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的北方匈奴和南方蛮夷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 在古代古人称外国人为“蛮夷”,为什么到了近代又称为洋人呢
- 春秋时期在中原杂居的戎狄说什么语言,和诸夏是同一个民族吗
- 古代的北狄、南蛮、西戎、东夷是现在的哪里
-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包括哪些地方为什么楚国被称为蛮夷
-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这里的中国的相当于今天的边界哪些地方
- 古代,戎狄夷蛮指的是什么
- 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为什么楚国君王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哪个省
古代的北方匈奴和南方蛮夷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匈奴从来不是一个地域名词,也不是血缘概念,而是特定时期的草原游牧集群。匈奴人自秦汉之交开始强大,极盛时期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里海,北及贝加尔湖北岸冰原,南边与中原政权以长城为界。跟汉人打交道比较多的匈奴人主要是漠南部族,他们主要居住在阴山-河套一线,常常从今山西北部和陕北两个方向出击劫掠边疆居民。
南方蛮夷是带有明显种族歧视,时代不同指代的人群也不同,辽人称幽州以南的汉人也叫南蛮,诸葛亮也称益州南部的土著为南蛮。
在古代古人称外国人为“蛮夷”,为什么到了近代又称为洋人呢
古代称洋匪,文史出处:宋•章甫《叠乙丑1805洋匪勾引山贼围台城平后志庆韵》。
近代称洋鬼。
男的称:“洋鬼子”。
女的叫:“洋鬼婆”。
洋鬼子分小鼻子鬼和大鼻子鬼,又叫东洋鬼子和西洋鬼子。
跟在洋鬼后面屁颠屁颠的叫假洋鬼子,有的地方也叫二鬼子。
春秋时期在中原杂居的戎狄说什么语言,和诸夏是同一个民族吗
理清夏商周三代与戎狄的脉络,答案就很明了。
夏朝与华夏
公元前21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许多氏族、部落组成一个大型部落联盟,尧和舜都曾担任这一部落联盟的首领。
鲧是这支部落联盟中夏部落的首领,其子大禹治水有功,继任联盟首领。大禹之子启建立世袭奴隶制国家,国号就叫“夏”。
这支历史上的部落联盟后来历史学家就称为华夏部落联盟,对应新石器考古的仰韶文化。华夏族再溯源来自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与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等有紧密关联。
商朝与东夷
同期在中国还存在其他两只大的部落联盟:东方的东夷部落联盟和南方的苗蛮部落联盟。
商汤率商族灭夏,商即源于东夷部落(包括秦人和赵人祖先都是东夷)。东夷族对应考古学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有商一代,华夏族和东夷族已经进行了深度融合,促进了文明程度的极大进步。如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据目前掌握的考古成果推断,它的源头来自东夷族陶文,而非华夏族。
周朝与戎狄
周人发源地在陕西西部,这里已经是华夏部落联盟的西部边缘地带。
在陕西西北部、甘青一带商周时期分布着多只被称为戎人和狄人的部落,他们的经济方式以游牧为主,后期尤其是迁入中原的部分转变为农耕。周人祖先就与这些戎狄杂居(或者本身就是戎狄一部)。
周人始祖弃传说是炎帝后裔有邰氏女姜嫄踩在野外巨人脚印而生。弃继承了母系神农氏炎帝族的农业技术,在尧舜时期为后稷,即农业部长。武王克商建周后,周人更认可与夏血缘亲近而与商疏远,所以发明了”华夏“一词,自认为夏之延续。
诸夏
进入春秋后戎、狄、南夷势力一度对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构成极大威胁。《春秋》称: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意即中国情势危急,命悬一线。此情况下管仲对齐桓公说道: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帮助桓公确立了尊王攘夷的国策。这里攘夷是主要目的,尊王不过是统战手段,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姬姓诸侯都干过不少引狼入室的事。
诸夏即指经周王室册封的诸侯国,不管是姬姓公族还是夏商贵族后裔。
