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花”深处看沪港双城深厚渊源-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从“繁花”深处看沪港双城深厚渊源-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从“繁花”深处看沪港双城深厚渊源-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 蓝 本报特约记者 吕 克

编者的话:由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已然成为2024年第一部热播影视剧,无论收视率与口碑还是关注度与话题性,都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在带动沪语热和上海游的同时,剧中无处不在的“香港元素”也是王家卫等幕后主创从香港带给内地观众的“礼物”。沪港两座大都市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渊源,正藏在这部看上去“繁花似锦”的年代剧之中。

90年代的上海“港味”十足

虽然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但剧版《繁花》有着浓重的“王家卫风格”,其中上海、香港两地的历史和人文元素在剧中自然融汇,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这位在上海出生的华语电影名导,虽早已名扬国际,但他对上海始终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在家中常说上海话,在片场也坚持用老派沪语同上海籍演员交流。在这样的上海“情结”下,《繁花》十多年前就被王家卫买下了影视版权,经过筹备、开机、杀青和补拍,终于在2023年年末与观众见面。短短30集的《繁花》,对于熟悉王家卫电影风格的影迷来说,根本不够过瘾。导演特有的构图、光影、色调、浅焦和抽帧慢镜画面,首次从大银幕移植到了小屏幕上,以至于剧中许多场景虽然设定在上海,却因为王家卫本人的视听习惯,仿佛在看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

《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透露称,他在小说开篇写下的第一句话“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脑海里想到的正是王家卫在《阿飞正传》里为梁朝伟设计的镜头,“有人觉得,导演用镜头写的是香港,不是上海;我倒是觉得,上海和香港本就是这样深深连接在一起的。小说中如此,电视剧也是”。《繁花》中不乏王家卫“自我致敬”的画面,很多镜头的构图和打光都让人一眼联想到他的经典电影《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等。同时,作为该剧视觉总监的鲍德熹、负责配乐的陈勋奇、服装的陈顾方也都是香港影视圈的资深人士,他们参与制作的《笑傲江湖》《倩女幽魂》《卧虎藏龙》等,都是华语电影的经典。

王家卫、鲍德熹等人不仅在技术层面给《繁花》带来了港味,在剧情和细节上也让这部剧中随处可见香港文化的“彩蛋”。例如剧中最重要的场景——黄河路上的“至真园”饭店,主打的就是粤菜,其盛大的开业典礼上请来的剪彩嘉宾,就是90年代大火的香港演员温兆伦,他的出演让广大“80、90”后观众大为惊喜。此外,阿宝去至真园点的第一个菜,就是香港人最爱的“干炒牛河”,还亲自到后厨去品尝,考验大厨的火候功力,说明当时的上海商人对于粤菜做法和香港市井文化也很了解。而在另一场关键的较量中,香港资深影星钟镇涛作为顶级厨神亮相,不仅成功挽救了危机,再现了香港电影中“把厨艺拍成武艺”的绝技,还不忘提一嘴自己在香港的“那个徒弟”——指的正是离世多年的香港演员张国荣。

沪港优质影视资源的融合

《繁花》里的上海正处在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上海对香港的关注度之广,并不局限于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和衣着时尚的范畴,像剧中宝总赖以发家的股票,香港人早已玩了几十年,诞生了无数股市传奇,正如1994年沪港合拍的经典喜剧《股疯》的演绎,来自香港的炒股高手刘青云带着潘虹等一批上海普通民众,一同亲历股票市场的风云变幻,整整三十年后,两地电影人再一次携手,用不同风格贡献了又一个关于财富和机遇的神话。

事实上,香港和上海在文化上的相通有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渊源,背后是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大时代。抗战时期,大批上海电影人才和资本南下,是他们打造了香港电影产业的基石,也是他们奠定了香港人的文化格调和品味。可以说,香港早期的精英阶层都离不开上海的影子,在王家卫的作品中,潘迪华等老派演员的上海话里,总藏着一些对故土的乡愁和怀旧;虽然《花样年华》是发生在香港的故事,但张曼玉身上的旗袍和首饰都难以摆脱上海滩的特质。以邵逸夫、张彻、陈思思、汪明荃以及王天林、王晶父子为代表的沪籍香港电影人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根”,或多或少通过一些场景和道具流露,这次在《繁花》中则集中而显著地呈现出来。

