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谥号有多少人
人数:
整个宋朝获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王旦、王曾、范仲淹、司马光、黄中庸、蔡卞、郑居中、蔡沈九人;元朝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六人;明朝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等五人;清朝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八人。
如果再加上金朝的虞仲文和张行简、郑经在台湾追谥的陈永华,中国历史上就共有三十一位谥号为“文正”的人物,
文正发展过程
三国时期,东吴的名臣张昭死后便被追谥为“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个司马昭在死后也获得“文”的谥号。
后来,单追谥一个字有时无法将获谥号者的功过充分表达出来,于是出现了两个字的谥号。赵武灵王在追谥臣子时,就使用二字谥号。王导在东晋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他死后,被追谥为“文献”。两个字的谥号慢慢流行开来。
到了唐朝,以犯颜直谏著称的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痛心惋惜,他将魏征比作镜子,并称:“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的谥号是“文贞”。到了宋朝,朝廷承袭唐朝的谥号制度,仍把“文贞”作为最高规格的谥号,宋太宗时期的名相李昉就是被追谥为“文贞”。
乾兴元年(1022),十三岁的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而因为他名字中有“祯”,为了避讳,“文贞”这一谥号改为了发音相近的“文正”。司马光对于这一谥号大加赞美,认为“道德博闻曰文”、“靖恭其位曰正”,“文正”这一谥号代表着对一个人文化修养、道德境界的最高认可。
古代文臣谥号是“文忠”高还是“文正”高
文正高。
《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
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在清代的谥号中,文忠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
扩展资料:
1、文正
北宋时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
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
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2、文忠
汉朝:朱穆(门人私谥文忠先生)
唐朝:裴度、郑从谠、韩休、颜真卿
宋朝:苏轼、欧阳修、周必大、王尧臣、真德秀、富弼、张九成、江万里等
元代:张养浩、王磐、郝经、王结、陈天祥、耶律铸等
明朝:张居正、杨廷和、叶向高、陈子壮、范景文、张璁、孙承宗等
清朝:索尼、傅恒、林则徐、文祥、周天爵、骆秉章、胡林翼、李鸿章、沈兆霖、荣禄、梁鼎芬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