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里沈光耀的妈妈千里迢迢的来到学校,劝归儿子并让他背家法,其中有句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燃爆了很多人的泪点。

小时候记忆中,同族里几十位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或者外婆家舅舅姑姑、表哥表姐们,每年只有两件事能让他们聚齐,一是过年,另一个就是祭祖。

无论工作多忙,在祭祀这件事情上,都要统统让位。

亲戚们的关系并不全都和谐,有的甚至对簿公堂,老死不相往来,但是每到清明或者中元,大家一定会像一家人一样,和和气气,虔诚的祭拜祖宗。

无论是日进斗金的生意人,还是地位显赫的公务员,或者是起早贪黑的贩夫走卒、泥瓦工人,不管他们在从事什么职业,祭祀面前,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从外地回来的哥哥姐姐们,无论能待多久,都是一定要去祖坟上烧纸祭拜的。

长大了才明白,因为那一天,他们被同一个祖先的血脉亲情深深维系着,因为他们有个共同的心愿:慎终追远、寻根问祖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无问西东》剧照

一根清香袅袅生烟,长辈们开始振振有词的念叨着,感觉那一瞬间,他们真的能隔空沟通一样。长辈们会告诉祖先,都有谁谁谁来看你了,哪家的孩子是从外地回来的,会告诉祖先祭品里有他喜欢吃的东西,会提醒他烧过去的钱不要舍不得花,换季了买个新衣服穿上,还会让他保佑哪个晚辈学业有成,保佑哪个亲人工作顺利,缺什么了就托个梦说一声······

尽是些家长里短的絮叨,就像是平时的聊天一样,透过这些语言,感觉去世的人就像活脱脱站在你旁边一样。

舅舅会一再叮嘱:做菜(祭品)的时候认真一点,炒香些。

叔叔会提醒我:三爷爷年轻的时候爱吃卤肉,你给多分一点。

小姨会拉着我说:大舅以前牙口不好,你把水果给剥碎一点。

我调皮的把整个苹果丢在架起来的柴火上,一向疼我的小姨会不客气的骂我,呵斥我拿起来一片一片往上放。

那时候不理解,反正都是火烧了,剥不剥开有什么区别。

长大了才明白,那种仪式感来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人的追思。

烧完带来的纸钱后,妈妈会带着我走到离坟地稍远的地方,重新点一把火,烧点纸钱,嘴里嘟囔着“无儿无女的、车碾马踏的、客死他乡的,都过来领个钱,祝你们也开开心心的过个节”。

原来那些烧给孤魂野鬼的纸,寄托着他们宽容待人的善意,代表着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就像生活中那样,善待每一个普通的陌生人,这不仅是你的善意,更是你的良知。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现场实拍

长大后常年在外地,祭祖这件事逐渐成了奢望,尽管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但每次回去,母亲都一定会让我抽出时间去祭拜一下祖坟。

奶奶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是在三亚过的,没办法亲自去拜祭,就朝着西北方(西北角为乾卦,代表生门)烧了点纸,迎着故乡吹来的风,虔诚的磕了头。

最近看到网上推出云扫墓、代祭祀,线上购买祭祀品,还出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委托别人去扫墓,自己在手机上直播观看。

可笑至极,愚蠢至极。

祭祀在古代是仪式感非常重的事情,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先人的尊重和怀念,以保祖先庇佑后人人丁兴旺、富贵发达、安康长寿。

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就当完成了祭祀,软件里花100块钱订朵虚拟鲜花就想完成一种传承,花钱找人去扫扫墓就算是看望过逝去的亲人。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连常怀敬畏之心都变成流量和服务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图片来源网络

强调祭祀的虔诚态度,就是祭祀本身的意义。

他能让一个孩童从小就要感念祖先功德,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敦睦亲族,让人在血缘的感召下,能够见面交流,刷新彼此的情感。

故有远行,必先辞坟,这是告别。

异乡归家,去祖先坟茔展省,感念祖先护佑,这是感恩。

回乡祭祖,察看祖先坟茔是否完好,有没有遭雨水冲毁和动物的破坏等。

此时必哭着离开,因为前路遥远,此一去,关山万里,世事难料,是否能再回到故乡,还不知道,所以内心惶惑忧惧。

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吧。

就像《朱子家训》里的那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我们固执的坚持每一个正在失温褪色的传统,只是为了尽量保留杂乱生活中那点仅剩的仪式感。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