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历史的洪流里,渺小而无力。
水涨到脚膝盖了,第一想法总是抱起自己的孩子不让他/她受到惊吓。
我们的父母,有技能或没本事的他们,
抓住或没有抓住机遇的他们,平凡而伟大。
他们没有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很穷过。
01 买断的不是工龄,是青春
技工学校出来分配到厂里的时候,是有些骄傲的。
百货商店的售货员也感觉不错,自己卖的电视机永远会紧俏。
规规矩矩做人,做到高级技工讨个老婆是生活也是工作的准则。
很遗憾,浪要来了谁也阻止不了。
1990年拍摄的《十六岁花季》里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弄潮儿首先觉察到了三分之二受苦的群众并不在国外。
出国的朋友们发现其实外国的月亮还是挺圆的。
一个月54元的工资可以过的下去。
只要不发现在日本洗个碗的钱都可以变成万元户。
看不懂的弄潮儿带来的冲击还没结束,
厂就是家,家就是厂的生活突然就画句号了。
02 55万纺织嫂与18个空嫂
上海市中心现在有很多很多创意中心。
如果去租他们的房,会发现原来包租公的名字不怎么时髦,
那些厂名几乎快进了古董箱:“上海某某缝纫机厂”、“上海某某机械厂”。
多大的厂多小供销社,只要要消失都消失了。
曾经有条喧嚣一时的时髦新闻:纺织女工转行做空嫂。
空嫂是要漂亮的,在那个时代,坐飞机的人少。
春秋航空什么的都没有的。
男人的脑筋里,空姐么还需要时髦漂亮的小姑娘,
不漂亮不年轻,范志毅的老婆们就不会都是空姐。
空姐变成空嫂,最后终究也只是一时的新闻。
难以再续。
后面的事情领导请你自己努力。
03 下海扑腾的和守在原地的
吴尔愉的干练和美貌不是每个人能有的,
没有美貌的柏万青阿姨有干练,
1996年柏万青靠着自己也回了静安,搞各种相亲角外语角,风声水起。
美貌和干练都没有的上海妈妈们依旧有神奇的本领。
大家都会做人家。
下岗的妈妈们没有放弃在窘迫的环境下把独生女儿当宝贝养,
电子琴、琵琶、芭蕾,只要少年宫老师能让上就去上了。
少年没有烦恼,想不到电子琴要花掉多少钱。
有人下海当上了董事长,有人的下海是搞了一圈去摆地摊,
还有的老实人守在原地,成了厂里的最后的看门人。
不管他们去做了什么,
我们记住了亚运会的熊猫盼盼,八万人体育馆的盛况空前,
却想不起来阿拉爷娘的起早贪黑。
独生子女的幸福和娇惯一直延伸到了他们做不动的那一天。
在上海,洋人来了,洋人走了,黄浦江还是黄浦江。
有生之年,各种浪总是川流不息。
下岗的日子不知不觉,已经是25年。
痛苦与喜悦无法等同于报章上的头条新闻。
停下来想想,那年的泪水已经不重要,
只是有些后悔,
蛮好建国西路有套房子如果当年下狠心买了该多好。
图片参考资料
上海故事 空嫂吴尔愉
新闻透视:吴尔愉——如果可以 我想继续飞
上海故事 - 1980年代出国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