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金华双龙洞奇葩之旅,躺着进溶洞,是享受大自然的地方吗
  • 《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麽
  • 记金华的双龙洞先游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洞口外的景色,特点是什么再写了什么,
  •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通过孔隙的感受是什么
  • 请完整地说一说双龙洞在哪儿
  • 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金华双龙洞奇葩之旅,躺着进溶洞,是享受大自然的地方吗

一般人欣赏溶洞奇景都是站着走进去的,今天旅游之后带大家看看躺着进溶洞的奇葩之旅,金华双龙洞景区分别以“卧舟”、“观瀑”、“赏石”、“探险”四种特殊游览方式扬名于世的双龙洞等。进入内洞需要坐船,需要仰面躺下,工作人员按动按钮,大约十米左右就进去了。内洞的面积不是很大,有很多形态不一的钟乳石,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条龙,双龙洞就是由此得名。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汽车站14公里,站西有公交每小时一班,时间不准,双龙洞景区有八个景点可玩,山上景交摆舵车较贵,送到各景点,上午去可游玩景点全程,下午去也就只能游玩6个景点,主要景点双龙洞,冰壶洞,黄大仙祠。最后一个景点二仙洞摆舵车人流少等的时间较长,基本放弃游,有数人只能选择付了景交车费,自已爬山去游二仙洞。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去金华双龙洞上下山路况较差,不建议乘打的车上下双龙洞山区,注意安全。乘私家出租车出了事是自负的!

我对双龙洞的认知也仅限于记得曾经在课本里读过了。因为当天下午游客并不多,正合我的心意。进去后,就是躺在小船上进溶洞,短短十几秒,感觉还是挺奇妙的。进去后在五颜六色变换灯的照映下,各种造型还是很有既视感的。一路拍拍停停,我们比同时进洞的游客玩得要慢一些,显得更为惬意,虽然没有那些名人作家的想象力,我们也用自己的心灵和方式享受着大自然的神奇。

双龙洞最独特之处在于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方式,需平卧在小船舱底,仰面擦岩而过,面部离石只有寸许,丝毫不敢动,因为水面与岩石之间的空隙只够平躺小船进去,虽身在船中仍有压迫感,船行约10多米后既进入内洞。其间钟乳石比比皆是,姿态万千。沿石阶缓步上行,弯延曲折,听水声震耳,脚底溪水流淌。

双龙洞里的熔岩景观也让人印象深刻!形象的海龟探海,青蛙盗化草等,虽说里面有两条像龙一样的钟乳石,由于灯光不是太亮,我看半天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来,龙头在哪里也没有看到,可能是我的道行不太高吧!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前行走大概有100-200步左右,到了另一个洞-冰壶洞。

从双龙洞与冰壶洞相通,冰壶洞的瀑布很有意思,这里的景色和双龙洞截然不同,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首先看到的母子瀑布,一大一小两条瀑布好像从天而降,气势磅礴!灯光变换着不同的色彩,这里有摄影者会邀请你摄影留念。我们从冰壶洞出来就往回走了,中途顺道去了桃源洞,该洞没有什么特色,顺路游游也不错。半天功夫完全可以玩好以上景点。

双龙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石笋,地下河。加上五彩的灯光,再加上点想象力,这就是成为当地的景点,再加上大力宣传,名气就大啦,其实,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溶洞,大相径庭,区别不大。去过一处,其他都一样,不过,双龙洞,洞中着实凉快,避暑不错。

双龙洞作为金华人从来都不是单独玩的。双龙洞在金华北山,即金华山,整个金华山才是双龙景区,双龙洞开发早出名早才有这样的叫法。北山适合自驾、山地骑行,喜欢夏天北山,帐篷、凉意、星河、顺便发呆,也可以烧烤也可以农家菜。

另外徒步可以选择霞客古道或者双龙洞起点走到山顶,山上的村庄种有机蔬菜,特别是北山萝卜,水分多有点甜,心情好时再玩一下黄大仙宫、智者寺。黄大仙不说了,智者寺是近几年重建,最早建于南朝,很多朝代都属于国家级大庙。聂小倩的兰若寺,唐朝太平公主的宠僧也是从这里出来的。现在的方丈金华人,原来是普陀山方丈。北山可以开发的山洞不少,但一直都没有开发。

