高畑勋,动画导演更没有西去之后成为阎王的道理,更何况进入下界后真人所见的墓上刻着「学我者死」的字样。
所以「死者之国」并非真正的阴曹地府,而是一个艺术世界,或者说是艺术家的潜意识世界,「死者」并非真正的死人而是涌动在作者心中的,尚未注入艺术生命的形象。
面对高畑勋这个亦敌亦友的竞争对手,宫崎骏自认为始终处于追赶的位置,因此需要在铃木敏夫(狡猾的制作人,经常给创作者添麻烦,但总得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引路人)的帮助下逐步达到高畑勋的境界。
《你想活出怎样的 人生》
很多「国物语」论者言之凿凿地将鹈鹕、鹦鹉、「哇啦哇啦」视为政治派别、意识形态的隐喻,急于为其分派身份,未免显得按图索骥。它们顶多只能算是艺术世界里被提纯、简化的形象,是柏拉图意义上的「投影」。
不可否认,宫崎骏的很多灵感与日本的战败经验有关,他的两部「告别之作」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战败,这绝非巧合。
成长期的经验长久地徘徊在他的脑海里,他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式将它们一一表达出来,这就构成了鸟儿对于作者的「折磨」。
他试图向曾舅公(高畑勋)求助,得到的回答却是令人失望的,高畑勋所构造的那个艺术世界本身也已濒于坍塌,追求绝无杂质的艺术之心只能反躬自身。
尽管被外界认为是一位热衷于童心、自然、反战的「匠人」,宫崎骏却认为自己的艺术并不是纯粹的善意,达不到理想的高度。但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仍然不后悔,哪怕再次经历丧母的创伤,他也愿意踏上动画人之路。
《你想活出怎样的 人生》
从「国物语」的角度来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个标题是对于当今日本观众的叩问,是要选择成为真人父亲那样热衷于权力的人还是要选择成为母亲那样关爱别人的人。
从「私物语」的角度来看,则是宫崎骏对自己八十余年人生的总结。这篇人生回顾已经来得太迟,在《千与千寻》创下票房纪录和拿下奥斯卡奖的时候,在《起风了》借堀越二郎之口将自己一生的梦想说尽的时候,在外人看来都是宫崎骏谢幕的完美时机,但他还是花了六年打磨了一部晦涩难懂的作品,仿佛在说:「我的人生已经这样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