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兜兜转转,沿着盘山道,汽车驶进了大亮山。车窗两边,松涛阵阵,几十米高的华山松一眼望不到头,来这里拍婚纱照的、带孩子参观游玩的当地人络绎不绝。大亮山林场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过去由于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为了兑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诺言,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5.6万亩人工林、1.6万亩杂木林如今根深叶茂,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在李雪健主演的电影《杨善洲》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山里的老倌从山下挑了两桶水往山上赶,正巧遇到了李雪健饰演的杨善洲也要进山。老倌告诉他,山里吃水困难,都要到山下去挑,今天侄子结婚,送啥都不如送两桶水实惠。
电影开头的这一幕想必让久居城市的人很难感同身受,但却是20多年前,大亮山周边乃至保山地区面临的真实情况。过去由于过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
饮水如此,种地的难度可想而知。粮食生产,水是命脉,水土保持,树是根本。杨善洲义务造林,就是要改变这种恶劣的生态状况。他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说:“都是在我们手上破坏的,一山一山都砍光了,我们要还债,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绿洲!”退休不久,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难创业。1988年3月4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
海拔2600米之上,大亮山的绿化工作困难重重。歌谣里这样形容:“好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杨善洲带领职工一边造林,一边动手自给自足。没房子住,杨善洲和林场的工人们自己动手建了几间油毛毡房,在极其简陋的房子里办公、住宿。
74岁的大亮山林场原场长自学洪跟随杨善洲30载,他至今都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的情景。“他是最没有官架子的官。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就是一个普通的放牧老人。”后来,简易的油毛毡房盖好后,这位老书记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四周已是一片郁郁葱葱。
如今,大亮山松树参天。秃山变成了绿山,大亮山林场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跟随杨善洲造林多年的周波,现任善洲基地管委会副主任。他说,大亮山涵养了充足水源,有水源保护点316处,解决了周边3个乡镇11个村2.5万人的饮水问题。2010年春天,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居民饮水困难,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流出清甜的泉水,其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群众们说,多亏老书记植树造林帮了大家。
此前,大亮山周边村庄没有电,村民们还使用煤油灯,杨善洲给大家带来了12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路,让周边村寨的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大亮山没有公路,造林物资只能靠骡马托运上山。杨善洲和职工一起自己勘测,自己动手,挖出了一条14公里的山路,之后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把林区公路延伸到大亮山的边角村寨,总长达70多公里。周边农民依托大亮山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始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目标。到2009年,大亮山林场的评估价值超过了3亿元。令人没想到的是,杨善洲将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了国家,并谢绝了当地政府的奖励。
从荒山到林海
通过杨善洲的努力,风吹石头跑的大亮山栽种了5.6万亩人工林,曾经光秃秃的80个大山头,183个小山头披上了绿意盎然的森林,造福了周围的200多个村庄、2.5万多村民。杨善洲绿化荒山,带动了当地人的造林热情,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从当初的17%,提高到了如今的97.3%。
他们感动中国
2010年10月,杨善洲同志因病去世。2011年,他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这些年度人物中,有徐本禹、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季羡林、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更有张荣锁、魏青刚、洪战辉、黄久生、王锋这样的普通百姓。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刘琳李环宇
编辑: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