《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麽

主要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记金华双龙洞》是现代作家叶圣陶所作。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洞口似桥洞,外洞宽敞,孔隙窄孝低矮,内洞大黑奇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字圣陶。江苏苏州市吴县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很多职位。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同时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记金华的双龙洞先游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洞口外的景色,特点是什么再写了什么,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再写了孔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然后写了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说明。是典型的由外而内的描景手法,中间穿插夸张手法来表现双龙洞的特点。

扩展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采用了“移步换景法”。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本文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收录为课文。这篇游记不作为课文的时候叫《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汉族,字圣陶。江苏苏州市吴县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很多职位。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同时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通过孔隙的感受是什么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通过孔隙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请完整地说一说双龙洞在哪儿

双龙洞 位于双龙景区洞前村附近,海拔约520米。双龙洞是风景区的代表性景点,由内外两个大洞及一个耳洞组成。外洞洞厅高达7~10米,面积有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轩旷,可容千人,气温常年保持在15℃左右,是炎夏游人休息乘凉的最佳之处。外洞与内洞相距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宋代叶芳的诗句“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明代屠隆的诗句“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舠仰卧入回溪”,都是这进洞情景的真实写照。如此进洞方式为国内外所罕见。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洞内地下河由冰壶洞至双龙洞的通道而下,沿内洞北侧的洞底蜿蜒流出。在自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积平台上,钟乳纵横,千姿百态。有“双龙蟠顶”、“仙人帷帐”、“五百罗汉”、“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数十处景观。双龙洞外洞与内洞中的历代摩崖石刻无数。现保存完好的最早石刻为五代后晋非丘子的题诗《金华洞》,距今已一千多年。
早在宋代之前,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合称“金华洞”。在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中被称为“金华山金华洞元洞天”。直至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秋天,这三个洞才正式分别命名。据明嘉靖《金华县志》载:“元佑六年秋八月,太守张寿偕僚属楼雨于北山三洞,因名其在上者曰朝真,中曰冰壶,下曰双龙。衢州从事金安世书为三碑。”明万历《金华府志》亦载:“金华洞……其洞有三: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曰朝真;洌然在中,有泉若击鼙之声者,曰冰壶;豁然在下,有石若白龙之升降者,曰双龙。”至于“双龙”的得名,历来有三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洞口两侧分悬钟乳石,形似龙头,故名。”

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资料

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应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文字介绍、图片或旅游录像片等)。教师还可设计、制作突破教学难点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教学应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接着,直奔课文的主体——描写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的部分,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在这三处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并从作者的体验和生动描绘中,归纳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其中,要重点了解作者是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以及外洞的神奇风貌。最后,回归整体,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一显性线索之外的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借此使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课文其他内容,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3.“由外洞进入内洞”一段的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是流出泉水的孔隙,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个孔隙有多大,怎样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作者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进洞时的真实感受。姿势低得无法再低还有这样的感觉,说明孔隙很窄很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了。教学本段时,可用以下方法突破难点:
(1)关键词句品析法。例如,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这个句子如何体会孔隙的“窄小”呢,可引导学生这样品析:①这句话写了什么?(“我”仰卧在小船里进内洞)②既然句子一开始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一点,那么“自以为……贴着船底了”的描写是否多余?请标出关键词语。③对“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这几个关键字眼,你在朗读时打算怎么处理?试着读一读。
(2)演示法。动作演示——让学生以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经过窄小、低矮的孔隙时“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及“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情景;也可借助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感受。
(3)复述法。即让学生一边动作演示,一边介绍作者由外洞进内洞的经过。
4.本课是名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尽量做到如见其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但是,要求不宜过高。
5.朗读本课时,要注意语气自然从容,语速稍缓,带有陶醉感,仿佛正流连于金华双龙洞中,一边悠然地欣赏美景,一边听着身边导游的介绍;又好比你刚从金华双龙洞旅游归来,正将自己的见闻向好朋友娓娓道来。
6.本课的生字中,“浙、呈、适、稍”是翘舌音,“浙”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郁、聚”是撮口音,要注意读准。“聚”的下面部分要注意写正确。
7.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读读叶圣陶写的其他游记。
四、参考资料
本课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双龙洞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十来进房子“进”在这里是量词。有一种民居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