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会有左相和右相之分
左相和右相的分立,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制衡”,是在确保皇权至高无上的同时还能保证相权充分发挥“辅佐”作用所做出的一种设定。而他们的职责便是,在向皇帝尽忠的同时,监督约束另外一人的行为。
在电视剧中,左相和右相的设置目的更多是为了制造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如电视剧中所展示,当左相或者右相之中一人的权力过分膨胀的时候,皇帝可以通过及时的扶持另外一人来平衡局面,避免相权过分地膨胀进而威胁到皇权。
丞相之位,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存在,代代流传,从秦朝到朱元璋废除丞相这1600年之间,丞相之位的具体设置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断断续续。随着朝代的演变与推进,历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将朝廷大臣的权力进行平均化,尤其是相权。
在唐代之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受到进一步的削弱。根据资料可见,玄宗开元时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了左相和右相,但是不理政事,手中没有实际的权力,因此不能称之为宰相。天宝时期恢复仆射原名,而改侍中为左相,将中书令设置为右相,后来也都恢复旧名。
左相和右相虽然名字有所变化,但是职责却没有太多变化。从职位设置的最初目的上来讲,右相(中书令)负责诏书的起草,左相(侍中)负责审核,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亦存在职务相互交叉的情况。
左相右相之分,只是一种职位和中央集权模式演化的产物,是皇帝为了确保自身皇权而做的一道保险。
李适之的介绍
李适之(694年1-747年),原名昌,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宗室、宰相,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李适之早年历任左卫郎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刑部尚书。天宝元年(742年),李适之拜相,担任左相,封清和县公。他与李林甫争权,但却不敌落败,被罢为太子少保,后贬宜春太守。天宝六年(747年),李适之听闻韦坚被杀,畏惧自尽。
李隆基知道李适之的身份吗
李适之【公元694~747年】,始名昌(墓志上记载是名昌,字适之),陇西成纪人。生于武周长寿三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六年。他是李承乾之孙,历官通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天宝元年,任左相,因与李林甫争权失败而罢相,后任太子少保的闲职。天宝六载,贬死袁州。李适之酒量极大,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尊为“饮中八仙”。李隆基应该知道李适之的身份。满意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