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火爆大陆!在台湾品质和质量是一回事?-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今天讲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因为我看BBC说,电影在大陆票房已超过4亿了,连续10天票房冠军。而此前在台湾、香港却只有1000多万,可能还没有保本。注意,这里说的是人民币,这意味着相比6000万台币的制作成本,这部电影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最终可能会斩获数十亿新台币的票房。我也是相当地好奇,这究竟是一部什么电影,居然能赢得这么多观众的心。

电影是根据真人原型改编的,黑帮暴力犯罪片,讲述黑帮杀手陈桂林被专为黑帮暗中疗伤的张医生告知已到了肺癌晚期,到警局自首却发现,自己在通缉榜上仅排名第三,前面还有两大恶人都已消失多年。陈桂林气愤不已,想起了古文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文化的黑社会,我从事写作这么多年,都不知道有这个典故,所以还觉得这个电影名字很奇怪,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是不是在台湾,这个故事是家喻户晓的?

陈桂林发誓要周处除三害,之后他找到了第二大恶人香港仔,原型是台湾史上臭名昭著的罪犯阿龙陈新发,生死搏斗后将其杀死。然后循着线索找到第一大恶人牛头林禄和,他开了一家灵修院,自称尊者,告诉陈桂林说林禄和早已死去,还带他去看了一座无名的墓地。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火爆大陆!在台湾品质和质量是一回事?-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在林禄和慈祥和蔼、充满哲理的声音感召下,在信徒们唱诗般的音乐和歌声熏陶下,陈桂林的良知苏醒了,这时候他连续吐了很多黑水,以为自己命不久了,林禄和和医生却拿着CT片告诉他,肺部阴影缩小,已有好转的迹象,暗示他放下一切执念就可能发生人间奇迹。

陈桂林把所有财物,包括奶奶临终时留给他的手表都一起放入木盒中,亲手放到火炉里烧毁,然后参加了鞭策后背、洗涤心灵的入会仪式,痛哭流涕,情绪泛滥,决心在灵修中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久一位单亲母亲带着儿子前来,灵修时小孩也是口吐黑水,陈桂林赶紧抱着他送进医院,却无意中听到师兄们说药放得太多了。

之后陈桂林终于发现真相,他的财物,包括单亲妈妈的财物并没有焚毁,而是掉进一个暗道,送到了林禄和的地下豪室里。他闯进入会仪式,想救出单亲妈妈,却被信徒们抓住,林禄和逼迫单亲妈妈杀死他,单亲妈妈万念俱灭,只好自尽,陈桂林也被刺了一刀,两人被装进木箱埋到了地下。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火爆大陆!在台湾品质和质量是一回事?-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第二天早上,陈桂林终于从木箱里逃脱出来,挖出入会前埋到地下的手枪,闯进明亮祥和、歌韵感人的灵修现场,杀死了第一大恶人林禄和,以及所有执迷不悟,想继续靠这一骗局害人的信徒,然后投案自首。而张医生却告诉他,得肺癌的其实是她自己,她只是想骗他去自首,寻求良心上的安慰,没想到却促成了真正的周处除三害。

所以到这里你即使不知道这个典故,也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陈桂林最终也被判处死刑,三大害也就此被全部除掉。历史上的周处除三害是三国和魏晋时期吴国的周处,年轻时危害乡里,被称为是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之后的第三害,后来幡然醒悟,上山杀虎,下水擒龙,自己也改过自新,就此除掉了三害,后来在战场上以身殉国,被追授平西将军。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火爆大陆!在台湾品质和质量是一回事?-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电影确实不错,非常感人,所以吸引了很多观众,根本原因还是大陆电影基本千篇一律,拿着庸俗搞怪当幽默,审丑疲劳,我都很多年没怎么看过了。这部电影虽然有点血腥暴力,但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很快就脱颖而出,排到了票房榜首,估计后面还会有不小的冲劲。

但从科学上来说,周处除三害几乎不可能发生。我把视频字幕从简体转成繁体时,发现“质量”一词总是会被转为“品质”,我就以为在台湾品质就是质量的意思,后来才发现,对定量的物质(mass)来说,台湾和大陆表述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质量,只是涉及到定性方面,如产品质量、生活质量等等,台湾才叫品质。

所以品质和质量大抵算是等同的,那么一个人的品质和质量也大抵可以等同。我们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内禀属性,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数量多少,在粒子物理学里,质量被认为是部分基本粒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而获得的。质量具有惯性,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火爆大陆!在台湾品质和质量是一回事?-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这就是我说周处除三害,不太可能发生的原因。一个人的品性,或者说品质,是从小到大在不同社会环境,经历无数的事情后,在大脑里形成的思想上的“内禀质量”,具有极为强大的惯性,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骤然改变。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爱占小便宜的永远爱占,尖酸刻薄的总是尖酸刻薄,很难指望他/她一夜之间就改变,不信你仔细分析一下自己周围的人,所以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非得经历生活的不断 鞭打,才有可能慢慢扭转某种惯性,尤其是年龄越大的人,惯性越大。

所以我们每个人,不但有希格斯场赋予我们的惯性质量,也有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和意识等赋予我们思想上的惯性质量。为人父母和孩子,只有从小从每件事上都精心雕琢,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个人“质量”,否则就会变得越来越差,期望一朝变好是不可能的,自己没做好,期望孩子成为圣贤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