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跪拜和叩拜有什么区别
- 你如何看待最近被网上热议的跪拜事件,并且如何看待跪拜文化
- 圣雄甘地的“没有牺牲的崇拜”要怎么理解
- 把老虎放到非洲,会不会被狮子和鬣狗咬死
- 请问: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表达了什么意思
- 什么是顿悟
- 成语“醍醐灌顶”为什么不是“提壶灌顶”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跪拜和叩拜有什么区别
区别:
叩拜属于宾客礼节,儒家中庸,谦和;一般平辈间的深厚情谊;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
跪拜在以前就是对长辈,对位高权重者的最高礼节;下辈/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社会地位高的人所施的礼仪。现在一般都在逢年过节,晚辈对长辈的最高礼拜
你如何看待最近被网上热议的跪拜事件,并且如何看待跪拜文化
跪拜之礼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习俗,其含意是有等级之分,不过这里要把家庭与社会现象区分开来。在旧社会人分三六九等,尤其在社会上,下官见到上官要跪拜,徒弟见师傅要跪拜,请求别人帮助行跪拜等等…。但是新社会这些都被革除了,遗留在家庭中的现象依然存在,我认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文化的底蕴。在家庭晚辈为前辈们行跪拜礼无可厚非,一是尊敬先辈,二是秉承家风,像征长辈的尊严与教诲。
圣雄甘地的“没有牺牲的崇拜”要怎么理解
谢邀!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几乎每个国民都是“神的子民”,所以“崇拜”是印度人精神上的常态,不管崇拜哪个神,都要为了神而“牺牲”。就像我们中国人,崇拜孔孟就要“成仁”“取义”,崇拜佛祖,就要行善念经,崇拜老子,就应清净无为,崇拜马克思就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总之有原则就应该去遵循,有信仰就应该去坚守。而不是像少女追星似的,今天老公是鹿晗,明天又成了蔡徐坤,后天又变范丞丞。你的神可不是老公,说换就换!认定了哪个神就要遵循神的旨意,去崇拜去奉献去祭祀,去为了神的旨意而战斗牺牲!这在一个宗教国家是很重要的东西,是支撑一个人灵魂最粗壮的那根柱子,不过在我们这样的“和谐”的国家,可开放多了,在过去一个读书人家(儒家一系)办葬礼会请佛道两班道场——也不知这亡灵是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还是飞升仙界位列仙班呐?在中国,“真龙天子”杀了一条又一条,“铁王座”上的人换了一姓又一姓,就算你是玉皇大帝,照样有人造你的反!中国人见惯了世事颠倒沧海桑田,知道“真龙”不止一条,知道真神也有倒霉的时候,知道佛祖也会被砸了金身!在西方耶稣的十字架照耀了两千多年,在中东阿拉才是“真主”,在印度,各个神都说自己是唯一的真神,在中国我们一边说着阿弥陀佛一边修仙,同是学习国学和马克思主义,所谓文化大融合说的就是我们。我们用求知精神来代替“坚定的信仰”和盲目的崇拜。
~~~~~~~~我是结束的分割线~~~~
突然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简直骄傲!骄傲冲出天际(自动脑补声音)!
把老虎放到非洲,会不会被狮子和鬣狗咬死
谢邀。
把老虎放到非洲,这个《虎啸非洲》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诠释,该纪录片是由美国发起并且拍摄完成的,而主角就是2头成年的孟加拉虎,将这2头老虎放到非洲大草原上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这两头老虎最终没有被任何动物咬死,反而因为破坏生态平衡被收回了。从这一点上看,老虎放到非洲,并不会被狮子和鬣狗咬死。但是毕竟纪录片或多或少有很多人工干预的成分在,那么,如果将一头野生的老虎放入非洲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老虎到非洲需要面对什么?
