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体温的时代终将过去
量腰围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边厢,你还在为穿不上年前买的牛仔裤抓狂;
那边厢,女明星们的「漫画腰」、「蚂蚁腰」又上了热搜。
为什么小蛮腰那么让人羡慕?
不仅是因为养眼,更是因为腰围粗细是预测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
BMI(体质指数)是医学上用来衡量一个人胖不胖的主要指标。
但有时候BMI正常,并不代表不胖。
比如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丢失,体重下降,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但其实携带了多余的脂肪。
▌加拿大一项研究显示,同样是BMI 25,2007年的腰围比30年前粗1.1cm(男性)和4.9cm(女性)——腰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BMI的增长。
如果这些脂肪堆积在腹部和内脏,就是腹型肥胖了。
▌ 韩国的一项研究就显示,即使BMI在正常范围内,仍有6.9%的男性、7.7%的女性存在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肥胖,秤称不出来,要用尺子量——量腰围是个简单易行的判断方法。
与全身很均匀的肥胖相比,腹型肥胖对健康的杀伤力更大。
最近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和国际心脏代谢风险学会联合发表了一份共识,建议体检时,除了测算BMI,还应该测量腰围,以便及早发现健康隐患。
为什么BMI不够还要量腰围?
因为腰围在预测一些疾病风险方面,比BMI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BMI或体重变大,可能是肌肉量增加了;而腰围变粗,只能说明腹部和内脏堆积了太多脂肪。
很多研究表明,腰围粗的人患各种代谢疾病的风险更大,死亡风险也会增加;即使BMI在正常范围。
▌ 中国对24万人的汇总分析研究显示,腰围超标的人患各种疾病的风险,是腰围正常的人的:
- 高血压:2.3倍
- 糖尿病:2~2.5倍
- 高甘油三酯血症:2.5倍
-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2.1倍
▌欧洲一项对35万多人、平均随访9.7年的研究显示,相同BMI下
腰围每粗5cm,
死亡风险上升17%(男)和13%(女)
2019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也首次纳入了”腰围”这个风险预测变量。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登录这个网站评估一下。
中国的腰围标准是:女性≥85cm,男性≥90cm就是「腹型肥胖」了。
这个标准对BMI正常的人来说,可能太宽松了,很多隐形的胖友可能会被漏诊。所以权威机构的最新建议是:不同BMI类别采用不同的腰围筛查标准,而不是不论胖瘦、性别、老幼都用一个标准。
这张表是国外学者提出的不同BMI类别的腰围筛查界值,适用于白人。
中国还没有这样的细分筛查标准。另外一组关于腰围的数字可以了解一下:女性≥80cm,男性≥85cm 。
腰围超过这两个值、但还没到腹型肥胖,称为「中心型肥胖前期」。意思是:患病风险已经开始增加了,要重视了。
很多人是绕肚脐一圈测量,这种方法也可以;但不够准确,尤其是对肥胖的人来说。(肚子太大,肚脐眼位置下移)
WHO推荐的测量方法是:肋骨最下面的点,和盆骨最上面的点,这两个点连线的中点,水平绕一圈。
简易的测量方法是肚脐眼上0.5-1.0cm处,水平环绕一圈。
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推荐的测量方法是:髂骨的最高点处,水平绕一圈。用这个方法测出来的数值跟用WHO的方法有差异,尤其是女性,差异比较大。但不要紧,不影响预测疾病风险。
只要保持统一,用同样的方法测、正确测量就可以了。比如,皮尺不能勒着皮肤、不能有意识地收腰或挺腹等。
至于买裤子的腰围,就看你裤子提到哪里了。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数据显示:
30~34岁 男性平均腰围 85.3cm
40~44岁 男性平均腰围 87.3cm
45~49岁 男性平均腰围 88cm
30~34岁 女性平均腰围 75.8cm
40~44岁 女性平均腰围 79.1cm
45~49岁 女性平均腰围 80.6cm
已婚人士,尤其是已婚男性,大半只脚已经踏入肥胖界了。
上有老小有小的年纪,为了自己和家人,都该瘦瘦腰、减减肥了!
常规、中等强度的运动和/或饮食干预,就可以实现要为减少,降低疾病风险。
2020年定个小目标,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