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郑中基太子基绰号的由来

郑中基被称为太子基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当时宝丽金亚洲地区总裁郑汉东。 郑汉东年轻时曾与泰迪罗宾合组乐队,在成为香港第一把交椅主音吉他手之后转战幕后,二十四岁即当上了香港宝丽金唱片总经理,后一路攀升成为宝丽金亚洲地区总裁,他也是第一位华人能做到国际唱片公司远东区总裁位置的人,并掌管日本、澳大利亚等华人难以进入的区域,取得亚洲业绩第一的成绩。

郑中基1972年3月9日出生于台湾新竹,在香港出道。1996年郑中基以歌手的身份出道,发型了专辑左右为难,情深等等。后来又进军影视圈,出演了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越光宝盒等等。虽然郑中基不是专科出身,但是演起喜剧来得心应手。当然也有很多网友觉得郑中基演喜剧演的那么好,得益与他本人的脸长的就很有喜感。

太子基这个名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香港黑社会呢。太子基其实是大家对郑中基的一种尊称,有种他是太子的感觉,也就是说郑中基有一个非常厉害,可以在娱乐圈呼风唤雨的老爸。郑中基的父亲叫作郑东汉,香港歌坛的辉煌离不开郑东汉。

当年郑东汉24岁进入香港宝丽金唱片,后来一直做到了总裁的位置,张学友、谭咏麟、许冠杰、邓丽君等港台歌手都是郑东汉一首捧起来。郑中基沾了不少父亲的光,从出道时候就非常受关注,其貌不扬的郑中基能在香港娱乐圈发展的顺风顺水,有很大一部分是他老爸郑东汉的功劳。

川军到底有多厉害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川军从未负国这句誓言有多么沉重。1911年的时候四川成立了军政府,从此也就意味的从清朝独立出来,也就实现了那句古老的定律“天下未乱蜀先乱”。但是独立出来之后,四川内部还分了五个派系,彼此也是谁也不服谁,天天打仗争夺防区地盘。

但是川军内战是最奇葩的,因为当时川军士兵使用的枪械都是清朝留下的那些年久失修的老毛瑟枪,甚至有的枪打两枪就拉不开栓了。而川军的工兵营每次挖战壕的时候都要找老百姓借锄头,所谓的海军战舰就是一轮小货船,而且还是那种吨位特别小后坐力特别大的那种。

当时的四川军阀普遍没什么文化,甚至大多数官兵连地图都看不懂,反而军阀普遍妻妾成群,一个军阀杨森公开的姨太太就有12个,比他军队里的军官还要多。而且当时川军的内战,基本上都不下什么死手,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所以川军所谓的内战基本上就是村民聚众斗殴,菜鸡互啄的那种。但就是这种战斗,川军在20年中一共打了478起,平均一个月两起,下面这张图片形容的就很恰当。

然而到1937年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后,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川军收起了之前懒洋洋的样子,当时的军阀也一致停战,四川军政府主席刘湘毅然主动请缨抗战。征兵令一发下去,四川儿郎纷纷主动从军。而抗日时期川蜀是没有遭受日军侵略的,四川人民成功将日军阻击在潼关之外。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300万川军儿郎64万客死他乡,他们本来可以选择在川蜀度过安宁的生活,但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退缩。

在川军出川的时候,所有的军阀都看不起出川军,认为当时的川军素质和装备太差。而且当时四川人都喜欢抽叶子烟,川军士兵也不例外,行军打仗烟枪永不离手,因此被人称为‘双枪兵’。出川之前jjs曾经给川军承诺,出川之后装备武器全部加强,但是真正出川之后,jjs就以各种原因不到位,军饷只有当时正规军的一半。当时所有的军阀,都直言说:“我不要这种烂部队”。但是在大半个中国沦陷的情况下,四川一个省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而且在抗战时期,四川人民以一省之力提供了中国三分之一的粮食供应。

而且川军的战绩也是不菲,淞沪会战之中川军26师是战绩最好的一支部队,全师从4000多人打到几百人,伤亡超过了85%,但是没有一个人擅自退出战斗。南京保卫战川军145师浴血奋战,其师长不愿被俘虏,饮弹自尽英勇殉国。台儿庄战役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县与日军激战,全军苦战4个昼夜,5000人的部队只有17人存活,其王铭章将军以身殉国。

对于民族大义前,川军刘湘在死之前说:“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不还乡”.还有死字旗,在川军出川的时候,王者诚亲手书写了一面“死字旗”让儿子带上了战场,

旗帜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试想一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子推向死亡的深渊,何其沉重。

抗日战争中,大半个中国都沦陷了,唯独日军没有打到四川。而四川人民负担了4400亿的战争军费,一省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川300万人,64万人客死异乡,抗日战场上每五个中国士兵就有一个是四川人;川军转战7万里,参加了抗日战场上28个大型会战,守卫了五分之一的国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捍卫国家主权的神圣。

此文章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平台。

近代军阀是如何维系自己的军队的

说到民国军阀维系自己的军队,有个说法,靠三缘:血缘、地缘、业缘。

咱们分别来说一说。

血缘

近代社会,宗法色彩还是相当重的,一个人发迹了,提携自己家族亲友,这是责任义务,而被提携的家族成员或者亲戚必须忠诚,并且有责任义务去监视外人,不能让外人的反叛不轨行为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简而言之,还是那句老话,“打架要靠亲兄弟,上阵需看父子兵”。

这是朝好了说,血缘是忠诚的纽带,如果朝坏了说,血缘对维系一支队伍同样有着“钉子”般的作用。

此话怎讲呢?

