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是什么意思啊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两句诗是出自刘禹锡的笔下的,而诗人刘禹锡想要表达的是对于你司空来说这是非常常见的一个事情,景象了,可是对于我这个江南刺史来说,我是非常难得看见的,所以当我看见这个事情,景象的事情,就被这些东西感伤到了,甚至把我感伤到肠断尽这种 悲伤的地步。我们从小也学习了不少刘禹锡所写的诗了,而刘禹锡在唐朝的时候,文学也是非常出彩的,只是唐朝有太多的出彩的诗人了,所以可能后世没有那么关注刘禹锡。
刘禹锡在唐朝的时候被称为“诗豪”,还和白居易以及韦应物并成为“三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在唐朝是一个非常出众的诗人,文学家。刘禹锡当时是在李绅摆酒邀请众多的文人一起饮酒作乐,看歌姬跳舞的时候写下的这两句诗。而诗中开头的“司空”。其实诗一个官名,具体指代的人就是李绅。而这里的“江南刺史”说的就是刘禹锡自己。在上文,我也大概的说明了下这两句诗所代表的意思。不过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刘禹锡当时是被贬到了这里的,所以他是在被贬的情况下写的这两句诗。
因为刘禹锡是在被贬的情况下,恰好被李绅邀请过去饮酒作乐,看歌姬跳舞,但是这些东西都令刘禹锡感到悲伤。因为刘禹锡在这之前也没有经常看到过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对于司空李绅来说确实经常的事情,所以李绅自然也是早已习惯了,不足为奇了。
现在后世经常引用这两句诗中的第一句的前面四个字,即“司空见惯”,并且还把它弄成了一个成语,来说经常看见某种东西就不再感到惊奇了。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什么意思,要一字一字的翻译
两种说法都不对!他是感慨。有感而发。另外,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
唐朝时,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的文章和诗都很出众,但是因为他的性格放荡不羁,生活不拘小节,又不会察言观色,因此受到京城得势小人的排斥,被贬到苏州做刺史。在苏州,他和另一位文学家李绅往来密切,两人有很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李绅邀请刘禹锡喝酒,请了几名歌女唱歌陪酒,两人饮酒畅谈。几杯酒下肚后,刘禹锡有些微醉,看着歌女美丽的面容,听着她们凄美的歌声,不禁诗性大发,他举着酒杯站起来,高声念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意思是指官位很大的李绅对这样的场景已经见得多了,但自己对此情此景却不得不大发感慨。
人们后来把它其中的“司空见惯”来形容经常见到,不足为奇的事物。
0
戏赠元九李二十翻译和赏析是什么
---【原文】---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唐代〕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译文】---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
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
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
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注释】---
元九:指元稹(微之);李二十:指李绅。这二人都是诗人白居易的好友。
长恨:指诗人于元和元年(806年)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此诗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唐玄宗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风人之情,美刺之旨。
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秦中吟》。正声:指《诗经》中的“雅诗”。
老元:指元稹。偷:朋友间的戏词,实际上是学习、效仿的意思。格律:作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
短李:指李绅。《新唐书·李绅传》:“(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伏:通“服”,佩服,服气。
应:大概。无分:没有缘分。
身后:死后。合:应该。
言语大:夸口,说大话。
排:编排。
---【赏析】---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既诙谐幽默,又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因遭谗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于是,他“检讨囊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