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笔者曾被一个外国同行的问题问倒:在很多中国舞蹈节目中,为什么表现年轻人恋爱经常用同一个动作套路———一见钟情,女孩子害羞地跑到舞台一边,一只手放在身后,男孩子再三试探后上前一把拉住……

外国同行的问题,让笔者十分尴尬,也十分感慨。长期以来,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一直是文艺创作中的痼疾,这在舞蹈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经常看舞剧的朋友会发现,很多舞蹈作品总是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舞蹈作品的同质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题材同质化、情节思路同质化、动作同质化、思想感情同质化。

导致舞蹈创作同质化的原因至少有三点:一是舞蹈学科教育注重对编舞技法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很多舞者的技术虽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但舞蹈作品缺乏灵性;二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编导为求“快”,在创作中东拼西凑、生搬硬套,导致作品快餐化,缺乏艺术个性;三是一些舞蹈编导盲目自大,故步自封,看不到自己与优秀编导之间的差距,听不进评论家的逆耳忠言,将别人的批评一律归结为“不懂我的艺术”,最后只能在自我陶醉中不断重复自己,导致自己的作品都“一个样”。

破解舞蹈创作中的同质化问题需要系统化思维。

首先,舞蹈编导要勇于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断从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阅读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历史传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帝王将相、贩夫走卒……这些都可以用舞蹈作品来展现,所以舞蹈编导在题材选择上,不要随大流,不要扎堆,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同质化问题。即便是一些经常出现在舞蹈作品中的题材,也可以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让作品产生新意,其中的关键是编导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让作品反映出编导的思想观念和个人情怀。具体而言,面对相同的题材,舞蹈编导要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在立意、结构、编舞上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创新手法呈现创新思维,让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而要做到以上这些,舞蹈编导就要在创作中戒除功利心态,摆脱物质的袭扰,沉下心、俯下身,将心思专注于作品的打磨上。

其次,要完善舞蹈教育体系,切实改变重技术轻思想的教育思路。要挖掘并保护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鼓励学生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大胆用舞蹈语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舞蹈教育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应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舞蹈界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学芭蕾的看不上学民族舞的,学民族舞的觉得芭蕾舞演员靠的不过是一双长腿……提升舞蹈的创造力,不仅要摒弃“门户之见”,还要鼓励学生打开眼界,多向传统经典学习,多向当代优秀作品学习,多向音乐、文学等其他文艺门类学习。舞蹈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行业。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授理论知识,还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因为舞蹈编导的独创性思维都得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如果舞蹈教学只停留在观看、讲解、赏析作品上,学生们很难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也就很难摆脱对前人作品的模仿。

再次,加强包括舞蹈艺术评论在内的文艺评论工作,提高文艺评论的质量,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营造健康的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加强舞蹈评论人才建设是当务之急。舞蹈评论家既要懂舞蹈,又要会评论,还要有比较好的文字功底。可目前这样的通才太少,很多舞蹈评论评不到“点子”上,导致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不服气”“不买账”。对于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而言,要摆正心态,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此外,舞蹈评论与舞蹈创作要加强互动,彼此借力,相互砥砺。评论不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创作也不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唯有如此,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才能不断涌现。

作者:陈伟科(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导、研究中心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