其中秦国是在夺取西戎部族地盘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可以团结的对象;
楚国虽然也经过册封子爵,但一向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僭越称王,携苗蛮部众怀问鼎中原之野心,同时是齐国争霸竞争对手,实际在管仲和桓公眼中是攘夷的对象。
诸戎
戎族有很多分支,但可归为两大类:西戎(犬戎、北戎、义渠戎、瓜州之戎….) 和山戎。
现在一般认为包括犬戎等西戎与氐羌、华夏族同出一源,即甘青早期的先羌部落,语言同属于汉藏语系。华夏族是早期向黄河中下游迁徙并进入农业社会的分支。
西戎贵族墓出土绿松石红玛瑙配金项饰。
秦人、周王等一直和西戎部族长期通婚。周平王之母申后即戎族申侯之女,为保住平王太子地位,申侯联合犬戎灭亡了西周。
一些戎人部落与华夏族有相同的姓。如瓜州之戎和姜戎都是姜姓,骊戎姬姓等。
山戎分布在北京地区、河北北部,他们是延庆玉皇庙考古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如大量铸造直刃匕首,与匈奴和东胡都有所区别。族属目前无定论,有观点认为后来融入鲜卑支系库莫奚。
诸狄
狄也做翟,分白狄、赤狄、长狄,一般认为这里白、赤并非指其肤色,而是其民崇尚白色、红色。
赤狄隗姓,是春秋时期最大的狄人部落,商朝所称的鬼方就是他们前期的称呼。后期也称林胡、狄历等。他们的原始母语目前看更可能是阿尔泰语系,当然进入中原部分后期已转变为讲汉语。
长狄活动在山东,身材高大而得名。据传说是来自南方防风氏之后,实际不可信,应该也是北方草原游牧部落南下,东夷族和北方狄人很早就存在交流。如商族始祖契之母简狄十有八九就来自狄人部落。今天的山东大汉也以身材高大著称。
白狄也为姬姓。早期就居住在陕北肤施(今延安)一带,晋文公重耳在外避祸二十多年,其中有十二年就是在白狄庇护下度过的。后来白狄迁往山西、河北,经历为魏国所灭后又复国的过程。最终由白狄族鲜虞部建立了战国第八雄、千乘之国中山国,国都灵寿城在今石家庄市平山县。
这一迁徙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和2400年后新中国的缔造者们从延安到西柏坡的转移一样一样的!
前296年中山灭于赵,王室后代被迁往湖北、湖南一带,改姓为“易”。至今易姓仍奉末代中山王尚工为得姓始祖。
具有西亚风格的国宝文物:中山国错金银双翼神兽。
鲜虞与猃狁、白狄与匈奴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鲜虞和猃狁【xiǎn yǔn】、薰育、薰粥,荤粥的关系。
如果这几个名称是一个部族的不同称呼,那么据《史记》等,他和匈奴的祖先关系更近,而和华夏族、周人似乎就非同一族源了。然而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周人实出白狄,最起码也和白狄人有共同的祖先,由此推断似乎白狄更像是和西戎一样的类华夏部落。这一点的确很让人费解。
目前有四种推测:
1、鲜虞和其他几个称呼无关,而匈奴和猃狁、荤粥有关。山西五台山西南的滹沱河支流清水河古称鲜虞水,白狄东迁过程中曾在此逗留。但究竟是族因河得名,还是河因族得名目前不得而知。
2、鲜虞和其他几个称呼为同指,但都与匈奴无关。
3、可以根据一些史料注明鲜虞为白狄别种来解释:来自草原的鲜虞人在迁居过程中加入华夏族近亲的白狄部落。或者认为鲜虞与白狄中山国无关,有关记载有误。
4、鲜虞和其他几个称呼为同指,并的确与后来的匈奴有关。这样就接近于匈奴、白狄、华夏族有共同的祖先。目前看即便这一点成立,也是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情了。因为匈奴发源地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基本是可信的。
对此笔者也正在研究,如有所得再与网友分享探讨。
姬姓戎狄与周、华夏
对于姬姓或姜姓的戎狄部落,并不能因此就推断出和华夏族的姬姓(或姜姓)存在父系传承关系。上古姓发源时期,很多以部落居住地河流名称为姓,如传说黄帝部落出于姬水,炎帝出于姜水,所以更可能是部落祖先曾在同一地区居住的关系。
不过通过以上分析,西戎、白狄与华夏族是血缘相近的兄弟民族,同样是汉族重要族源。也可以说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先羌),但要追溯到得姓之前的久远年代。
古代的北狄、南蛮、西戎、东夷是现在的哪里
这些称呼是源于商周时代,而且这些称呼是非常广义的称呼,并不是特指某个民族或地区。
因为在那个时代习惯性把居于中原地区即现代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几个省份的人称为华夏,当时的中原王朝对周边地区的掌控力比较薄弱,即使到了周朝也只是以分封制来制约周边地区,所以在中原以外四方地区的聚集的少数民族各部落就被中原王朝称为东夷、北狄、南蛮、西戎。
