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焦(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又被下架了。
近期,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通报,短剧《老师不要跑》因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涉及严重软色情,该剧及其播出的小程序平台被全网下架。
自从短剧(也称小程序剧,指单集时长在一到两分钟的微短剧)在去年一炮而红后,其背后的争议也没有断过。
一面是它所代表的火热市场。“爆款短剧日入1亿”、“春节档破8亿”、“一对夫妻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等热搜不断,甚至其被预估将在2027年达到千亿市场规模。
但另一面是它问题缠身。内容上被指狗血、色情、无脑,收费上存在诱导付费,不少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上追短剧花了上千元等,都引发了网友的强烈不满。黑猫投诉平台上,短剧收费相关的投诉达到了近800条。
「定焦」曾在《批量复制爆款短剧》一文中聚焦短剧的制作环节,指出其在题材、剧情、台词上都有套路。随着上下游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多行业问题被曝光,「定焦」再次和短剧制作方、平台方、导演、剪辑师等不同环节的从业者聊了聊,实际上,从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短剧片段,到跳转短剧小程序、下载APP免费观看,再到付费解锁剩下的剧集,每一环也经过精心设计。
更让人意外的是,一些从业者表示,不仅是用户,就连自己也掉进了短剧的圈套之中。
剪辑师动手、投手助攻,高能短视频引你入坑
很多人入坑短剧,是从刷短视频开始的。
菜菜就是偶然间刷到一个短视频,内容全程高能,反转不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开始搜索短视频里提到的小程序平台,开始追剧。
菜菜刷到的短视频,可以理解为短剧的“广告”,业内人士称之为投流,这是引导用户付费的第一步。
一位资深编剧告诉「定焦」,市面上很多爆火短剧有着近乎一致的开头、转折、结尾,甚至男女主人设都是复制粘贴,由于这套模板屡试不爽,很多制作方、平台都出于省事,直接照搬。而投流素材,即投放在各大社交媒体的引流视频,至关重要,也有一套成熟模板,这主要考验剪辑师的“功力”。
很多剪辑师对短剧的了解程度不亚于编剧,有公司会由专门的剪辑师傅带着徒弟操作,还会定期培训他们拉片。
剪辑师楠楠告诉「定焦」,业内公认短剧剪辑有三大要点:“打对方一巴掌”,指的是片中的爽感剧情;“我出100亿”,指比较有噱头的炫富片段;以及“怎么居然是你?”,指一些震撼、悬念故事。
更厉害的剪辑师能做到在几秒钟内抓住用户。短剧资深从业者玩子表示,他们一方面能在同类内容中,剪出该剧的特殊之处,另一方面还十分懂用户心理。
图源 / Unsplash
玩子觉得爆款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投流素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女主原本以为,自己被迫嫁给的男主是个油腻老男人,结果一觉醒来看到男主居然很帅,自己成了高富帅的女人。这条视频既有反转,还能让一些用户开始‘自我幻想’。”在玩子印象中,该剧有很多条投流视频非常抓人。
短剧中会有各种吵架戏来渲染情绪,很多剪辑师会把这些内容剪出来,认为比较刺激。但玩子认为,单纯人物吵架不够吸睛,更高级的方法是,“选择剧中人物身份与用户有共鸣时的吵架场面,比如婆媳吵架,女主还要压婆婆一头,释放的是当下女性在家庭生活中被压迫的怒气。”
她总结,一般男频向(主要受众是男性)比较有效的素材是,男主从穷人变成富人,疯狂打压别人,而女频向(主要受众是女性)是,女主不管有没有能力,都有男生帮她。两者背后的原理相同,圆的是普通男女的“白日梦”。
除了内容节奏有冲突反转、懂用户心理外,剪辑师还要学会蹭热点。比如借助大火的长剧、电影,或者网络热梗进行剪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是平台会加大推荐,一方面用户也喜欢。一位短剧用户表示,自己原本在社交平台上刷着一部长剧片段,结果无意间刷到了相关短剧内容,便看进去了。
剪辑师剪完引流视频后,就轮到投手出场了。
一部短剧通常会有一个投流测试期,投手会分批释放素材。他们第一次先将几百或者上千条视频发送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观察ROI(投入产出比),如果效果不好,便会立刻调整一套新的素材,或者直接放弃这部剧。
