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热辣滚烫》官方微博
昨天刷了《热辣滚烫》,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突破精神枷锁的自由!爽!情绪价值给到满分!
01
从小到大,从父母到专家,总在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次我哭,父母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想办法让我不哭。他们不关心你当时的委屈与无助,也不想耐心等你宣泄情绪,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你能有什么值得哭的事情?久而久之,我觉得哭是一种耻辱,给别人带来麻烦。
7岁跟哥哥玩,意外摔折了左手腕,哥哥跑去找母亲,我自己趴在床上,托着耸拉的手腕,疼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一边嘴里埋怨自己不争气,一边不停数落自己:不许哭!不许哭!
听老师的话。
从小我就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听话就是让你干啥就干啥,不提问,不拒绝。如果你不信邪非要提问,老师会说: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我怎么说,你就怎么记!
小学四年级之后,老师每年有几场晋级赛,美其名曰“示范课”,教学内容、提问和回答人,都排练过多次。事关升职加薪,老师选角自然谨慎,考虑到我很“听话”,所以经常被安排当演员,据说我的表演可圈可点。
年轻人不要计较得失。
第一份工作的部门老大总跟我讲,他是出于信任才安排我做这做那,其他人能力不行,交给他们不放心。当时我信以为真,满腔热血东奔西撞,铺桥架路,无需扬鞭自奋蹄,堪称劳模典范。
直到有一天我约老大汇报方案,不巧他约了人谈事,我就在自己工区等着。他说完事儿再叫我,结果我从晚上六点一直等到十一点。期间去过几次他门口,看见灯还亮着,想着领导真辛苦。最后再去看发现已经漆黑一片,我打电话给他,他惊讶地问我:你还在啊?
我还被教育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我没挤下车也不敢喊司机多等一会,而是默默坐到下一站,再走回来;
为了不影响同事,生病了也不好意思请假;
为了·······
乐莹说得有道理,给了朋友更多的苹果,但他们只觉得你不爱吃。
02
当你为别人活惯了,连你自己都会忽略你自己。一个人真的只能靠别人来定义么?
《热辣滚烫》给了我答案。
杜乐莹遭遇了最狗血的剧情,堪比变态版超级玛丽,一步一个坑,坑坑各不同!被持续暴击之后,杜乐莹没有妥协,而是直接开大,选择最原始、最痛快的方式来抗击,用拳头来打破世界对她的设定,她要为自己活一次,要为自己赢一次!
有一些人在吐槽剧情逻辑。比如乐莹喜欢上拳击的动机莫名其妙,她后续的生活来源神秘莫测等等。我觉得这是因为这些人无法理解,有的人就是会莫名喜欢上什么。莫名不是没有理由,而是这个理由无法解释。
还有人更奇葩,吐槽给杜乐莹安排的坑过于刻意,不真实。我感觉这人肯定看不了西游记,毕竟他追求的是纪录片般的真实性,剧组上哪儿给他找孙悟空去?
03
除了片子情绪价值给到满分,我还想给编剧上一个大分!
女主角选择拳击是命运的偶然,但编剧不是啊。所以为什么安排女主角去打拳击呢?
经过我一顿翻箱倒柜地查找资料,我发现「女子拳击运动」本身就是一部抗争史。
拳击系统分为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两大系统。
职业拳击联赛高度商业化,女性拳击手由于对抗强度往往不如男性,所以一直作为表演项目,类似篮球宝贝儿的功能。收入与男运动员比也是天壤之别,以最著名的女子拳击手莱拉·阿里(拳王阿里之女)为例,其比赛奖金是2.5万美元,莱拉的对手,通常只有几千美金,而她的父亲阿里在1980年对战霍姆斯的出场费是800万美元。
虽然在职业拳击被置于附属地位,但至少还有生存空间。女子拳击在业余拳击系统里直接就被封杀了!!
女子拳击在1904年曾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在奥运会,在此之后销声匿迹,在整个20世纪,女子拳击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被明令禁止;
直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仍没有一项统一的女子拳击赛事;
2012年悉尼奥运会,女子拳击被纳入正式比赛项目,成为奥运会最后一个实现男女平等的项目。多说一下,男子拳击被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是在1920年,早了近一个世纪。
我国女子拳击起步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但初代女拳手高手如云,比如王亚男、高丽君,以及WIBA、WIBC、WBA三冠王张喜燕。她们曾横扫职业拳赛,蝉联多次金腰带,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没有聚光灯,关注她们的人寥寥。
张喜燕 图源:中国拳击队微博
这些巾帼英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于热爱投入拳击运动,用拳头向世人宣告了女人的拳头和男人一样硬!真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一些作者对她们的关注,她们的故事真的很精彩!
我记得贾玲在一个采访片段中提到,她说减肥只是电影情节的一个工具,并不是重点,也希望观众更多关注电影想表达的内容。
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勇气。
真正的勇气是明知自己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仍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朵花的是否绽放对这个世界无关紧要,但对于这朵花来讲,意义非凡。
贾玲做到了,杜乐莹做到了,王亚南、高丽君、张喜燕做到了,还有无数打破陈规的人也做到了。期待未来的我也能做到。
祝大家都能拥有一个热辣滚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