东夷
先说东夷,它并不是特指某个少数民族,而是对居于东部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统称,其范围地区主要是现代的山东、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
但是东夷这个概念在春秋战国以后概念就扩大化了,也用来代指现代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区。
南蛮
关于南蛮其实是出自周朝的《礼记》,这其中就说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故曰蛮。
从《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南蛮一般泛指南方地区的人,当时中原文明比较发达,南方地区相对落后,他们可能没有掌握炊火饮食的技术,所以被认为是未开化的蛮夷。
南蛮的地区也包括了现今湖南、湖北、贵州等部分地区,在南宋时期,蒙古人和满族人也一度对南宋人蔑称为南蛮。
西戎
西戎就是对西部地区聚集各少数民族的称呼,西戎人群在那个时代非常崇尚武力,所以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在周幽王统治时期,西戎的军队一度攻破了西周都城镐京。在西周时期到春秋初期,西戎军队都是中原王朝的威胁。
直到秦国强盛崛起以后,秦国不停的开疆拓土,彻底把西戎地区征服,西戎地区也彻底融入进华夏民族之中。
北狄
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北狄和西戎是有区别的,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们俩都是混在一起的,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戎狄是经常混在一起的称呼。
北狄在春秋时期一度给中原诸侯国造成很大威胁,晋国、卫国、燕国等过均受到过北狄的威胁与困扰,尤其是卫国曾经一度被北狄灭国,后来在齐桓公扶持下才重新复国。
到了战国时期,燕赵等国频繁对北狄用兵,北狄也如西戎一般最终被融入进了中原文化之中。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包括哪些地方为什么楚国被称为蛮夷
“中原”的地理概念,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在春秋时期(前770面—前476年),大致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齐、鲁、宋、陈、蔡、郑、魏、晋等大国。但是如题所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理位置,就得加上战国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是两个时期(战国时期指前475年—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魏、赵、秦,下面就是七国的具体位置:
齐国:临淄 山东淄博东北山东、河北的一部分。
楚国:鄢郢 湖北荆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燕国: 蓟 北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
韩国: 新郑 今河南新郑河南、山西一部分。
魏国 :大梁 今河南开封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宛六省
赵国: 邯郸 河北邯郸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秦国 :咸阳 陕西咸阳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大致的地域分布。
至于为什么说楚国被称为蛮夷原因有三:
一、楚国“无礼”、“无信”和“贪”的国际舆论。
二、由于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差异,各国对楚国形成的误解与隔膜,扩大了楚国的负面舆论,使诸过对楚国“鄙惧”的心态蔓延。
三、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反复被“野蛮”打败而得到推进,文明国家对这一必然的历史规律产生的无意识的集体忧惧。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域分布,和为何楚国被称为蛮夷的浅析。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这里的中国的相当于今天的边界哪些地方