平台会根据用户浏览内容为其打标签,投手们也会按照题材设定目标用户,细分到性别、年龄、地区。一般来说,三四线城市,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用户,是比较容易被吸引付费的人群,也是投流的重点对象。
投手也会利用一些平台规则,比如上午10点、下午2点后,和晚上5点到7点,通常是平台在线用户最多、推荐量比较高的时段,以及中老年群体一般会在早上六七点起床刷短视频,这些时间,投手们会集中力度投放。同时他们会根据不同题材选择投流时段,比如民俗类,选择晚上更好。
这也是很多一线城市用户刷不到这类短剧广告,其父母却能刷到,有些用户白天刷不到,晚上却能刷到的原因。归根究底,是投手们还没盯上你。
短剧收费:没有标准,随时涨价
当用户被投流视频吸引,跳转到相关小程序或APP观看时,就离付费更近了一步。
短剧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用户付费,前几集免费,一般第10集左右是第一个付费点。因此,编剧会非常重视前10集的内容,然后在9-10集卡点留足钩子,勾起用户付费意愿,后续还有20集、30集等付费卡点。
短剧付费有两种模式,很多从业者称其为两种套路,一种是充虚拟货币,一种是直接充钱。
前者多在小程序端,后者为APP。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定焦」,很多平台也因此玩起了数学游戏。
在小程序端,大部分平台遵循分段充值模式。比如分39元、59元、69元、99元、199元几个档位,39元对应3900金豆/金币,59元是5900金豆/金币,以此类推,随着数额的增大,平台还会多送金豆,充的币值越高,送的金豆越多,而解锁一集大概需要200个金豆,一部短剧大概有100集。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不按照每集收多少金豆计算,是因为很多消费者算不明白这笔账。特别是一些对互联网不熟悉的老年人,算起来更难。
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误导充值现象。不少网友都曾公开透露,爸妈在小程序上追剧后,弹出了9.9买金豆/金币付费链接,本以为充完能看全集,但在解锁完几集后,又弹出了充值链接。还有一位消费者表示,家里老人平时在刷其他短视频、广告时会积攒一些虚拟货币,这让其在看付费短剧时误以为花的是这些币,所以点了同意付费按钮,只要刷下去,平台就会自动扣费,结果花了好几百。平台还会标明,虚拟商品不可退换。
APP端相对直观,会标明解锁一集需要多少钱,但里面门道也不少,稍不留神,用户也会花个几百块。
付费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单集解锁,大概定价在1元/集;第二种是低价购买全集,需要9.9元、19元、38元不等,不过,有些平台在用户花了9.9元后,还会要求开通会员才能观看,且存在默认下一集自动开通续费的隐蔽选项;还有一种是高价购买全集,定价基本超过100元。
对比而言,低价购买全集的形式,暗藏的玄机最多。
一位平台方解释,“9.9元看全集”一般是平台对该短剧内容的一种测试,主要是为了迅速摸清这部剧的用户画像。平台方先用低价诱导用户观看付费,一旦这部剧跑了三、五个小时,用户量上来了,他们就会取消9.9元,提高价格。”他举例,也存在有的剧刚上线1小时,因为热度不错,平台便立刻取消低价的现象。
不仅如此,短剧平台的后台程序员会一直盯着用户收看、充值数据,甚至有的平台会对每部剧的定价实时进行调整。这意味着,不同时段进来的用户,其付费价格可能不一样。
这些APP里也存在不少免费短剧。一位资深制作方告诉「定焦」,这类大部分属于二轮短剧,是平台作为促销福利给到用户,算是吸引用户充会员的一种手段。
不过,一位平台方人士告诉「定焦」,短剧平台用户粘性不高,大部分用户都是刷到了一部剧的广告,然后找到了这个平台观看,看完后也不记得平台名字,所以像长视频平台那样充会员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单集购买或者全集购买,因此他们平台也会在这两种模式下多做些思考。
“投资35万、分到284元”,从业者也难逃套路
有媒体统计,短剧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373.9亿元,接近电影市场体量的70%,并预计在2027年将达到千亿量级。市面上也时不时曝出“8天充值金额破亿”、“24小时充值金额破1200万”的爆款数字。但最近,“做短剧躺赚”的声音不再是市场的主流,很多短剧制作公司和导演公开发声称,过去一年,自己做了十几部甚至几十部短剧都没赚钱,甚至还有人亏了几百万。
制片人、导演杨先生从2022年开始做短剧,属于第一批入局的人,今年他们打算放弃这块业务,因为不赚钱,他身边很多人已经陆续离开。他感叹,短剧充满套路,就连做短剧的人,稍不留神也会中了圈套。「定焦」还询问了几家短剧制作方,去年下半年,他们还对这个市场充满热忱,现在的回复是,“不做了,搞不赢”。
那么,时不时曝出的高额数字,以及千亿市场规模背后,究竟谁在赚钱?
