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两个字的意思 仕-人与士 途-走之旁与余 周朝四个贵族节制 天子,诸侯,大夫与士。天子的地方是天下 诸侯的领土是国 大夫的领地是家。士无领土管好自己就行叫做修身,修身之余要走动 帮助大夫管理家叫做齐家。帮助诸侯叫治国。帮天子治理天下叫做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仕途两个字应该就是这么分解的,由最低的人士直到步步高升 仕途青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诗词成为了其浩瀚长河中最璀璨的一颗。我们以前所读到的诗词当中,有歌颂大好河山的,有深闺叹息的,有长亭送别的等等各种类型,但是这些诗歌的很多创作者基本上都有仕途经历,而且都有被贬谪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经历与他们的诗词创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以上是朋友的问题和问题补充描叙,以下是回答。
何为仕途?仕途是指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和应试等方式,转变成国家管理者的过程;也可叫做官的途径、做官的道路、做官的生涯、做官的过程。
所以咱们把题主的问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为什么大诗人都当过官?
这就简单了。
因为中国古代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择优方法就是科考,而在科考中,特别是唐朝,诗是必考科目。就好像咱们今天的高考,语数外是必考科目,那么能进入名牌大学的学子,一定是语数外拔尖的。同理,在古代,能够科举考试过关的必然就是诗文上等的文人。
当然,科考并非只看你的诗文。还要考政事、国事、兵事,要统一考量,全面考察一个文人的综合素质,才能让你高中。最终还有殿试,皇帝还要对你进行面试,甚至会因为你长得丑把你刷下去。
一个文人,要想高中,需要超强的实力和一定的运气。你看,柳永,诗词写得那么好,仅仅因为皇帝喜欢他的词,就认为他格调不高,把他给刷了,他上哪儿说理去?
但是,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选拔出来的人才,文学功底一定不差。
做官、处理政务未必清正廉明、能力超群,但是文字功底绝对不差。
因为你写不了好诗文,连第一关都过不去。
就好像今天的小孩,你学习不努力,在中考就给你刷掉了去读职专。有什么可能去重点高校读研、出去留学?
高学位不一定代表了高能力,但高学位的人的文字功底一定不差。
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几千年都没有变化。
而在古代,文人的出路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多,基本上就是指望着科举选拔,成为国家管理人员,吃国家粮。所以,所有的诗人早期都走的仕途路线,只是有些成功了,有些没有成功。如李白、杜甫都没有科考成功(李白甚至都没资格参加),但是为了成功而努力学习攒下的功底让他们在备受仕途打击的情况下在文学上功成名就,光辉万古。
至于是不是贬谪容易出好诗呢?这个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
诗是抒发感情、表达志向的韵文,人在什么时候感情最浓烈呢?一个是恋爱时期,另一个就是在事业遭受打击的时候。人在这两个时期的感情波动是最激烈的。所以诗歌从来就是歌颂爱情、抒发抑郁这两个极端的作品是最容易引起人共鸣的。
感情起伏的表达是作品的生命力。相对于一帆风顺的生活,当然是波澜四起、危机四伏的生活更容易让诗人去思考人生、看透官场,作品自然在思想层次上就比那些靡靡之音要格调高了。
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文官不会写诗,也没有哪个文官不爱写诗。除了像江郎才尽的江淹,写《秦妇吟》的韦庄,后期封侯的高适这些人,他们是官当大了,不愿祸从口出而放弃写诗。这些诗词高手们,在重大的变故发生刺激他们的精神时(贬谪、国破、家亡),自然而然会用自己的诗词手段表达他们的各种情感,成为我们后世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
即使到了今天,咱们的仕途中人的文化素质和普通百姓比起来,还是偏高的。只不过如今遍地是自诩才尽的江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