黄河流域是中华先祖黄帝的活动区域,自古华夏族生活在以中原为中心的辽阔土地上。黄帝联合炎帝共同建立了华夏文化圈。当时将文化圈外落后的四方,分称南蛮丶北狄丶东夷丶西戎‘。
居中当以中国名之,逐鹿中原就是夺取中国最高权利。黄帝时,中国起源地主要是泰山丶东莱山(山东),首山丶太室山(河南)和华山(陕西),河南河北(中原)丶山东山西和陕西等,是中国主要心脏带。
而另外三大名山峨眉山(四川)丶古昆仑(青海)和太白山(陕西)等,早在夏商周等已融入中华文化圈。
古代,戎狄夷蛮指的是什么
蛮夷戎狄
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
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
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了自秦一统六合,后的中华民族。
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为什么楚国君王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屈原在《离骚》开篇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没错,楚国的先祖确实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就是黄帝的孙子。
高阳的孙子重黎是帝喾的火正(一个官名),能让光普照天下,所以帝喾赐他祝融这一称号。共工氏作乱的时候,重黎去讨伐,但是并没有把所有的逆贼全部诛杀,帝喾便将重黎赐死,并任命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仍然称为祝融。
吴回生陆中,陆中有六个儿子,全是剖腹产(真的是剖腹产),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芈姓,但是他们家道中衰,有的在中华,有的则迁徙到蛮夷之地。
其中有一名叫鬻(音玉)熊的,他曾经向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周文王。沾了他的光,他的重孙子熊绎被周成王封爵。
周王室很快就衰落下来,猴子称霸王的时候到了。熊渠本身比较有个人魅力,深得江汉民心,野心随着地盘急剧扩张。他认为,自己居住在蛮夷之地,那么自己就是蛮夷,称谓与谥号不必与中华一样,便让他的三个儿子称王,与中国对立。但是这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周王室出现了一位异常狂暴的周厉王,熊渠面对这个比自己要猛得多的硬汉,认怂了,去掉了“王”的称号。
再向后过了百十年,楚武王熊通杀了自己的哥哥自立为国君。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国伐随国,随国国君莫名其妙“我没什么错啊,你们打我干什么?”武王很霸气地回应:“我是蛮夷。你们诸侯们现在都背叛王室互相攻伐,我也有军队啊,难道就不能参与一下,你们随国也参与一下呗。其实除了想打你们,我还想参与一下中国的国政,让周王室认我为大哥。”
随国吓尿了,您不姓熊,不姓芈,是姓嚣张的张吧……赶紧去向周王室汇报情况。周王室一听,你丫给我滚!我是天子,你是天子他哥?一会天父都冒出来了怎么办。
熊通想不通,为什么他不肯认我这个哥哥呢?当年我祖先鬻熊可是拿周文王当儿子一样看待,我把你当弟弟,我还吃着亏呢。不认就算了,不就是当个王吗,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熊通自立为武王,并先认随国为小弟,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开疆拓土。
可见,楚国以蛮夷自居,完全就是为了“另起炉灶”,摆脱周王室的制约,独立发展。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哪个省
学生时代,历史课有一个极难啃的硬骨头-五代十国。
好家伙,那可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怎一个乱字了得,如果要考的话,只能死记硬背,若想真的把它们顺下来,简直能死掉一车子的脑细胞。
本以为是小孩子对乱世纷争不感冒,结果成年后回顾历史,基本也会很有默契地把五代十国跳过去。
喜欢开明强盛的,会看五代十国之前的盛唐,对文雅秀气更着迷的,也会跳过五代十国看把它们一统之后的宋朝,五代十国终究落了个《红楼梦》中“邢夫人”的下场-尴尬人。
但迎难而上才是真汉子,五代十国具体相当于现在的哪个省呢?