从邵逸夫到王家卫,香港影坛在发展壮大的历史上,或多或少都从“上海”汲取着养分。80年代风靡整个华语圈的《上海滩》不用多说,周润发的许文强形象影响了太多香港和内地影视剧;而原本就来自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邵氏,落户香港后仍制作了大量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祖籍上海的张曼玉,其代表作《阮玲玉》讲的就是上海影坛的往事恩怨,导演关锦鹏虽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上海也有独特的情怀,除了《阮玲玉》他还拍摄了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红玫瑰白玫瑰》、根据王安忆小说改编的《长恨歌》,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格外痴迷,这也是从《上海滩》延续而来的情怀,就连周星驰携手王晶的《赌侠2》,也选择穿越到1937年的上海。

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时达到巅峰,引领整个华语圈的潮流,随后,大量拥有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的电影人选择“北上”,加入与内地合拍的阵营。相比陈可辛、徐克等更加商业化的导演,王家卫的作品反而不算多,亲自执导的电影只有2013年的《一代宗师》,与徐浩峰、邹静之等内地电影人才合作打造了与传统港片不同的武侠风格。相比之下,周星驰的《西游》系列与《喜剧之王2》、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同陈凯歌、林超贤共同执导的《长津湖》系列,以及被称为“快枪手”的邱礼涛,近年来都把自己在香港多年形成的风格移植到内地影坛,或长于动作枪战,或注重奇观特效,给全国观众带去成熟的商业电影体验。倒是另一位同时代的香港导演陈可辛,作品中的港味最不明显,比如《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等,但却因为题材和情感上最能融入内地语境,反而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繁花》给香港的启示

自2023年12月27日开播到2024年1月9日大结局,王家卫这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在内地掀起了一派“繁花一现”的热闹景象,其传播度和话题性超过了以往许多香港导演的电影和剧集,这股来自上海的风潮自然也吹到了香港。自《繁花》开播那天起,香港媒体对这部电视剧就格外关注,其中也少不了自己的视角和解读。香港“01”网认为,“剧中宝总的传说,就像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个充满激情与野心的时代缩影,上车前抖抖领子,穿大衣,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上世纪90年代上海第一批成功人士的古典滤镜美。王家卫拍女性,从来不会让人失望。马伊琍饰演的玲子有棱有角;唐嫣饰演的外贸公司员工汪小姐是红颜知己;辛芷蕾的至真园老板娘李李狠辣而有野心。三朵金花,各具特色,时代洪流之中,她们也被裹挟着向前”。文章评论称,《繁花》不只写痴男怨女的心灵成长,还写了商场如战场,写了一个时代的激昂和落寞,悸动与奋斗。

香港《信报》的一篇评论同样认为,《繁花》嵌进了香港魂,“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文化符号和文化印记琳琅满目,嵌进香港都会的灵魂,镜子般映照出万花筒。大公网一篇文章称,一部《繁花》不仅让上海电视荧幕增光添彩,更实实在在提振了上海旅游业。而香港曾经也有很多自己的励志故事,TVB以前推出的电视剧《大时代》也曾带动许多游客慕名来香港探访那些经典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场景,时至今日,许多经典台词依然为内地游客熟知。香港可否效仿上海,或者从《繁花》的成功中找到一些借鉴和启发?“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更何况王家卫是香港人,让我们期待类似的‘王家卫经济学’有朝一日也能提振我们的旅游业”。

香港“HKG报”刊登的一篇以“《繁花》热播给香港的启示”为题的评论称,正如网友在总结《繁花》剧情背后的逻辑时所说,“在踏实做事的同时,懂得抬头看路,顺势而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称,这番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香港。暂时的困难都是虚的,真正的前景在看清国家发展大局,以香港独特优势予以配合,敢于走出往日舒适圈,大胆破除固有利益藩篱,才能事半功倍,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