在宗法社会里,一个人如果背叛了跟他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仅本人要承受巨大的社会谴责的压力,其他人轻易也不敢收留,放在军阀圈子里,如果有人这么干了,这个人就算是废了,不可能再有出头之日。

正因为亲缘既是纽带,又是钉子,所以自家人一定是军阀的第一选择,而且还会尽力栽培,争取都放在关键位置上,以达到维系整体的目的。

简单举几个例子:张作霖培养张学良,那可是早早地就交出了奉军的家底;直系的曹锟,向来以自家亲兄弟曹锐、曹瑛为心腹;皖系军阀张敬尧,大事只用“舜、禹、汤”三兄弟;四川军阀杨森,干脆把军中的机枪大炮全都交到了侄子杨培元、杨汉忠手里。

如果本家没有能干的,众军阀们也会将家族中的平庸之辈放到诸如参议、参谋、顾问、军需官之类的闲散岗位上去,一来是给一只有油水的饭碗,二来是让这些人在基层中充当眼下。

然而,纵观民国时期的军阀史,北洋时代任用亲缘的,最终都是维系了一时,毁了一世。张作霖的奉系是这样,曹锟的直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还是老蒋明智,先进行高端联姻,再用以此结成的血缘来打造核心班底的一部分,明显高明了许多。

地缘

自古以来,中国人用人,除了自家人,都好用老乡。

其中的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当社会处于传统而又封闭的农业社会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固化,长期共处于同一个地域、同一个环境,大家的语言习俗、生活习惯都差不多,这样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建立一种很可靠的乡土认同感。

简单举几个例子:奉系的张作霖一做奉天督军,立刻就将所有在奉天任职的南方人解递出境了;山西的阎锡山,用的多是五台人;湖南的何键是醴陵人,更是“非醴勿视,非醴勿听,非醴勿用”;贵州的周西成,干脆把家乡桐梓县能识字的人全都拉出来做了官,到最后弄的乡里连个写信的人都找不出来。

有一个现象,过去很多,现在也有,那就是一个人发迹之后,往往对家乡格外施恩施惠,像张作霖于海城、陆荣廷于武鸣、张勋于奉新、阎锡山于五台,民国军阀们这么做,除了“富贵还乡”的心理,更多地还是让家乡人感恩戴德,进而能够前仆后继、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

业缘

血缘牢固,地缘可靠,但这两缘都有致命不足,那就是自家人、老乡能力跟不上,不能与时俱进又该怎么办?

业缘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简单说,同学、同事、师生、结义兄弟,都能归结到业缘的范畴,其中,军阀大佬们最爱用的是制造师生关系,因为这种方式,效率高,能尽可能多地笼络到需要的人才。

民国时期,通过制造师生关系以控制军队的始作俑者,应该是北洋之虎段祺瑞。

凡北洋军阀早期各系统的各种陆军学堂,段祺瑞均为名义或者实际上的总办,因此凡是北洋系统各学堂出去的人,在名义上都是他的学生。

皖系的核心骨干,例如靳云鹏、傅良佐、曲同丰、郑士琦等等,都是他在小站时期随营学堂的学生。

相形之下,在这一点上,袁世凯领悟的反倒比段祺瑞晚,后来到控制不住局面时,还跟段祺瑞学步,搞了一个类似高级军官培训处的模范团,自任团长,想以此重新将北洋军权重新聚拢到自己手里,可是袁世凯忽略了一点或者说关键条件不具备,这么搞需要一个栽培的过程,然而当时的形势,袁世凯显然已经大势已去了。

段祺瑞的这一招,也是脱胎于过去,但却十分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和实际,因此,整个民国时期,但凡大一点的军阀无不办有军事学校、讲武堂和学兵部队,并且都要由自己来兼任校长或者主官。

当然,最成功的还是老蒋,凡国民党的各种军事学校,他都是校长,嫡系部队就是所谓的黄埔系。凡黄埔出身的,均可称呼他为校长,以示亲厚。

看民国军阀大佬以“业缘”用人,厉害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既会耍家长作风,又舍得撒钱。

冯玉祥和手下的十三太保就是一种准父子的封建关系,韩复榘都是方面大员了,让跪就得跪。

如果从这方面比较谁最成功,个人觉得是张作霖,一来他不做作,二来他的打骂有江湖情义的味道,关键是打骂之外,舍得撒钱。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说,那就是民国军阀大佬好拜把子,这其中张作霖依旧是佼佼者,他的那些拜把子兄弟如张作相、吴俊升、张景惠,个个都不白给。

吴俊升做到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张作相做到了辅其子上位;张景惠至少给其收了尸。

站在今日的角度看,不管是“血缘”、“地缘”还是“业缘”,都不过是一条绳索,现如今这些绳索依旧还在,只是又有了一些更高级的绳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