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琊榜》中,太子与誉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敌。太子生性木讷、笨口拙舌,誉王八面玲珑、伶牙俐齿,他们像是彼此的镜像,在权力的角逐中处处较量。
霓凰郡主情丝绕事件是两人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对决。
比武招亲,惨遭下药。霓凰这天崩的开局简直令人无法接受。明明是非诚勿扰的录制现场,最终却上演了生死时刻,这反转来得太过突然,还好有梅长苏在幕后救场,最终才能化险为夷。
在霓凰王者归来、真相大白之后,梁帝纵然习惯偏心、日常护短,也不得不对越妃和太子进行处罚——越妃降级为嫔、闭门思过,太子留在东宫、禁足三月。
金口玉言,尘埃落定。梁帝对太子母子的处罚只有八个字——罚酒三杯,下不为例。但是,皇帝毕竟皇帝,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受害者,谁敢说半个不字?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不过是一个笑话。
在公布对越妃太子的处罚结果之后,梁帝开始了对靖王的追责。按照皇帝的说法,靖王虽然救人有功,但是他居然挟持太子,这简直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加害者象征性处罚,救人者却严肃追责,同样是自己的儿子,梁帝居然当着众臣的面上演了大型双标现场。
事急从权、见义勇为,即使是在当代,也有昆山龙哥被反杀的案例。梁帝为何对靖王救人之举不闻不问,却一个劲地要问罪呢?
一切都在于梁帝发现了整个事件的盲点——靖王为什么要出现在昭仁宫。
昭仁宫是越贵妃的宫殿,靖王一个爸爸不疼、哥哥不爱的弱势郡王,平日里连见自己的母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巧不巧的是,在霓凰郡主饮下情丝绕的关键时刻,他为何会偏偏出现在昭仁宫?
“你是如何得知,霓凰在昭仁宫有难,进去相救的”——梁帝看似随口的一问,就把靖王逼到了墙角。在这种场合,他总不能说自己接到了蒙挚的情报。
就在此时,口如悬河、巧言善辩的誉王火速上线、及时解围。按照誉王的说法,说他发现司马雷进入了昭仁宫,于是就告知了靖王。这才有了靖王解救霓凰的一幕。
誉王善于编故事,更善于讲故事。他这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述之后,梁帝果然采信了他的说法。于是,誉王借着给靖王求情的名义,捡了漏、抢了功,当场受到了梁帝的嘉奖。
皇上就是皇上,出手就是锦缎百匹、黄金千两、南珠一斛这样的大手笔。就这样,誉王凭借着嘴炮技能的加持,居然成了事件中的赢家。
事后,誉王在与皇后的复盘中还不忘炫耀自己的战果——一是借机打压了越妃与太子;二是求情救下了靖王;三是霓凰郡主也欠了自己的人情;四是就此发现了梅长苏的麒麟之才。
头头是道,沾沾自喜,誉王以为自己真的赢麻了,但是别人却认为他亏大了。
同样在事后,蒙挚、霓凰、靖王等一众护苏宝们也在复盘整个事件的利害得失。大家的结论竟然出奇一致——誉王才是这场风波中的输家。
霓凰:誉王抢功不错,但也替靖王挡了灾不是?更何况越贵妃已经成功把太子保了出来,身为东宫的储君,太子的势力依然强大,我是担心,他日后会找靖王的麻烦。
蒙挚:嗯,不是,郡主越是这样大张旗鼓地去谢誉王,东宫就会把恨意放在誉王身上,这样他们暂时没有时间来针对靖王殿下了。
本来,靖王破坏了越妃母子的行动,必然会成为东宫泄愤针对的对象。结果,誉王主动跳出来说自己才是幕后主使,不经意间就吸引了全部的火力。
誉王这波降智的操作,直接将靖王变成了受人摆布的稻草人,而自己则成为了东宫的活靶子。于是,双方本就紧张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在誉王拉仇恨的操作下,双方之间竞争升级、矛盾加剧,无论是政斗的频次还是规模都被推向了新的高度。
扮猪吃老虎,闷声发大财。情丝绕事件过后,志在夺嫡的靖王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两虎相争、两败俱伤,这也为靖王猥琐发育、徐图上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事实上,这场政斗靖王最大的收获不在于此。
还记得霓凰说的那句话吗?“誉王抢功不错,但也替靖王挡了灾”——誉王抢功肉眼可见,但是替靖王挡灾从何谈起呢?
当时,在大殿之上,梁帝步步紧逼,靖王无路可退。毕竟,关于如何到昭仁宫一事,靖王无法圆谎。
一发千钧,危在旦夕。誉王此时过来捡人头,但是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太子身份贵重,对他的行动,儿臣难免会多关注一些。”
对于誉王的这番说辞,梁帝当时就表示不屑,“哼,你对太子的行动,可真是盯得紧哪。”
誉王虽然说得委婉含蓄,虽然小心翼翼,却也暴露了自己暗中跟踪太子的事实。
在梁帝看来,誉王一方面暗中监视东宫,另一方面把靖王当枪使,既有夺取东宫之心,又有移祸靖王之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誉王都里外不是人。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笑的是,情丝绕事件让誉王产生了赢家的错觉,他沉浸在赢家的角色里,忘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人间真理。
得了奖赏,失了圣心。誉王,才是最大的输家。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