综合不同环节、多位从业者的分析,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目前这个市场大头的钱可能都掌握在短剧平台的手上。
制片方做短剧,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赚钱,一种是做短剧平台的承制,平台提供剧本,版权属于平台,制作方负责拍摄,虽然后续也参与分账(根据一定比例分配平台的收益),但大头是拿承制的费用;另一种是自己全资投入,平台给剧本,版权仍旧归属平台,主要赚的是分账。
需要说明的是,短剧很重视投流,这是一笔很大的费用,通常由短剧平台承担。此前有短剧从业者告诉「定焦」,一部收入1000万的短剧,在投流上大概要花出去800万,很多人只看到短剧宣传日流水充值破千万、破亿,但忽略了投流的费用。
图源 / Unsplash
冀先生给平台做过短剧,后来他又自建平台,他告诉「定焦」,只有把内容和平台都握在自己手里,这门生意才保险。
未自建平台前,冀先生曾投入几百万拍摄制作了11部短剧,结果只收回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成本。其中最惨的一部,投资共35万,最终分得流水284元。对此,该平台给出的解释是,投流投不出去,没有人看。
杨先生也有过类似遭遇,自家的剧上了平台热度榜,但依旧没分到钱。还有一位导演曝料,自己做的一部剧从数据热度上看是爆款,但收益为负2000元,最终这部剧自己一分钱没有分到,完全赔钱做。
「定焦」针对负收益单现象,询问了几家平台方的相关人员,对方给出的解释是,有些剧拍摄质感有问题,有些剧虽然质量不错,但用户不一定付费,这个行业有人赚有人赔很正常,这一现象一直存在。
据了解,受题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短剧的确存在投流视频高播放量、低转化的现象。但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觉得,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出现大批人因此赚不到钱的情况。他们怀疑是数据出了问题,这也是短剧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数据不透明。
关于收益,某些平台会给合作方一个账号密码,制作方登录后可以看到自己的收入,但没有观影人次、男女用户比例等详细的数据。且由于缺少第三方监管,投流转化、用户充值等数据,短剧平台也不会公开。这也让数据的真实性遭到了怀疑。
也有不少制作方怀疑部分平台存在吃量行为,即实际投流的数据远低于其对制作方所说数据。
冀先生从技术端给出解释,不同于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部分短剧平台不够规范且内容规模相对较小,想要修改数据很简单。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如果制作方想看投流数据,平台面对多个投流渠道,有可能会勾选转化率最少的一家,其他不做显示。
冀先生也通过一些内部渠道打听到,自己那部巨亏的剧便是投流量远低于平台说的量,后来他还把这部剧放到自家平台上验证,结果二轮综合变现收入,比当时高了几十倍。
此外,导演、编剧没有署名权,其作品经常被人冒领,以及“阴阳合同”等问题也被曝出。杨先生给「定焦」展示了一份与平台签署的制作合同,这是对方要求另签的一份演员、工作人员合同。“明明这些都是我们制作方自己的人,却变成了平台方找的人。”他觉得这是平台想要虚增成本,最终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避税。
一些短剧从业者担心,这个看起来热闹的市场,随着越来越多套路被揭秘,已经到了泡沫快要破灭的时候。观众的热情还能持续多久,也要打个问号。
*题图来源于Unsplash。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文中玩子、楠楠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