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繁花》的成功不但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它还应该像一枝报春花一样,催发文艺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绽放。

热剧《繁花》,还应该是 一枝“报春花”-风君歌曲歌词大全网

1月9日晚,热播电视剧《繁花》迎来大结局。在全网持续热议的推动下,这部电视剧的热度早已超越荧屏,大大拓展、深化到“线下”的上海城市生活之中。

剧中诸多故事的发生地黄河路人头攒动,人们逐一拜访、细细品味沿路的历史建筑、风貌街区。剧中出现的众多热门饭店(原型)食客盈门、一座难求。本帮美食、红帮裁缝的定制西装成为市场热卖的“爆品”。上海的方言、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也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讨论、研究。

一部电视剧作品的播出,带动了一座城市的“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围绕《繁花》的如此盛况已是久违。

谈论电视剧《繁花》,当然不能离开小说《繁花》,以及原著作者金宇澄先生。据媒体报道,金宇澄的童年在陕西南路度过。他熟稔上海的城市氛围——那种由面包房、牛奶房、钢琴店,以及教堂、花店、影剧院烘托出来的独特“上海味道”,也亲历、见证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繁花》的创作缘起于一处上海人聚集的网络论坛,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热烈互动的氛围和状态之中,他的生活、经历、观察、回忆、思考、情感和体验,纷纷化为如泉文思,流淌于笔下,凝集成篇章、书册。

如果再追溯金宇澄先生更早期的文学创作,《失去的河流》《方岛》《风中鸟》等名篇,也都来源于他在北方工作和生活的记忆。他创作的大量插图作品,也同样来源于熟识的生活。上海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时代变迁,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浇灌了《繁花》的盛开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又升华了生活。寻常市井、平常生活,到了作家笔下却宛如铺开了一张城市地图,循着熟悉的地标,人物、故事、性格、命运,一处一处,如同繁花一般绽放。置于文学艺术的视野里,琐碎生活升华为一种文化景观、一层“文化乡愁”。

借由电视剧的热播,《繁花》又对上海的城市生活、社会文化实现了一次“反哺”。尽管用导演王家卫的话来说,电视剧远非“还原足本的《繁花》”,而“只是《繁花》(小说)蛋糕中的一块”,但它借助大众文化巨大的覆盖面、传播力和影响力,仍然带动了对一座城市的“沉浸式体验”。

黄河路上那些老字号饭店、商家,如今可能已经不复当年盛况。那些历史建筑、风貌街区静静伫立,承载的故事和传说也在日渐远去。然而,随着《繁花》热播,纷至沓来的市民游客、持续热议的公共话题、专业精深的文化研究,乃至来自社会、文化、商业等多方面的合力,也许可以让它们以及更广泛的上海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增添新的内涵,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站在今天的外滩江边,夜景里灯火如海、高楼林立。在一派繁华景象背后,有多少火热实践、炽热情感,都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记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繁花》的成功不但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它还应该像一枝报春花一样,催发文艺百花园里现实主义创作万紫千红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