众所周知,现存的老虎一共有6个亚种,其中除了苏门答腊虎和华南虎分布比较局限外,其他的虎种分布相对较广,但是这6个虎亚种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它们都是分布在亚洲的动物,第二个就是它们都是独居动物。
从老虎的分布环境看,除了东北虎是喜寒动物外,其他的虎种对温度并没有很苛刻的要求。因此,老虎到非洲,只有东北虎会面临温度变化较大的问题,其他的老虎对温度的变化反应较小。
其次是生存环境,老虎是典型的山林动物,大多数的老虎都以森林为栖息环境,这种环境下,有利于老虎的捕猎(有遮挡物,利于偷袭)。如果到了非洲大草原上,较为平坦的地形对老虎的捕猎习性是个挑战,它们必须要做出改变。但是,这个问题从“虎啸非洲”的两头老虎看,应该不算什么大问题,况且非洲也是有热带雨林存在的,尤其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有大量的热带雨林覆盖,比如尼日利亚、喀麦隆、几内亚比绍等国家。
第三个就是猎物的选择。大多数老虎的猎物以中型动物为主,比如野猪、有蹄类动物等等,到了非洲之后,猎物的选择就比较广了,比如与野猪相似的疣猪、各种羚羊、斑马、角马等等。因此,老虎到了非洲,从猎物上来说,应该是有利的。
第四个就是竞争。在非洲凶猛食肉且能对老虎构成威胁的动物并不多,总的来说只有两种,第一个就是狮子,第二个就是斑鬣狗。下面我们重点说一下竞争。
小结:老虎到非洲,虽然看似环境有很大的改变,其实除了东北虎的栖息环境有着较大的变化外,其他的老虎并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而且非洲众多的食草动物为它们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生存保障。因此,老虎到了非洲是能够很好的生存的。
狮子和鬣狗对老虎的威胁
我们先来看一下斑鬣狗。斑鬣狗是鬣狗科四种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而且它们也是典型的群居食肉动物。在非洲大草原上,与狮子最有竞争力的就是斑鬣狗,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成群的斑鬣狗也很少去挑战雄狮,大多数被围攻或者抢食的狮子都是母狮。这是因为雄狮比斑鬣狗的体型大很多,它有着秒杀斑鬣狗的能力,而母狮则没有。
而老虎的体型与狮子相仿,甚至像东北虎这样的老虎比狮子的体型都大,而且成年的雄虎与雌虎体型相差也比较的小,因此,斑鬣狗大概率不会选择与雄性有着相似战斗力的老虎作为攻击目标。
我们再来看一下狮子。狮子与老虎的体型相近,而且它们又是群居动物,所以,按理说,老虎是没有实力与狮群一较高下的。但是,狮子不会成为老虎的威胁。原因有两点。
第一,冲突较小
两种动物都属于大型的猛兽,它们都没有出现在对方的食谱上,而且狮群捕猎的猎物大都是大型食草动物(比如非洲水牛),而老虎习惯了独居和捕猎中型动物,因此,两种动物的竞争性不强,所以也就没必要拼着受伤或者死亡的代价为难对方。
第二,性格
无论是哪一个老虎的亚种,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谨慎小心。且不说老虎到了非洲大概率会去没有狮子生存的热带雨林中,即使在草原上,平坦的地面也有利于老虎发现狮群。以老虎谨慎的性格,它肯定会避其锋芒。
总结
老虎是亚洲独有的物种,对于非洲来说,它就是一种入侵物种,而且从“虎啸非洲”中的老虎也能看出,它们到了非洲并不会捕猎足量的食物就停手,反而会过量的捕猎,这对非洲原有的生态是一种破坏。而且虽然狮子和斑鬣狗先入为主,但是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它们也很少会与老虎有冲突。
请问: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表达了什么意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就是大道至简,无为而治。也就是道法自然,以人的修养,高尚的德行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一切都如同自发的本能行为,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人品素质底下的所谓“下德“的人是在政令,刑法约束下,守住“德“,是不得以的被动行为。尽管没有违背礼法规则,从而失德。但是,他的本性和内在的人品素质是不具备德行的。
司马迁在《酷吏列传序》指出: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这段文字的核心就是以“礼“治本,而以“法“治表。
由此可见,上德与下德的区分就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以“德“(仁,义,礼,智,信)教化人民,还是以刑法,政令治理人民。也就是: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什么是顿悟
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和禅宗有一定的联系。而禅宗又和顿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此后禅宗则进入晚期。
从六祖慧能开始,禅宗分裂为提倡顿悟的南宗和主张渐修的北宗。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次年,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
在禅宗的各种公案中,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古怪动作,有面部的,有手部的,有足部的,有全身的,有静态的造型,有动态的行为,有微妙的姿势变化,也有剧烈的打斗运动。因为语言无法企及,只有借助于动作才能这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天龙和尚用一根指头比划一下,就点化了高僧。这种拈花指月,或当头棒喝,都是在被点化者达到一定的人生积累、思想积累之后的突然感悟。
成语“醍醐灌顶”为什么不是“提壶灌顶”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醍醐灌顶“是佛教用语,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彻底醒悟,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醍醐”本是“胡人”的一种食物,是从酥酪中提制出的酥油。“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由于唐朝时胡风尤为盛行,包括胡舞、胡帐、胡女、胡食等,有点像今天的意大利“比萨饼”进入了我国。因此“醍醐”不仅是一个译名而且可能是一个译音名词,始在崇尚时髦的唐代上流社会得以流行。自大唐高僧三藏法师为代表的译经成熟期之后。“醍醐”在汉译佛经中的基本词义为“本质”、“精髓”。
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
《涅磐经》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所以“醍醐灌顶”是典型的佛教专用语,醍醐是指代诸佛世尊,灌顶就是“灌顶仪式”,合起来讲就是佛祖亲自给你做灌顶仪式,让你破迷开悟,永葆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