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拿捏”阅读碎片化时代的微短剧,依然是当下绕不开的热词。

越来越狗血的剧情贯穿始终,过度追求流量的恶俗审美,甚至不惜以低俗色情擦边内容吸睛……微短剧因其独特的“爽文化”吸引了大量用户,但也有部分微短剧过度追求爽感,内容浅薄化、三观不正等问题日益凸显。

对此,国家广电总局正从多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净化行业生态。

因“爽文化”而出圈的微短剧,既是投资的风口,又是监管的重点,如何把握这份“爽”度?为了寻找答案,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老牌影视基地——横店和华东地区最大单体专业影棚——临平临影厂等地。

流量为王的微短剧市场乱象何在?

对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来说,你可能不了解微短剧,但一定在网上刷到过微短剧。

微短剧,通俗地说,就是用剧情的方式把传统网文的套路玩到极致,凭借快节奏、碎片化和强烈的情绪体验,让大量观众“上头”并为之付费。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的定义,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也称网络微短剧。

凭借意外反转的剧情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微短剧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宠,甚至成为时尚的网络文化现象,走红海外。

但快速繁荣的背后,也滋生了乱象。

流量至上!有的微短剧以庸俗、拜金、低俗、色情等剧情引流。

如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的《黑莲花上位手册》,被业内看好。但剧中虐杀嫡母等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的不良价值观却引发人们不适,上线不足两日,就被指涉嫌违规;不到一周,被平台下架。

为了寻求爆点,有的投资人和承制方不惜在“灰姑娘偶遇霸总被宠溺”、“赌徒重生逆袭人生”、“穿越古今的虐恋”、“低调战神一路碾压”等常规爆款剧情中“加料”,微短剧《李特助如此多娇》就因涉嫌色情低俗擦边题材被全网封禁。

部分三观不正的微短剧,跟拼搏、勤劳的主流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让不劳而获、不服就怼的价值观在网络流传。

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0.12亿,19岁以下年龄用户的收看比例为57.9%,低俗微短剧给年轻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令人担忧。

“宝妈”刘女士(化名)看到女儿写的“小作文”后,忧心忡忡。一名5年级的小学生,循着微短剧的套路,写下了加载“渣女”系统的重生女主如何同时交往多名“霸道总裁”,以此获取纸醉金迷生活的经历,并不断开启超能力的故事。

微短剧的冲突表达,也受到诟病。

“我看过的微短剧,基本就是两个动作,打耳光和下跪。”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网络视听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朱永祥说,在微短剧里浮夸的表演也是一种常态。

这一冲突表达的现状,让杭州某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导演张艺潇难以接受。

“所以一开始,我更愿意称之为商品,而不是作品。”在杭州艺创小镇里,张艺潇回顾着半年多的探索之路,从选题、拍摄到后期剪辑,这个从拍创意广告起步的导演,经历着取舍和煎熬。“我一度质疑自己,我的坚持是不是错了。”

随着微短剧热度上升的,还有消费者投诉。

1月15日中消协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名列榜四。

通报中显示,中老年人使用手机不熟练,在受到“解锁一集只需0.9元”等广告宣传诱导后,很难注意到“默认下一集自动解锁”等选项,导致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全部微短剧剧集。

“杀青大吉、充值过亿”的微短剧告别暴富神话-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社交平台上有网民晒出账单,父母的微短剧观看订单少则数千元,多的甚至达到数万元,其中不少订单均为自动扣款。待子女们发现后,却面临着申诉手续繁琐、能追回的金额聊胜于无的尴尬境地。有网民称,逐个投诉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有的商家甚至“换了马甲”或直接下架视频,导致维权困难。

除此之外,同质化的版权问题、充值金额问题,让部分小平台与承制方的利益纠葛也频频出现。“我们从点击量估算,充值至少是300万,但平台方坚称只有80万,且不提供数据。”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说。

微短剧暴富神话从何而来?

作为流量的游戏、吸金的模式,微短剧站在当下风口。

“任何事物的开始,难免野蛮生长。”朱永祥说,2020年受疫情影响,影视制作受到制约,微短剧就乘势而起,观影模式也因此改变。此外,网络大电影、电视剧等投入较大,审查周期较长,投资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的微短剧就更受到追捧。

从剧本到成品,短则一周、长则半个月,就能产出一部100集的网络微短剧。“最早的时候拍摄成本10万元就够了。”张艺潇说,即便在目前成本增长的现状下,一般的微短剧投入成本在50万元左右。

投入不高,但盈利模式有付费观看、广告定制和植入等,颇为多元,而且其投资合作方式也有对投、全投、以及承制等多重方式,吸引一波又一波的热钱流入。

“一周拍完、一个月上线、一部实现财富自由”的论调,依然盛行。

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横店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微短剧”剧组,每周有近百个微短剧剧组开工,然后在不到一周之后的杀青仪式上,挂上“杀青大吉、充值过亿”的标配横幅。

据艾媒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较2022年的101.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67.65%。

暴富神话真的存在?