首先从唐末的黄巢起义说起,落第的黄巢不服气,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座右铭,搅乱了整个大唐,此时有一个在家行三的年轻人名叫朱温,因以英雄豪杰自诩不喜种地生产,恰逢饥荒就投入了黄巢起义军。
朱温能力出众还为人圆滑,在黄巢军中的升迁速度犹如踩了风火轮,用极快的时间就从小兵-队长直到黄巢的心腹大将,此人有一个别名是朱全忠。
可一点都不忠,或者说只忠心于自己的选择,先是被唐收买跟老东家黄巢军对上,再翻过头篡了唐的位子建立梁。
五代十国的节奏,因朱温的篡权正式拉开了序幕。
先来捋一下五代十国由哪些国组成,五代是:梁、唐、晋、汉、周,创始人建立时不觉得自己是跟了前朝的风,大家为了区分才加上一个“后”字,如称呼梁就是后梁。
十国则是“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五代跟十国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共生且独立,共生是都处于同一块土地上,独立则是五代主要围绕北方-洛阳附近展开角逐。
以梁灭唐-后唐灭后梁的关系蚕食、迭代进行,十国的战场大多都在南方。
他们秉持着“远交近攻”的策略,几乎都会跟五代不同时期的各国保持友好乃至臣服的良好交情,然后与附近各国开始攻防吞并战。
所以“梁唐晋汉周”各国看待南方十国的态度,颇有些正统王朝瞧蛮夷的高姿态,既然今天主要讲十国的事,就来分别分析一下十国存在的前后关系,以及相当于现在的哪个省。
十国之中南吴是率先崛起的一个,于当时的地位有点类似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建国者为杨行密,本是唐昭宗景福元年任命的淮南节度使,主要办公地点是现在的扬州。
唐天祐年间获封吴王,就已是割据独立的状态了,此人个性强势,既跟建立后梁的朱温不对付,也看不惯邻居浙江成立吴越国的钱镠。
揣测一下原因的话,跟朱温卯上或许是对他篡唐感到不满,而与钱镠的较量,则是离得比较近,深入了解钱镠是一个地道的墙头草,就拉开了架势互不相让。
结果南吴既不是让后梁搞死,也不是被吴越吞并,而是灭于权臣养子徐知诰的手里。
徐家父子在杨行密死后就把持朝政,数年过去羽翼丰满直接灭了南吴,建立了南唐。
徐知诰成为南唐的开国君主后,头一件事就是找回原来的姓氏-李,那么定国号为唐就有匡复大唐的意思,情景颇似三国时期的刘备,姓一样就沾亲带故以大唐后人自居,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煜正是徐知诰的子孙。
南唐所占的地盘除了南吴的扬州以外,将现在安徽也基本纳入麾下。
也多亏自徐知诰儿子李璟开始就不喜政治上的攻城略地,偏爱搞一些艺术文化上的爱好,南唐在南方反而成为国祚相对稳定的一个政权,享时足有38年。
杨行密的冤家对头钱镠所建立的吴越国,地盘主要是现在的浙江跟上海,此人另有一种身处乱世的智慧,就是墙头草。
唐朝的风力强盛时,他安心做大唐的吴王,管辖江浙一带,朱温的后梁来了,钱镠就拜在后梁的身后,被其封了吴越王。
接着就一直跟着五代更迭的步调走,国祚一度比对手杨行密和徐知诰的南吴和南唐加起来还长,万金油的做到了86年,是十国中最为长寿的王朝。
南汉跟闽国,前者的势力主要在现在的广东,后者则是福建,算起来也是近邻,可两国之间却相安无事,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爱搁国内关起门折腾。
南汉的建国有几分传承制,刘谦是唐末的封州刺史,儿子刘隐先为青海节度使,再当南海王,成立了南汉。
国祚54年中,刘家的皇帝喜欢跟太监玩,朝野上满地都是宦官,高峰期一度多达1.3万人。
闽国则内乱不暇,亲兄弟之间互相残杀争夺皇位,血腥程度让别国人都瞠目结舌,恻隐心上来都不想进攻闽国了,毕竟他们自己都快内部杀光了,原因估计跟建国者就是王潮和王申兄弟俩有关,皇位本就模糊不清。
前蜀的地盘都在现在的四川一带,前蜀是由王建成立,本是唐昭宗拨了兵力让其讨伐陈敬瑄,结果王建顺势自立了。
不过前蜀二代而亡,被李存勖灭掉更新为后唐。
后蜀则是兵变后唐之后建立的朝代,李存勖做派有点李隆基的风格。
前期极其英明神武,朝政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后期不知是不是当倦了,迷上了戏曲艺术,结果被手下郭从谦兵变,由孟知祥恢复了蜀的国号。
最后就是北汉跟南楚,之所以把它们放在后面说,是因为其地盘都不算在南方,北汉是现在的山西一带,南平则为湖北,离错综复杂的江南有一段距离。
北汉是五代后汉被后周灭掉后,其残余势力逃亡到山西成立的延续政权,实力微弱的就跟狂风吹过的蜡烛一样,于十国中存在感极低。
南楚的建国者为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他们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建国在湖北的,也创造出一种极为罕见的“坐庄”制皇位,由一堆儿子轮番当皇帝。
那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头都快打烂了,轻松就让南唐摘了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