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科技论文中“黏”和“粘”随意使用的乱象,通过查阅最新版的常用工具书,并参考有关的国家标准,提出结合它们的词性、依据构词法对由它们组成的合成词进行辨析,以促进它们用法的彻底厘清及音义的最终确定。
关键词:用法;构词法;词性;辨析
“黏”和“粘”是科技论文中的一组常见字,笔者在编辑处理稿件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它们混用的情况。对于这组字,作者选用的是稀里糊涂,编辑修改的也是随心所欲,导致最终出版后的呈现形式是五花八门。对于这组字,曾有语言文字工作者进行过形音考证,也有一些编辑进行过专门论述,更有一些编辑部和出版社作出了内部规定,但给出的某些结果或者与时下的工具书相违背,或者似是而非。有鉴于此,笔者一方面查阅了最新版的工具书,并且参考有关的国家标准,另一方面尝试从构词法这一新的角度对这组字的用法进行辨析。
一、常见工具书及有关国家标准中的用法
“粘”字两读,一读nián,一读zhān。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淘汰,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又确认“黏”为规范字。这样,依据《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除了“粘”作为姓氏外,二者基本有了分工:
黏:读nián。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指像胶水或糨糊所具有的能使物体粘合的性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形容词,指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并附如下词条:黏虫、黏稠、黏度、黏附、黏合、黏糊、黏结、黏菌、黏米、黏膜、黏儿、黏土、黏涎、黏涎子、黏液、黏着、黏着语。
粘:读zhān。在《新华字典》中,指黏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或指用胶水或糨糊等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动词,指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者互相连接,或指用黏的东西使物件连接起来,并附如下词条:粘连、粘贴。
对于上面的释义和附注,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以上的两本常见工具书中有一处矛盾:《新华字典》中用“粘合”来解释黏,《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却是“黏合”。
对于“黏”和“粘”的用法,还涉及到一个国家标准GB/T 2943—2008《胶粘剂术语》,其中所有有关术语统一用了“粘”,但从其“汉语拼音索引”的“N”部中可以看到,很多却是读了“黏(nián)”的音。
二、构词法辨析
通过以上检索情况可以看出,从释义、读音或者词性方面都难以对“黏”和“粘”的用法进行辨析,由此笔者想到了汉语的一种基本语法——构词法。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黏”作形容词,“粘”作动词,那么分别以它们为词头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大概有如下几类:
黏:并列型(形容词+形容词),偏正型(形容词+名词),附加式(如黏性);
粘:并列型(动词+动词),补充型(动词+补语),动宾型(动词+名词)。
因此,它们能构成的合成词如下:
黏稠(并列型)、黏度(偏正型)、黏糕(偏正型)、黏糊(并列型)、黏胶(偏正型)、黏菌(偏正型)、黏料(偏正型)、黏米(偏正型)、黏膜(偏正型)、黏土(偏正型)、黏涎(偏正型)、黏性(附加式)、黏液(偏正型)……;
粘附(并列型)、粘合(并列型)、粘连(并列型)、粘鸡(动宾型)、粘接(并列型)、粘结(并列型)、粘紧(补充型)、粘贴(并列型)、粘牙(动宾型)、粘着(并列型)……。
然而,这样一来,“粘附”“粘合”“粘结”“粘着”就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黏附”“黏合”“黏结”“黏着”不一致;“黏胶”“黏料”“黏性”就与GB/T 2943—2008《胶粘剂术语》中的“粘胶”“黏料”“黏性”不一致,但读音却相同了。
以上是笔者根据构词法对“黏”和“粘”的用法提出的一些粗浅认识,目的是抛砖引玉,促使“黏”和“粘”用法的彻底厘清,方便作者规范使用汉字。需要指出的是,汉语中的很多语素具有多种词性,而且在构成合成词时“黏”和“粘”并不总是作为词头,这时就要结合合成词的意义和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