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是中华文明史上不朽的丰碑,不过,“书圣”的美誉让后人忽略了他的政治才华。宋人洪迈在枟容斋随笔枠之枟四笔枠卷十“王逸少为艺所累”条中感叹道:“王逸少在东晋时,盖温太真、蔡谟、谢安石一等人也,直以抗怀物外,不为人役,故功名成就,无一可言,而其操履识见,议论闳卓,当世亦少其比。……其识虑精深,如是其至,恨不见于用耳。而为书名所盖,后世但以翰墨称之。”734王羲之是东晋琅琊王氏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处于琅琊王氏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了两次入仕、两次退隐,其仕隐抉择与门阀士族的政争密切相关,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揭示王羲之的生平阅历和思想性格具有重要意义。一、庾、王之争与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东晋时期皇权不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先后主掌政局。

司马睿在建立东晋政权的过程中,琅琊王氏居功甚伟,王敦掌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王导作为开国宰相主持朝政,琅琊王氏赢得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鼎盛局面。晋明帝太宁二年(324),王敦叛乱失败后,琅琊王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因而政治实力大为削弱。外戚庾亮乘势而起,咸和九年(334)六月,庾亮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移镇武昌,与盘踞建康的王导展开政争,他们政争的焦点是对江州的争夺。东晋时期的江州兼括今江西、福建之地,地域辽阔,粮谷充实,处于上游军事重镇荆州和下游首都建康的中间缓冲地带。田余庆枟东晋门阀政治枠认为:“江州若合于荆州,上游就更能自主,从而对下游的优势也会加大,建康将感到威胁。江州若控制在建康朝廷之手,荆州方镇将难于独立,有可能受制于建康。因此,当庾亮自豫州徙驻荆州以后,他与王导之间争夺对江州控制权的斗争,就成为政局的焦点所在。”[2]96江州成为庾亮、王导争夺的焦点,这便是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的政治背景。面对庾亮在政治上的步步进逼,王导极力拉拢镇守京口的流民统帅郗鉴,王羲之“东床坦腹”便是王导、郗鉴政治联姻的结果。

据枟晋书枠卷七三枟庾亮传枠记载,庾亮曾写信给郗鉴说:“大奸不扫,何以见先帝于地下!”密谋起兵赶王导下台,但郗鉴没有同意。庾亮和王导因为郗鉴的周旋而彼此保持克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咸康五年(339)七月王导卒,八月郗鉴卒,次年正月庾亮卒。庾、王江州之争并未因此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咸康六年(340)正月,王允之继任庾亮担任江州刺史,这引起颍川庾氏极大的不安。据枟晋书枠卷七枟成帝纪枠记载,庾怿曾试图以毒酒谋杀王允之,失败后受到晋成帝的呵斥而畏罪自杀;咸康八年(342)六月庾冰执政,八月便剥夺王允之对江州的控制权,据枟晋书枠卷七六枟王允之传枠记载,“以江州刺史王允之为卫将军”,王允之随即郁郁而终。

这次政争使庾怿和王允之先后为此毙命,政治形势非常凶险。那么王羲之在何时担任江州刺史呢?关于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的时间,清人鲁一同枟王羲之年谱枠定为咸康六年(340)[3]88,雒三桂枟王羲之评传枠认为在咸康六年(340)至建元元年(343)期间[4]81,罗时叙枟王羲之生卒年及任江州刺史年代考证枠[5]则定在永和元年(345)至永和三年(347),这些观点都有待商榷,论证如下:首先,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江州刺史的任命情况进行逐一排比,以确定王羲之可能担任江州刺史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先后担任江州刺史的是庾亮、王允之、褚裒、庾冰、谢尚和庾翼。枟晋书枠卷七枟康帝纪枠:“(咸康)六年春正月庚子,……庾亮薨。”据此,庾亮任期当为334年至340年1月。枟晋书枠卷七六枟王允之传枠:“咸康中,……寻迁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枟康帝纪枠:“(咸康八年)八月……以江州刺史王允之为卫将军”,则王允之的任期开始时间无考,结束时间为342年8月。