“想法都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骨感的。”导演杨涛说,据他了解,不少投资人至今仍未回本。此外,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微短剧一旦涉嫌违规,那就代表着可能颗粒无收。

事实上,在这场流量的游戏中,神话依然只是神话。

大部分的微短剧都不会成为爆款,因此投资方往往会同时投10-20部,期待有一部能成爆款。

成本不到50万元,上线8天充值破1亿元,上线两个月充值破3亿元……2023年8月,爆款微短剧《无双》上线后,被业内人士视作“天花板”。

但制作方西安丰行文化创始人李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所谓的破亿,指的是整体收入,其中流量成本就超过九成,真正到手的利润仅几百万元,而这些钱还要分给制片、编剧、后期等工作人员,自己作为创始人和总导演,账上现金还不到百万元。

未来的关键词——“精品化”

告别暴富的神话,监管整治渐趋常态化,微短剧的“爽文化”又该何去何从?

“目前的乱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周期不会很长。”朱永祥说,市场的自净能力,加上监管力度的加大,微短剧“爽文化”的淘汰赛已经开局。

从临平到横店,从群演到导演。

一个多星期来,对于未来发展的期待,“精品化”是共同的关键词。

“从开始到现在,我对于微短剧的定义就是走精品路线。”东阳德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屠光浩说。

去年年初,屠光浩开始第三次创业。他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微短剧。

“合同金额是20万元,但一开始钱就不够了。”屠光浩说,在当时,20万元的投资对一部微短剧来说并不算抠。但他却想要有威亚、爆破等动作戏。

投资方不愿意再投入,为了追求效果,抱着破釜沉舟的想法,屠光浩卖了开了5年的车,“卖的那天,我还是很舍不得,只能让朋友帮忙开走。”

一个打造精品的理念,让屡屡受挫的屠光浩站在了风口。从去年2月至12月,他拍摄了40多部微短剧,并创下了连续8部爆款的佳绩,消耗和充值超3亿元。

1月8日,杭州临平临影厂内,90后制片人黄鼎轩和导演高青格投拍的第二部微短剧《哑巴千金不好惹》开机。

同样以精品路线开局的他们,已经实现首部微短剧的翻倍收益,目前正谋划开拓海外市场。

“对影视承制方和平台公司而言,微短剧的确是打破流量瓶颈的突破口。”对于未来,朱永祥很是乐观。“新的内容和形态,正是平台流量活跃度的保障,而精品化的短视频能更好地开发新的流量市场。”

在朱永祥看来,不断攀升的投资成本,势必提升微短剧的专业度。“在精品化的过程中,微短剧人设背后的价值观也会主动升级。同时和短视频一样,其内容也会向文旅等其他方面拓展和融合。”

知名导演王晶入局竖屏微短剧市场、知名演员高亚麟出演的微短剧也将在临平开机,专业团队的降维打击,将加剧微短剧市场的内卷,催生精品化作品。

1月5日,浙江省首个聚焦于微短剧的审查中心——浙江网络微短剧临平审查分中心启用,这也是全国首个地方微短剧审查中心。“流量要有、三观要正、审美在线。”中心主任戚金海说,他们正探索一套适应微短剧“短平快多”的审查机制。

微短剧这一网络视听产业的新风口,在主管部门监管、市场的自我净化,地方政府的培育孵化下,又将会有哪一种生态?

临平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微短剧产业,以“写—拍—投—播—评”五位一体全产业链,聚力打造以微短剧为核心的视听产业高地。

横店也从“拿着票子来带着片子走”,到“拿着本子来带着票子走”,开始走上“带着创意思想来带着票子走”的路。

网络视听的新模式,改变的不仅是产业。

从破晓到日暮。23岁的缪小璐,在湘湖与临平临影厂间往返。4个小时路程,50多元车费;15个小时通告,收入150元。3个多月里,这个有着演员梦的女孩,重复着这般的往返。

“我现在也算是特约演员了!”早出晚归的那一抹倦意里,她细数着增加的台词数目,平添一丝欣喜。

因为微短剧,横漂一年半的王国庆,从群演转型制片人;来横店旅游的张晶晶,成为了微短剧的女二号;放弃学医,“浑身反骨”的邓吉利,再也没放弃自己的演员梦……

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通知里称,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文艺形式,具有时长短、投资小、创作快、题材和体裁灵活多样等特点。

根据艾媒数据预测,2027年,微短剧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未来,将会如何?

也许,正如微短剧的演员安敏在朋友圈中所述,一起涌入人海,做一朵奔腾的浪花。

来源 | 央视网综合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