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国人眼中,唐朝可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朝代,很汉朝并列,人称“雄汉盛唐”。
唐朝的版图是中国古代的极限,曾东到日本海,西到咸海,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交趾,达到12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人口史》统计,唐玄宗年间全国人口在8000万以上,当时全世界人口才刚过2亿,大唐几乎是人类总数的半壁江山。
唐朝分盛唐、中唐、晚唐,盛唐时期无论文化、经济还是军事都在世界称雄。但是到了中唐和晚唐时期,唐朝国力衰落,安西、凉州、陇右、剑南都被吐蕃蚕食,东北有契丹、奚、靺鞨为祸,西南有南诏进逼,四方藩镇割据,朝内宦官秉政。
唐朝国祚289年,自玄宗起“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后期李家天子名存实亡,就像一个人进入了慢性死亡。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就是国都的第一次失陷,来自闻名史书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被民国史学界视为轴心,很多人认为此战不仅是大唐的转折点,也是古代中国国运的转折点。此战后,古代中国的国力再也没能回到唐代的巅峰状态,中原王朝在军事上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压制,直到几百年后的朱元璋北伐才一雪耻辱。《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那么这场残酷的战争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为什么就让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呢?
一、被盛世“灌醉”的唐玄宗
安史之乱的叛军是大唐镇守河朔的精锐军队,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平卢军兵马使史思明是叛乱的领导者。因为此战爆发在大唐天宝年间,所以也称“天宝之乱”。从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这场叛乱延续8年,从河北席卷半个中国,曾在最盛时攻下唐朝东西两京,焚烧宫室,劫掠民间。
河朔就是今天的河北地区,它面朝东北,自隋唐起就是古代中国的军事中心。唐朝东北地区先有高句丽作乱,高句丽灭国后又有契丹、奚、靺鞨,突厥等民族活动,所以唐朝在这里部下重兵防御。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和节约军费,唐朝前期大量招募边疆胡人为自己效命,史书曰“守在四夷”。
唐朝前期国力强大,四夷宾服,民族政策非常包容。唐朝的统兵大将不计较民族,胡人在边关当兵的很多,做到将军的也不少,名将高仙芝、哥舒翰、黑齿常之、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少数民族。
唐玄宗时期则是唐朝巅峰,国家富强,四方平静,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但是晚年奢靡无度,时人称“秀在其外,腐在其中”。玄宗时期,大唐边镇增兵至50万人,中央空虚而边镇强大,一些大臣早就判断唐朝有北魏六镇造反的危险。但玄宗李隆基非常信任河朔大将安禄山,最后居然史无前例地让其兼任三镇节度使。不想在公元755年,安禄山因跟宰相杨国忠不和,伙同史思明以“清君侧”为名,带兵15万虎狼之师南下中原。
二、安史之乱:劫掠,屠城,杀降,充军
自古以来王朝内乱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农民起义,一般在大灾年间或者王朝末期出现;第二种就是将军尾大不掉,统兵叛乱。在宋代以前,中国政权多是由于这种情况更替的。
而安史之乱之所以破坏力极大,首先是因为安禄山叛军实力太强。
安史的15万大军都是驻守河朔的虎狼之师,其士兵有汉人也有胡人,且都在边关长期跟少数民族交战,训练精,士气高。反观唐朝平叛的军队,承平日久疏于训练,跟叛军交战时一泻千里。高仙芝和封常清在关中受命平叛,但大军都在边关,朝廷刚开始没有军队,只能在关中和洛阳就地招兵。皇宫打开库府用金银和绸缎当军饷,招收新兵多是农民,夹杂着一些市民和无赖,没训练几天就上了前线。
但安禄山在叛乱后,河北诸镇望风而降,随后一路势如破竹,剑指洛阳。军队打仗不同于行军,对所到之处破坏很大。尤其是内战时期,叛乱的军队失去了朝廷本有的补给、军饷,粮秣不足时经常会劫掠民间。而且为了消灭抵抗者的士气,军队在城破之后会选择屠城或者杀降,威胁那些不开城投降的州县。