枟资治通鉴枠卷九七“成帝咸康八年”条:“十二月,壬子,……(褚)裒自以后父,……除建威将军、江州刺史。”枟晋书枠卷七枟康帝纪枠:“(建元元年)冬十月辛巳,……褚裒为卫将军、领中书令。”褚裒的任期是342年12月至343年10月。王允之和褚裒的任期之间,有四个月的空档。枟康帝纪枠:“(建元元年)冬十月辛巳,以车骑将军庾冰都督荆江司雍益梁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枟晋书枠卷八枟穆帝纪枠:“建元二年……十一月庚辰,车骑将军庾冰卒。”庾冰的任期343年10月至344年11月。庾冰之后,担任江州刺史的是谢尚,但谢尚没有上任,便被庾翼用豫州刺史的职位替换了。枟晋书枠卷七九枟谢尚传枠:“会庾冰薨,复以本号督豫州四郡,领江州刺史。俄而复转……豫州刺史。”枟资治通鉴枠卷九七“康帝建元二年十一月”条:“翼还镇夏口,诏翼复督江州,又领豫州刺史,翼辞豫州。”

枟晋书枠卷八枟穆帝纪枠:“永和元年……秋七月庚午,……江州刺史、征西将军、都亭侯庾翼卒。”庾翼的任期344年11月至345年7月。褚裒、庾冰、庾翼三人的任期前后相接,在时间上没有空档。由上述排列可以看出,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的时间有三种可能:或者在庾亮、王允之之间,或者在王允之、褚裒之间,或者在庾翼死后的永和年间。其次,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时写过几封书札,这是确定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时间的重要依据,前人对此都忽略了。臣羲之言,伏惟陛下天纵圣哲,德齐二仪。应期承运,践登天祚,普天率土,莫不同庆。臣抱疾遐外,不获随例,瞻望宸极,屏营一隅。臣羲之言。[6]24这是王羲之给一位新登基的皇帝上的贺表。王羲之自称“屏营一隅”,说明这是他担任地方官时写的。王羲之在担任临川太守(约咸康元年前后)和会稽内史(永和六年至永和十年)时都没有新帝登基,所以这只能是担任江州刺史时所写。王羲之此时还给这位新帝写了两封书札:“臣羲之言。天道寒严,不审圣体御膳何如?谨付承动静。臣羲之言。”[6]24“臣羲之言。霜寒,伏愿圣体与时御宜,不胜驰情。谨付承动静。臣羲之言。”

24“霜寒”、“寒严”说明王羲之任职期间经历过秋冬季节,“抱疾遐外”、“屏营一隅”说明他此时疾病缠身,心情郁悒。而从咸康六年(340)庾亮死后至永和四年(347)王羲之复出政坛担任护军将军,这段时间有两位皇帝登基:晋康帝(342年6月至344年9月)和晋穆帝(344年9月至361年5月)。从上文对这一时期江州刺史任命情况的梳理来看,自343年10月至345年7月期间,江州刺史的任命分别是庾冰、谢尚、庾翼,时间没有空缺,王羲之不可能在此期间担任江州刺史。那么。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当在王允之和褚裒之间,任期是咸康八年(342年)八月至十二月,只有四个月。王羲之的贺表是写给晋康帝(342年6月至344年9月)的。

王羲之的任期正是秋冬时节,和书札中的“霜寒”、“寒严”相吻合。王羲之不可能在其他时间担任江州刺史,略述原因如下:首先,王羲之不可能在庾亮、王允之之间担任江州刺史。因为如果王羲之在这段时间任职,342年春就改任王允之了,王羲之便没有机会以地方官的身份给新帝上贺表。学术界之所以认为王羲之继任庾亮担任江州刺史,是根据枟晋书枠卷八十枟王羲之传枠的记载:“(庾)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其实,王羲之未必在庾亮称赞之后便立马继任江州刺史,田余庆枟东晋门阀政治枠根据当时的政治局势,推断出庾亮之后担任江州刺史的是王允之[2]100-101。

其次,王羲之不可能继庾翼之后于永和元年至三年任江州刺史,这和现存的材料有三点矛盾:其一,晋穆帝即位于建元二年九月,庾翼死于次年七月,王羲之如果在庾翼之后出任江州刺史,那么他给新帝写贺表必须在十个月之后,而从“应期承运,践登天祚,普天率土,莫不同庆”来看,应是新帝登基不久所写。其二,王羲之在江州刺史卸任后,曾屡次拒绝朝廷征召,枟晋书枠本传记载:“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可见王羲之在永和四年担任护军将军前,有一个较长的辞官隐居的时期,所以他任江州刺史不可能在永和元年至三年。其三,王羲之在永和四年担任护军将军,枟资治通鉴枠卷九八记载“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假如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至永和三年,便应称“江州刺史”,而不宜有“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