《资治通鉴·唐纪》: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安禄山大军从河北来到河南,唐朝的经济重心“中原”也沦为主战场。
大兵压境,河南官员四散奔逃,赶紧奏报朝廷安禄山造反。安禄山拿下陈留时,因为自己留在长安做人质的长子被杀,于是下令让唐朝降兵自相残杀泄愤,一次杀死了七千人。安禄山随后进军洛阳,封常清败走陕县,叛军占据洛阳后安禄山自号“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唐朝筹集的平叛军队10万人跟叛军在叶县决战,结果被叛军全歼,10万人全军覆没。
此时,河南百姓已经开始逃难,除了各大州县居民外,百姓都向西向南逃走。安禄山叛军和唐军都在河南“取食”,不仅征收粮税,还让百姓参军服役,或挖沟壑,或修城墙。时人用“杀人如刈,焚庐若薙”记载当时河南的情况。与此同时,唐朝大将高仙芝、封常清都因避战不出被处死,老将哥舒翰镇守潼关,但被玄宗逼迫出潼关迎击叛军,结果20万唐军大败。唐军士卒争相逃亡,以至于踩踏而死,堵塞道路。哥舒翰被生擒,被叛军处斩。
潼关陷落,关中门户顿开。唐玄宗逃入蜀中,叛军长驱直入占领了长安。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劫掠,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当时,有200万人口的京畿地区,在安史叛军掠杀后只剩下不到1000户人,长安城的宫室被焚,百姓或死或逃。整个河南到关中成为修罗场,百姓十不存一。在河南的坚城“睢阳”,张巡率军坚守睢阳,最后走投无路,居然将城内所有居民作为军粮杀了吃肉,这段残忍的历史就是当时河南的缩影。因为北方“既乏军储,又鲜人力”,唐朝在国境内开始强征民夫上前线,南方中国虽然没有遭受战火,但是也民不聊生。
三、天下户口减半
安史之乱直接打垮了正在巅峰的唐朝,大唐驻守西域的安西军都被内调平乱,死伤惨重。
但安史之乱却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转变,安禄山集团内部发生了分裂,安禄山居然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部开始倾轧。就算在这时候,唐军还是无法一鼓作气消灭叛军,只能让东调的安西军担任平叛主力。唐朝在攻打洛阳时请回纥骑兵助阵,回纥人在打下洛阳后纵兵劫掠三天,杀戮无数,洛阳城成为死城。最后唐朝拿一万匹绫罗作为军资,回纥人才收兵。
安禄山死后,公元757年史思明投降,他保有自己的十万大军和十多个州郡,被封为“归义王”。但仅仅两年后,公元759年史思明继续叛乱,他这次再战唐朝比几年前更加残暴。河北魏州之战,叛军一天屠杀三万无辜百姓和唐军。史思明攻城后都要屠杀,老弱病残都被杀戮,壮丁和妇女从军,甚至充做军粮。
对此,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带领下进逼河南叛军,终于在邺城围住安庆绪,史思明带兵前来营救。邺城之战的唐军声称有60万人,除了朝廷直系外,还有各镇节度使带兵支援。但郭子仪称唐军因为“狂风”大乱,60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垮,史思明进入邺城杀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公元761年,叛军再次内讧,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大唐再次看到平定叛乱的希望,借回纥兵十几万入国平叛。在唐军和十几万回纥骑兵的配合下,公元763年史朝义自杀身亡,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
但这8年大战让整个北方一片糜烂,生灵涂炭,黄河流域杳无人烟,世家大族纷纷南逃,百姓隐匿山中。当时唐朝实行“拉夫政策”,不再像以前“三丁选一,五丁选二”,而是只要家里有男丁,无论老幼皆要从军。大诗人杜甫的“三吏”就描写了当时的惨状,这些男丁选走后,造成大量的生产力空缺,粮食减产,饥荒蔓延。
最终,老百姓或从军死于战场或征兵路上,或死于盗匪,或死于饥荒。
天宝年间大唐官方记载有6000万人,而《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安史之乱后的代宗广德2年:“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馀万,口一千六百九十馀万。”
这说明,安史之乱八年让大唐户口减少了三分之二,就算有大量人口隐匿逃亡,天下户口减半也是可以确定的。以人口比例计算,这次叛乱被列为人类历史上杀伤力最大的战争之一,不仅打垮了唐朝,甚至可以说打掉了中国的元气。
八年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就是中国的传统中心——关中和河洛地区,两京遭到多次破坏,已经破败不堪。加上周围人口的流失,后世长安和洛阳再也没有恢复到巅峰状态,后世的王朝也不再在这里建都。